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老了不能自理,子女又在外地工作,該怎麼辦?

草原舞歌


針對老了不能自理這一嚴峻的現實,對於我來講,不管子女在不在身邊,我都不想給他們添麻煩,真要是活到不能自理的地步,我就想尋求安樂死。如果那時安樂死還沒有立法,我就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許有網友會說,你到那時恐怕還不想死呢,也只是現在這樣一說。

其實,每個人的生死觀都不一樣,我這個人把生死看的非常淡,因為經歷了的原因,逃過幾次生死劫,便更加清楚健康時就要把上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和責任盡好,下待孩子成人之後,便完成了法定的義務。至於說以盡天倫之樂,如果子女在外地工作,我去兒女家住,非但幫不上什麼忙,反而會成了他們的累贅,無論對他們還是對我來講,哪有什麼樂可講。

當然,真正到了老了不能自理的那一天,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伴兒了。可是除了給她增加麻煩,又能給她什麼呢?如果我不能生活自理了,她也不能自理,兒女指望不上的情況下,只能去養老院。在那裡有工作人員的照顧,對我和老伴來講,我們只能相互兩眼相望了。想想,那情景真是淒涼啊。

人這一輩子啊,就那麼幾十年,當我們還身體健康時,就要把生活打理好,養成不依賴於任何人的好習慣。傳統的養兒防老對於有些人來講,已經看的很清楚了,就現在年輕人的觀念和品性,真到那一天的時候,有幾多能指望得上?


韓國成老師


我是一個兒子,在外地。現在我們都退休了,也都沒有再出去工作,辛苦了幾十年,想在家好好休息。關於老了何去何從,我的想法是:

1,兒子到時候能回家陪最後一位老人最好,如果沒有條件回家。只要自己身體健康,生活能夠自理,那就一個人先湊活過吧。

2.老了兒子靠不住,子侄輩的誰如果有時間,也願意照料老人,那就讓誰照料,然後立一份遺囑,老人過世後的房產,剩餘的現金,還有死後的喪葬費和幾個月的養老補貼,全部給幫助養老的這一個。

3.如果自己的子侄們沒有人願意這樣做。那就剩唯一的去處,養老院。在養老院裡到終老。自己的一切最後都捐給養老院就行了。

其實,平時沒有想那麼多,現在每天想的就是怎麼身體能健康,怎麼能每天都開心。一切順其自然,過一天,賺一天。

今天早晨在車上,兒子還給我說,現在的任務就是我和它爸每天開開心心地,身體健健康康地就行了,別的都不要想,

我覺得兒子的話沒錯。

總之,在人生的暮年,不想大富大貴,也不想再去辛苦,只想安度每一天。真的老得走不動了,到那時再說那時的話。一切都在變,誰都說不準,不提前給自己增加煩惱。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歡迎朋友們一起交流探討!


牽住夕陽的手


假如老了,子女又不在身邊,自己還不能自理,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下面我給大家分析幾種情況

如果你老了,不能自理,但是你還有養老金,這就比較容易了,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你也可以自己生活,這時,你能找保姆為您服務,年紀大了就不建議住樓房了,因為上下樓可能會不方便,找保姆不用找太好的,可以做飯、收拾家務的就可以

如果你的子女工作比較好,空閒時間也比較多,你可以去他們那裡一起生活,他們上下班早的話,你連保姆都不用請,早晚的食物就解決了,子女工作繁忙時,你也可從和他們在一起,這時就要找保姆了,也可以將屋子打掃乾淨,同時減輕了子女的工作負擔



你擔心連累子女,又不想請保姆的時候,那麼你可以去養老院生活了,那裡有專業人員照顧,也比較放心,也有很多的同伴,可以在一起聊天,不會感覺到無聊,還是不錯的


大家還有好的方法可以在下方回覆,我們一起分析,謝謝


知其不可而為之吖


人老了,特別是不能自理了,那是相當麻煩的。我曾伺候過自己母親,最後一年,連拉屎撒尿都不知道了,一天要換洗好幾次。我在熟悉的人眼裡,是個大孝子,有時候也受不了,會發脾氣。有道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代肯定不像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最好自己有一套房子,存款多多益善。絕對不能早早給子女了,不管給他們多少,在他們眼裡那是天經地義的。還會自理,絕對沒問題。到了快不會自理了,叫朋友或居委會找一個心地善良的貧困戶伺候(不管多少時間),就把房子贈予他或她了。這樣應該會和氣、精心伺候。不要把子女看的太重要了,自己死了等於宇宙毀滅了,一切都是空的。

