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立體化推進康健工程 在各社區建成百個康健苑

靜安立體化推進康健工程 在各社區建成百個康健苑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我國將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戰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這是邁入新時代,健康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來自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上海高血壓患者總人數為600萬,糖尿病35歲以上患者人數超過350萬,健康管理成為當務之急。

在老齡化程度極高的中心城區靜安區,近年來集全區之力,聚資源配置,紮實推廣和實施健康管理運行模式。通過做實“康健工程”進社區為載體,把服務居民健康生活、提高全區健康水平作為一項全流程、全閉環工程。健康管理,切實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

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需要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實現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重在從醫療轉向預防為主,也聚焦提高民眾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在靜安區,通過點線面結合立體化推進的 “康健工程”,健康管理進社區有了豐富的打開方式和實現途徑。

靜安立體化推進康健工程 在各社區建成百個康健苑

多維度融合

實現健康管理組織有形覆蓋

近年來,靜安區從 “點”上入手,打造功能豐富、形式多元的健康服務平臺。

比如,在街鎮層面建立 “康健驛站”。由政府出資籌建專業團隊管理,每個 “康健驛站”都配備了齊全的檢查儀器,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檢測服務,方便社區居民及時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提高自我管控慢性病的能力,目前已在全區8個街道設立 “康健驛站”。

此外,在居委會層面普遍設立 “康健苑”。建在家門口的 “康健苑”,為社區居民搭建了獲取健康知識的平臺、交流養生經驗的平臺、以及實現健康自我管理的平臺和培育志願者服務的平臺。目前已在各社區建成 100個 “康健苑”。

通過 “康健驛站”和 “康健苑”這兩大平臺提供的健康檢測服務,全年共惠及居民超過20萬人次。

此外,靜安區還強調點線貫通,不斷增強健康服務輸出效率。臨汾路街道在全市創設了首輛 “社區健康直通車”,車上配齊了各類自測儀器和設備設施,以其特有的機動能力,服務周邊鄰近社區居民,開展流動的健康狀況檢測。目前, “社區健康直通車”以每週2次,每次惠及100人的頻率高效運行,扮演著區域內流動健康衛士的角色。

該項目正探索結合各類健康宣傳節點,聚焦健康 “順風車”的輻射效應,力求惠及更多居民。

自 “康健工程”啟動至今,靜安區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醫學院校,為社區志願者及骨幹免費舉辦了3期 “健康管理師”培訓、2期 “公共營養師培訓”、1期 “社區心理諮詢師”培訓。

“健康管理師”在健康干預上可以引導居民掌握健康知識, “公共營養師”可以指導居民合理配製營養膳食,“社區心理諮詢師”更是運用心理疏導的方式緩解、排除年輕人的心理負擔。這些培訓以浸潤式教學、互聯式溝通、實踐式體驗,調動學員積極性,提升教學互動效果。目前全區已培養300多名 “健康管理師”、100多名 “公共營養師”和50多名 “社區心理諮詢師”。這些隊伍的力量正在為推動、引領 “健康靜安”的體系建設發揮著積極的示範作用。

靜安立體化推進康健工程 在各社區建成百個康健苑

立體化推進

著眼健康管理格局有效構建

靜安區始終立足於高站位、著眼於大格局來整體推進 “康健工程”。

頂層設計上,將 “康健工程”列為全區重點工作之一,大力推進實施。印製 《2018年靜安區推進 “康健工程”工作材料彙編》,包括 《靜安區 “康健工程” (社區)實施辦法》以及 “康健工程”審計和項目評估辦法等配套文件,以清單化形式、科學化管理進行分門別類指導,以數據化、動態化作為目標考核依據,以績效化、滿意率測評壓實工作責任,培育和壯大 “康健工程”的植基土壤。

領導機制上,堅持以“齊抓共管、分工負責”

和 “強化屬地、落實責任”相結合,在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區級層面成立 “康健工程”項目推進工作組,由區社建辦、區衛計委、區體育局為成員單位牽頭指導,會商具體落實 “康健工

程”的項目推進和布點推廣;在街鎮層面建立 “康健工程”推進小組,具體操作“康健工程”實施計劃和進展跟蹤,全面激發社區共治活力,形成 “區街合力”的工作格局。

工作機制上,堅持以政府主導、職能部門參與、街鎮實時運轉的“三位一體”工作推進方式,確保工作機制高效暢通。比如,建立工作例會機制:每年定期召開一次 “康健工程”推進大會,全面統籌工作部署,明確工作努力方向;各職能部門每季度召開 “康健工程”例會,摸清工作底數,加強督查指導;各街鎮每月例行召開 “康健工程”情況通報會,落小落細計劃實施方案落地生根。

