干选心得 佛教空观

本栏目所有文章均选至干选学员的课程心得,邀请大家品鉴,欢迎踊跃投稿。

干选心得 佛教空观

人有五毒

凡是略学过或听过佛教的,对于“空”一词并不陌生,空是佛教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空是什么,就是没有,这个仿佛大家也没什么异议,但什么是空的,是人还是自然世界,是客观事物还是主观思想,空背后还有没有一个有,这是初学佛人的困惑。

困难之处在于,一是名词概念太多,比如说我,是指人这种个体的我,那么做为自然的种种以及公式概念这类意识,就归入法;二是同一词也存在着理解不同,比如自性,理解也不同;三是讲述的层面不同,二諦二条线,也可以叫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不同的平台讲出来的不同;四是用地不同,有的是讲见地,有的是讲修持,即有的是方法论,有的是认识论,如神秀的时时勤拭,不使惹尘埃,从见地角度看就是不对,人空法有,但从修持方法上讲,亦是正确的;六是理论的来源不同,八宗各有不同,原始佛教、早期佛教、现在佛教都不同。

干选心得 佛教空观

禅意莲花

在学佛中,对空有几个常见的问题:承认无明,万法如幻境,如镜中花,承认花是虚幻的,但镜是不是实有?如果一切虚妄,那么为什么虚假不实的我要躲开虚假不实的车?一切虚妄不实,为什么还在提倡诸恶莫行?空本身有没有一种空的相?无住而生其心,这个心是不是实有?本性清净,真如是不是一种实有?

在回答这些问题上,首先要理清空观历史的次第和各种流派的观点。对空观解释最为准确的应该是叶少勇先生的《万法皆空—佛教空观的起源与沿革》一文,对早期原始佛教、龙树中观论、瑜珈派、大乘佛教的空观都给予了梳理。从早期的“人空法有”,到龙树菩萨的中观,代表作有《大智度论》,对“实有”的绝对否定,破了因果和涅磐,客观和主观都空,要说“实有”勉强可以说你认为那个存在的概念算作实;初期大乘的人法俱空,代表作《般若经》,如《心经》说五蕴皆空;瑜伽派提出“言说法空,离言自性”。肯定了空,但对空后面提出了一个实有,只是这个实有是离言境界的,也就是有一个不能用语言和概念去描述的对象,是对空的超越,这个实有我们无法去想象,因为这是一个离了一切相的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境界,能看到这个境界的只能是佛、菩萨,代表作《瑜伽师地论》。再向后期,约公元4世纪,大乘佛教讲中道与二谛结合,形成一种缘起性空理论,用世俗谛的实有和胜义谛的性空来解决了龙树的空的载体问题。

那么于老师是如何来认识的呢?老师认为离言自性,二谛无生都属于二时教法,不了义,只有三时教法,万法唯识,才是佛陀的真正教义:“佛说的那个关于凡夫世界的真实其实是不真实的,但还是有个真实的真实。”

干选心得 佛教空观

佛法层次

于老师如是说,佛陀在《解深密经》中有三时判教。初于一时,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此第三时教法在印度为瑜伽行派所阐扬;

我对第三时的理解,就是万法是无自性的,不常不断,本性的清静是无自性的,同时这个空(无自性)也没有相的,也即空亦复空。

于老师也借用了韩老的四句偈,后二句是“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对此我的理解是万法无相,只有主观认识的这个识;本性清静是现空双运,亦非是实相。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本性清静,那么什么又叫本性清静呢,在《楞枷经》中又叫如来藏,又叫真如,我个人以为也可以叫般若波罗密多。佛教认为,众生心性本净,本净之心就是真如。《胜鬘经》中说“佛照能藏之法毕竟空故,名空如来藏。佛知所藏中道佛性,具一切德,故名不空……”,又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在阅读中,是善不善因,应该分开读,是善和不善的因,也就是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始因。这里又引申出一个宗教和哲学的命题,世界有没有第一因,牛顿力学惯性定律中也有第一力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牛顿晚年转向研究宗教的一个原因吧,第一力是从何而来的?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大乘的禅师摩诃衍认为真如不是善与不善因,真如是不住因果的,是随缘而起的,当然这也招至很多人批评。

干选心得 佛教空观

观佛

回到主题,那么什么又是空亦复空呢?我们说空,但如果我们的智慧(般若)只停留于空,这就相当于把空当成了一种相,这就是空执,毕竟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有所指的世界,我们要改造的是自已的思想,这样就必须把目光固定在一个对象上,这样就有了相,有了执,有了分别心。真正的空观就是要把这种有限的,有边界的空给打破粉碎,要能回归到一个无限的无分别的无相的空间,粉碎了这一切,就是真正的空,真正的清静了。这个观点是日本学者山口益的观点,我也非常认同。

因此,真如并不是一种实体,更不是对空的否定,也不是空后转出来一个不空的东西,非空非不空。龙树在《赞法界颂》中有一句“根尘起妄执,清净体源无”。

对空的看法,各派是有些许差别,主要的观点还是相同相通,佛教奥义,逻辑慎密,基本观点出现相互否定,对立是不可想象的。但观点的细微差,带来的修行上的方法论差距就较大了,也就是形成正见、正识、正智的方法就很多,当然佛法本身就有法门方便十万,随机对质、随缘所见。比如对真如的清静认识,一种叫本来清静,一种叫离垢之净;前者认为真如本来就在人性中,认识到它的清静,自然就远离了垢,因此无住就是本净;后者认为要依定慧方法,去远离垢染,所谓的垢就是分别心;去分别心是修法的一个最重要内容,佛教中有大量故事讲的就是去分别心,如西藏密教仪轨中的有些污秽的东西(五肉五子丸),其意义就是要修炼净秽无二。离垢之净就是要求返照本源,灭种种妄,如神秀所说要时时勤擦拭,才能露出本心,但这又犯了一个错误,起意则是妄心,《坛经》就批评它“心起看净,却生净妄”。所以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修行禅定是法门,心脑不放空不对,但起个空的心也不对,一边捉摸空的样子一边入定就那有了空的相。《坛经》云:“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教学中,不可能要求每个初学者一步到位,只能从初级的禅定开始,时时勤擦拭就是一个方便方法,从这个角度讲也不算错了。因此,大家要体会佛经里有些是法门方便,可不能把这些方便之法当成了正智正见来学习。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学习体会,尤如一个梦幻中的我给梦幻中的你讲一个真实,这是不可能的,这又如同一个同学问我死了以后是什么样,可能我做何种解释未必能说服你,我只能说当死的时候,你就知道答案。

因此,佛教学习,教理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在于修,在于证悟。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不会获得对事物最好的洞见,除非我们实际上亲见了事物从开始到现在的生长”(《政治学》);

佛教内禅宗也是最反对理论说教的,“见性成佛,直指人心”才是禅宗正道。

不过说回来,说通和宗通之争(简单说说通就是教理次第学习进步,方法上属于渐悟;宗通更强调心的印证,方法上属于顿悟)也是百年争议从没停止过,至于你采用何种修证方法就看机缘了。

总之,要知道什么是真实的空,也只能自已去亲身证悟,当“所见诸相非相,如见如来”,这时你就领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