注:並不是我的子女不孝,應該說勝過98%的子女,就不談細節了。


Hhuangwei


雖然我現在已經快過50了,但是我的想法就是。只要是將來自己老了動彈不了,我也不會去靠兒女的。人嘛,一旦老了,走不動了,幹不動了。就選擇一種養老的方式。讓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們放心。我覺得第一種方式就去老年公寓是最好的。在那裡我們花錢就能得到服務。而且服務的很好,每天飯菜都是一些適合老人們吃的。住的房間也很人性化,服務的質量也特別高,我想只要自己有退休金和一些積蓄的話,我認為去老年公寓還是很好的。再有就是在家裡,顧一個照顧自己的保姆。每個月2按時的給保姆開資。這樣也是很好的。平時不要去打擾兒女們,等到年節的時候,兒女們回來也可以團圓的。



伊春美食美客


眼看七十歲了,天天想生病了不能自理了怎麼辦?天天想也沒有好辦法,住養老院沒錢,住兒子家沒地方,住自已家兒子隔的遠,獨生子一個,他有爹媽家有丈母孃家有自已家,累死也忙不過來,想來想去只有一個不是法子的法子,那一天到來之前早準備藥,感覺不好快吃下,不給社會孩子添麻煩,自已也痛快。


丨丨乙


我今年46歲,老婆43歲,爸爸71歲,媽媽70歲,孩子老大18歲讀高二,老二13歲讀初一,老三10歲讀小學五年級,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算是幸福美滿的家庭。

(網絡配圖)

現在我和老婆在廣州珠海打工,已經18個年頭了。如今每月每人拿著4000元到5000元的普通工資,平常省吃儉用,除去每月兌回家供子女讀書和善待父母的費用,勉強每月能儲存一個人的工資。總體來說,現在的物價生活高,父母的年齡已是70歲左右,再過幾年,完全有可能不能自理,需要子女照顧。加上我的子女還小,還在讀書需要大量用錢的時候。實際情況來講,我和老婆的包袱責任很大。

等我的孩子長大成家立業後(十年左右〉,那個時候我和老婆已經五十多歲了,已經進入了黃昏歲月階段,有可能我的父母離開了人間。我和老婆唯一的希望趁著自己生活能自理的時候,多用一些寶貴時間照看孫兒孫女,好讓子女在外打工多賺些錢來養家餬口。

現在是高物價生活年代,有車有房有存摺不是夢想,而是現實。子女為了追求卓越的目標,一心都用在了事業上。可以說每月的房貸,車貸,加上子女的一切生活費用,能穩持正常生活水平就不錯了。要是我和老婆任中一個生病,不嚴重的話,由於工作原因,子女大不了拿點錢出來給我們醫治,然後打電話關心和問候父母。

生老病死輪流回,這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若我和老婆真的老了,達到不能自理的時候,子女又在外地工作,該怎麼辦呢?

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和壓力,首先我和老婆考慮的問題是在工作的時候勤勞點,節約點,每月儘量儲存工資。然後就是買齊15年的社保,以後老了可領到退休養老基本工資(女55歲,男60歲)。若我和老婆任中一個生重病,不能自理,子女不在父母身邊的情況下,我和老婆就相依為命,同甘共苦。若我和老婆都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子女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善待父母,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出我和老婆曾經儲存的錢和每月領的養老金去進敬老院,或者養老院。因為現在老齡化增多,國家為了照顧獨生子女老年人,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新政策辦法。國家在每個大小城市都設立了養老院,而且是一條龍服務,內設醫療機構,娛樂場所,健身服務,生活服務,諮詢心理服務等,是目前老年人養老的最理想社會生活。





董永根


這個問題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都將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區別僅僅是早幾年還是晚幾年。將來老了,不能自理了,到底該怎麼辦?!很多人迷茫,抱著走一步算一步,過一天是一天的想法。

趁早打消依靠孩子養老的想法

如果還抱著”養兒防老”的觀念,那麼即使孩子不在身邊,退休後也可以到孩子工作的城市購房居住。問題是還能不能依靠!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每家都有幾個孩子。父母老了,兄弟姊妹幾個家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護理也能輪換開。而六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一家一個孩子,兩個孩子組成一個新家庭,一個新家庭面對四個老人。無論孩子在不在身邊、無論孩子孝順不孝順,養老,對老人和孩子都是沉重負擔。