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集聚區級職能部門與街鎮資源互通共享的 “蓄水池”,

全方位拓寬聯手合作渠道,深層次增強發展潛力,多領域拓展服務內涵,提升“康健工程”的社會效益和服務百姓的功能定位。

靜安立體化推進康健工程 在各社區建成百個康健苑

制度化支撐

確保健康管理能級有力提升

首先,組織化推進。 “康健工程”作為2018年靜安區政府重點工作,全區充分認識到推進 “康健工程”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方主動協調,條塊運作有序。在經費保障上, “康健工程”經費列入年度預(決)算,與財政資金匹配,科學編制單位部門預算,確保經費保障到位。制度保障上,認真探索 “康健工程”運行的各項工作制度,在摸索實踐中形成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活動計劃制度、財政支出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等,把長遠願景和近期規劃通盤考慮。組織保障上,建立領導組織有力、功能定位清晰、責任分工明確、節點推進適度、過程管理規範的工作體系,確保 “康健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標和能級提升。

其次,信息化保障。通過大調研的科學數據,以老百姓最貼近、最迫切和最現實的健康目標需求,有效探索運用大數據,及時反饋動態、捕捉需求導向。為此, “靜康驛家”微信服務號孕育而生,正式上線為“康健工程”提供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整合資源信息,居民可在 “靜康驛家”上直接看到 “康健工程”推進概況,“康健工程”工作指南,形成信息互通,功能互融的信息綜合服務體。同時上線 “康健驛站”及 “康健苑”地圖和健康知識題庫在線答題程序,通過鏈接線上地圖方便居民精準找到需要健康服務的項目,在線答題窗口更能有效調動居民參與健康知識瞭解的興趣和愛好。

再次,專業化管理。未來,靜安區將以 “康健苑”、“康健驛站”為社區健康指導、服務的主要陣地,以培養 “健康管理師”、 “公共營養師”、 “心理諮詢師”為中堅骨幹,以吸收志願者加入為主渠道,配合區衛計委的“家庭醫生”以及區體育局的 “健康指導員”,形成 “3+2”的健康專業指導志願團隊,從醫療、飲食、心理、運動等角度,定時、定點、定人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指導。同時構建起一體化、全過程、免預約的高效服務模式,面向居民展現組織有力、服務有方的 “康健工程”,以此打造一張上海發展新亮點的靚麗名片。

靜安立體化推進康健工程 在各社區建成百個康健苑

■健康管理進社區案例精選·大寧路街道

“健康管理不出社區”成為現實

大寧路街道,這是靜安區 “康健工程”的第一批試點單位,街道將於今年底之前完成全部22個居委會的康健苑建設。家門口的康健苑全年為居民提供免費健康檢測服務,有效預防和控制了居民疾病的發生發展。

街道層面,設立了 “康健驛站”,配備了隧道式全自動醫用血壓計、智能血糖儀、人體成分分析儀、超聲波全自動體檢機、生化血脂分析儀、動脈硬化檢測儀、心電圖機、骨密度儀、肺功能檢測儀、體質辨識一體機等,全年為居民提供免費健康檢測服務。

居委會層面,每個康健苑點都保證了15平米以上的活動空間,配備了血壓計、血氧儀、聽診器、身高體重測量儀等設備,製作了健康宣傳版面。

實踐中, “康健工程”的服務內容和內涵不斷得到提升和延展。

比如,定期開展慢病監測服務,舉辦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專題講座或諮詢服務。

開展心理諮詢和輔導活動,幫助服務對象緩解不良情緒。大寧社區內很多老人是來滬幫子女帶小孩的,語言隔閡,生活習慣不同,造成許多老人心理不適, “康健苑”邀請來第三方機構的專業醫師根據老人實際情況加以疏導,讓他們逐漸找到歸屬感。

此外,為有特殊需求的居民提供個案服務。家住八方居委的張翠英老人,今年80高齡,因外出不慎扭傷腰部,雖經醫院治療,仍活動不便,健康管理機構的全科醫師及康復師上門,給予老人康復護理指導,並手把手教會理療儀的使用,使老人的病痛得到了緩解。

在大寧路街道,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許多社區居民通過參加 “康健驛站”和 “康健苑”的活動,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了及時的瞭解,同時在發現問題時都會及時向醫務志願者進行諮詢, “健康管理不出社區”得以成為現實。

 ■健康管理進社區案例精選·南京西路街道

有專業支撐更能接駁上“雲”

自2007年起,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開始探索建立 “健康自管小組”,讓居民通過自我管理掌握健康的主動權。在區社建辦和區衛計委指導下, “健康自管小組”不斷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已有37個小組,組員531人。通過自我教育、自我溝通、自我監督,許多居民嚐到了健康自我管理的甜頭。

