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七的詞性和風月江湖

文人當生活在北宋。地位高,收入高,當官的風險低,最多貶謫,無性命之憂。

關鍵是,風花雪月吃喝嫖賭成為士大夫的“雅骨”,這實在太令我這等油膩中年嚮往了。

所以我很羨慕柳七生活在那個年代。

哪怕他窮困潦倒,也有一群名妓爭相養著。

當然,這得益於柳七“吟得一輩子好詞”(此處不歡迎錯別字)。

從現代經濟學角度分析,柳七實在是揮霍無度且不善經營。

首先,他有很多好產品,口碑好到爆;

其次,他不經意擁有了非常好得渠道商——妓女群體;

可惜這兩個優勢被利用偏了,硬生生經營成了公益事業——他的“利潤”都變成“凡有井水處,皆有柳永詞”,柳七的詞娛樂了大眾,他自己微薄的潤筆如何養家?當然妓女們還是有情有義的,唱了柳相公這麼多詞,受了這麼多恩客的賞賜,好歹給人家接濟點生活費不是?

柳七的詞性和風月江湖

第一階段,真的想“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如果柳七下決心做一個專業的遊吟詞人,那他必然是千古傳頌的文壇大宗師一枚,儘管我個人依然承認他是中國詞壇宗師,但他的成就可以更高。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你以為這只是一句牢騷嗎?我寧願相信這是他的夢想。但作為官宦世家之後,他揹負著走進仕途的使命。所以他從武夷山離家,號稱進京參加禮部考試,這一路整整走了6年。為何?喜歡上蘇杭的遊樂情事了。人生仕途能有幾個6年?柳七硬是把仕途的種種可能浪蕩在風月中。

這6年間,他在杭州寫出了傳唱千古的《望海潮.東南形勝》。

這6年間,柳七的詞多寫北宋富足的市井風情,反映他從家鄉一路進京對太平社會的所見所聞。詞內容多數描寫民間風貌,男女情事,且用詞俗俚,貼近底層,自然容易受傳唱。

柳七的詞性和風月江湖

第二階段,“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成為不甘心的牢騷。

這是柳七生涯最悲催的27年,在汴梁寓居15年,連續4次落第後,四處輾轉漂泊10多年,以填詞為生。人生愁苦困頓體驗個遍。“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已經是無奈中的無奈牢騷了,哪裡還有遊吟的風發意氣?哪裡還有東華門外唱名的憧憬?

真宗斥責“屬辭浮糜”也罷,仁宗臨軒放榜黜落也罷,這些不靠譜的以訛傳訛傳說都似乎成就了柳七的“浮名”,可換來的,確實淺斟苦唱。

柳七四次落第後,為生計到處宦遊干謁,使他在羈旅行役詞方面成就很高,這也是基於他的切身感受。《樂章集》中六十多首羈旅行役詞,反映柳七這10多年追求、挫折、矛盾、苦悶、辛酸、失意等複雜心態。

這個階段,柳七對詞意境的創造、氣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詞造句,無不體現雅俗共賞的特質,境界已經是遼闊蒼涼到天際的高度了!

這個階段,柳七“浮名”大成。作為宋詞的改革先鋒,柳七在詞界的地位是“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万俟詠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從柳氏來”。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

柳七的詞性和風月江湖

第三階段,浮名終於加持官身,淺斟低唱誰知箇中滋味?

滄桑的27年後,臨朝了15年的劉太后終於架不住輿論的壓力,歸政宋仁宗。50歲的柳七託仁宗親政的福,考取了加恩科進士,並被授睦州團練推官。

加持官身的柳七,這時候再淺斟低唱,他自己又識得是何滋味?

柳七當了9年地方官,轉三任,官聲不錯,政績斐然。,按宋制理應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七於是發出“遊宦成羈旅”的牢騷。

據不靠譜路邊史書記載,柳永向仁宗進獻新詞《醉蓬萊·漸亭皋葉下》,因有“太液波翻”仁宗扔了柳七的詞,不給他遷官。範希文主持慶曆新政後,為柳七申訴,柳七終於轉官著作郎;6年後,轉官太常博士,第二年,改任屯田員外郎,致仕,定居潤州。

又過三年,柳七死了。據說死時身無餘財,錢都花在花間柳巷了(60多歲的人啊,晚年端是好體力!)。

還是不靠譜路邊史書記載,謝玉英、陳師師等一眾行首出錢買棺材埋葬了他。

靠譜的說法是,他死在潤州(鎮江),停棺寄於一寺廟裡。一直過了20年後,荊公的弟弟王安禮來到鎮江,找不到他的後人,乾脆就出錢埋葬了他。也是夠悲催的結局了!

這階段柳七的”浮名“在汴梁的娛樂界更如日中天。名伶優娼們紛紛表示:“不願穿綾羅,願依柳七哥;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七要外出當官了,汴梁天空一片愁雲密佈。名伶優娼們紛紛捨不得柳七的離去,以致出現”郊外綠陰千里,掩映紅裙十隊。惜別語方長,車馬催人速去。偷淚,偷淚,那得分身與你“。

歌伎們用這樣的方式成就了柳七北宋詞壇無冕之王的地位!

柳七的詞性和風月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