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從服務了13年的知名企業辭職了,內幕是……

今天,我從服務了13年的知名企業辭職了,內幕是……

2018年7月25日,在我的人生中,是應該被銘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我從號稱行業老大的知名企業辭職了。而之前,我為這家企業服務了13年。

2005年,我意氣奮發,躊躇滿志,進入到這家公司負責市場策劃工作。之後我們迎來了這個行業和這個企業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中,每年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專業上的精進,技能上的提升,管理上的領悟。

2005年-2015年這十年間,我以在這家企業工作為榮。

2018年,一切都今非昔比。

我不想講行業的大數據,只想以一個業內人士的視覺,講一講我真實發生的一切,"管中窺豹",但願對大家有所啟示。

1、 老同事離職越來越多,新同事卻鳳毛麟角

大家都認同這樣一個道理,一個行業或者企業,高素質人才越多,代表這個行業或者企業處於蓬勃上升的發展期。

我所在的企業,因為是行業內老大,各項制度相對健全,企業內不乏十年,甚至十多年的老員工。從2016年起,老同事離職越來越多,新同事卻鳳毛麟角,頗有點江河日下的既視感。

消費升級的趨勢表現得非常明顯,天然、健康、無添加是當前人們對於食品飲料最大的消費偏好。而傳統食品飲料消費將越來越面臨挑戰。這也是企業面臨的消費端最大的挑戰。

十年前,是這個行業最鼎盛的行業。那個時候,單位發出去一個招聘廣告,應聘者眾。本人負責的市場策劃工作,對應聘人員整體素質的要求較高,每次對公司裡來面試的青年才俊們,總是要從做事態度、思維方式、專業能力等多個維度考察過濾,優中擇優,妥妥的一個面試官的感覺,公司的HR總說我是全公司招聘人員最挑剔的。現在才知道,不是我要求高, 也不是我最挑剔,而是因為應聘者眾,有的挑啊。

而2018年,從年初到現在,公司一直在招聘,各職能部門也是"求人若渴",都不敢奢望"求賢若渴"。因為,到現在為止,發出去那麼多招聘崗位,卻應聘者寥寥。我對招人的期望一降再降,到最後,連個應聘的人都沒有了,更別說是"優中擇優"了。

公司的一家媒介發佈的合作伙伴告訴我,十年前,他所有的大客戶都是快消品行業的,現在,他所有的大客戶沒有一家是快消品行業的。

十年風雲變幻,一切今非昔比。人才的流動變化,應該代表了一種選擇的趨勢和流向。

2、 工作越來越累,收入停滯不前,選擇真的太重要:從2014年到現在,工資收入停滯不前甚至略有下降,而獎金收入卻隨業績達成情況起伏不定。企業為了提升利潤,2016年對人員進行了精簡,導致在職員工工作量越來越大,但收入基本停滯不前。扣除通貨膨脹率,實際收入逐年下降。

公司對代理商的資金、團隊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代理商們的利潤卻越來越低,從今年年初,已有多家跟公司合作十多年的代理商團隊轉戰其他行業。問起緣由,基本都是,付出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少。

因為行業大環境的不景氣,公司在"開源"上遇到的挑戰增加,只能從"節流 "上下功夫,投入越來越少,對於各項費用的審核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

3、 工作十多年,我仍舊只是個工作的機器:工作不可謂不用心,付出不可謂不多,但現在,仍舊只是企業這個平臺和系統中的螺絲釘,我們陪客戶喝了無數次酒,去外地開了無數次會,參加了無數的培訓,卻沒有時間陪家人去一次自由自在旅行,甚至在孩子發著高燒的時候,不得不為公司的某個重大會議熬夜加班... 因為我們不能停止工作。一想到離開這個平臺,就會被深深的焦慮感和無力感所包圍,

於是,我們只有通過更加的努力來緩解內心的焦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就是普通人的思維模式。轉變跑道,是很多中年人沒有勇氣面對的事情。

4、 企業內工作時間過長,思維嚴重固化。十多年的工作經驗,一方面積累了很多的專業經驗和管理經理,但另一方面,勢必會存在固有的思維和習慣,雖然筆者平時非常注重自主學習,有意識的接觸外部的資訊,但仍舊不可避免的存在思維定勢和固化。這幾年,風口上的互聯網和自媒體等新興行業,發展速度之快令傳統行業側目驚歎。其實,在一家企業最長的工作時間,個人覺得五六年為宜。超過了這個時間,一般會逐步進入舒適區,慢慢變成溫水中的青蛙,沒有了變化的意識、信心和能力。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經過長期痛苦的糾結和抉擇,我離開了工作了13年的知名企業,轉變賽道,尋求一種變化。儘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家企業仍舊是個好東家,畢竟是老牌的大企業,底子深厚,福利齊全,制度規範,收入穩定...

但,我真的不能忍受自己再做溫水中的青蛙了。

關於這個話題,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