目前,每個 “健康自管小組”有15人左右,每個小組配一名社區醫生指導,每個月活動2次。特別是,自2016年起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把 “健康自管小組”管理和發展納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 “我的健康做主”項目,從源頭上保障了經費問題。

街道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結合區域化黨建聯建工作,與上海健康促進中心、郵電醫院、一婦嬰、中醫門診部、公惠醫院等社區健康醫療單位合作,整合社區健康促進資源,“健康自管小組”也由此被納入共治自治平臺,活動有了專業支撐。

如今, “健康自管小組”還被納入大數據管理系統,健康管理更有了精細化的實現途徑。

比如,結合 “健康雲”實事項目和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每個居民區康健苑配備與健康雲App相連的健康自測設備,讓居民第一時間掌握血壓、血糖等變化情況,實現居民健康自我管理。

實踐中,還有居民不僅真正獲益於 “健康自我管理”,還當起了健康使者,帶領身邊人一同 “管住嘴、邁開腿”。

今年80多歲的鮑老先生,是重華居民區居民。他患過腦梗、聾了左耳。但參加 “健康自管小組”後,“吃動兩平衡”成了他治病的良方,也慢慢融入其生活習慣。

多年來,他堅持 “每天鍛鍊四部曲”,風雨無阻。他在里弄裡來回健步時,還會到社區孤老家中,教她手關節操,幫她增加運動。近十年來,鮑老沒有吃過一粒藥、打過一次針。

■健康管理進社區案例精選·臨汾路街道

“直通車”鏈接社區健康大數據

在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有一輛帶著明顯標識的 “社區健康直通車”,是全市首輛能直接開進社區的健康檢測 “移動平臺”,自運行以來,它已經在街道累計服務約5000餘人次,成為 “家門口的健康衛士”。

“社區健康直通車”,是靜安區社建辦和區衛計委實施的 “康健工程”中的一項實實在在的載體工程。作為 “流動康健驛站”,這輛由普通大巴車輛改造而來的 “健康直通車”內配有諸多健康自測儀器設備:血壓機、血糖檢測儀,檢測心電圖、肺功能、動脈硬化等,還有中醫體質測試、骨密度測試等十餘項檢測項目。運營方負責人介紹說,居民只需刷身份證,所有項目都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免費體檢,半小時左右就能完成,檢查報告更可當場告知。體檢結果存入個人電子信息健康檔案,使康健醫生與居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健康服務關係。

臨汾路街道通過 “民情日誌”走訪數據,根據老弱人員的具體分佈情況,來調整直通車進小區的頻次,同時在老年人密集場所定期開設,讓更多群眾有序地享受更優的健康服務。

下一步, “健康直通車”的檢測數據還將與臨汾路街道的社區大數據進行對接,主要為居民區健康小組自我管理和居民日常健康維護提供參考依據;對實時監測檢測出有異常指標的居民,及時叮囑其複測或指導其儘快到醫療機構就診;定期分析本街道人群健康監測數據,及時發現人群中的健康管理問題。

 專家評點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 傅華

當今社會影響健康的因素非常複雜和廣泛,且相互交織,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物質環境和行為方式等多個層面,涉及到多部門、多領域的共同合作以及各種複雜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遠遠超出衛生部門的掌控能力。要想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必須採取“健康共治”策略,即依靠整個政府和包括每個人在內的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改善公眾的健康和福祉。

上海市靜安區推進的 “康健工程”正是探索“健康共治”的一種創新模式。

“康健工程”由靜安區社建辦、區衛計委牽頭,區財政局、區體育局、區人社局等部門配合,在街鎮全面推進,形成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下“區街合力”的社會共治工作格局。同時在工作機制上明確職能部門的職責,通過區層面每季度和街道層面每月的例會檢查督促落實情況,保證“康健工程”能真正惠及到社區老百姓。“康健工程”還有很多創新點,如創建“靜康驛家”微信服務號,讓老百姓使用手機就可瞭解 “康健工程”在全區的推進情況,熟悉“康健工程”工作指南,並從“康健苑”找到自己需要的健康服務項目等。各街鎮也結合自身的實際,設立“康健驛站”,配備身高體重、血壓血糖、心電圖等基礎監測儀器,老百姓只需刷身份證,就可自助使用儀器瞭解自身健康狀況。“康健驛站”採用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運營,服務規範,管理持續。臨汾路街道開通了“健康直通車”,使老百姓能夠非常方便地在家門口享受到“康健工程”所提供的服務。

從近兩年推進情況看,靜安區“康健工程”正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健康共治格局。希望將來能進一步大膽創新,以更有效的方式動員更多的老百姓主動參與到 “康健工程”中來,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讓老百姓有更好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