即使孩子在身邊,或者老人到孩子工作地投奔孩子。先不說孩子是不是孝順,一是老人不會跟孩子一起住;二是絕大多數孩子也不希望跟老人一起住;三是孩子們都有各自的工作,而且工作、生活壓力大;四是孩子們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兩個孩子要同時面對四個老人。


如今五十歲左右的人或許都有過照顧年邁父母的經歷。很多人已經深刻體會到了照顧久病在床父親或者母親的那份對身心的煎熬和苦痛。將心比心,這些人從內心深處也不想將來拖累自己的孩子。

所以說,未來”養兒防老”,依靠孩子養老,越來越不現實、不可能。除非老人和孩子都特別有錢,能高價請得起保姆,能進得起那種帶特護、全護服務的養老院。具備這樣條件的畢竟是少數。即便如此,孩子也不可能床前盡孝,老人也將面對長時間的孤獨和寂寞,與等死沒有什麼區別。


老來有伴,相濡以沫,相扶相攜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幼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人生四大悲。如今以及未來,喪偶或許將會成為人生最大的悲哀。夫妻兩個人一起生活久了,一起變老了,叫老伴;老年夫妻二人失去了一個,另一個又找了一個,一起生活,也叫老伴。老伴老伴,老來相伴,相互照顧,相濡以沫,相扶相攜。

一個人老了的時候,無論孩子多麼孝順,無論有多麼好的保姆,無論能住多麼好的養老院,也不如有個好老伴。老伴,不僅可以在生活起居上互相照顧,而且在心靈和精神上可以相互關心,相互慰藉,這是兒女在床前盡孝所不能替代的。也是任何保姆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你老了不能自理,……該怎麼辦?”,我想,最大的幸事、最好的狀況是身邊有老伴照顧日常生活起居;孩子安排好需要花錢的事,在身邊的經常過來看看,不在身邊的逢年過節回家看看。老伴照顧不過來的時候請個保姆……。總之,身邊要有一個親人。如果老兩口二人是原配,孩子是親生的,那麼對於先出現“不能自理“狀況和“先走”的老人,可以說是前生修來的福分。

如果說婚姻、家庭和夫妻關係有價值,那麼最大的價值在於老有所依,老來有伴。我們每一個人,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都是漸行漸遠的告別。我們陪伴父母變老,撫育孩子長大,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我們也一天天變老。而能與我們相扶相攜,相濡以沫,一起變老的只有老伴。所以,老來有伴,相知相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自主養老,自己的未來自己把握,讓餘生更加豐富多彩

想了很久都沒有歸納出比較滿意的這段話的標題。

很多人在憧憬、規劃自己退休以後生活的時候,都離不開幫助子女帶孩子、出去旅遊,把工資、財產留給孩子,最後依靠孩子養老,度過餘生等等這些內容。似乎帶孫子(外孫子)就應該是老人的責任和義務,相應的,孩子為父母養老送終也是天經地義的責任和義務。仔細想想,這些,包括養兒防老的觀念,是不是有交換的意思和味道。

我知道一個老頭,建國前參軍入伍,從部隊離休回老家養老,月離休工資一萬多,有兩個兒子。六十歲的時候老伴因病去世。兩個兒子都想接老人一起住,結果都被老人拒絕了。老頭自己找了個四十多歲的保姆,最開始的時候每個月給保姆2000元。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老頭除了腿腳不便,出入需要坐輪椅以外,其他一切都好。特別是精神頭十足,感覺就是生活十分愜意那種。二十多年來,“保姆”和老頭形影相隨,儼然成了一家人,一對夫妻。據說保姆早年離異,自己帶一個兒子。




我不知道老頭這些年如何掌握和分配自己的離休工資,也無法推測將來老頭喪失意識以後和過世的時候情況會怎麼樣?“保姆”會不會爭身份和遺產?會不會拂袖而去,從此不管不顧?兩個兒子會不會忌恨老頭?會不會將“保姆”掃地出門?會不會爭遺產……?

我只是知道,如果老頭當初按部就班,與多數老人一樣,選擇跟兒子一起住,帶孫子,享受所謂天倫之樂,肯定不會比現在這樣的生活方式更快樂。我只是知道,至少在老頭喪失意識之前,也就是可以自己掌握自己離休工資的情況下,“保姆“不會離他而去。

未來無法預測和把握,但是至少在老頭意識喪失之前的老年生活是幸福和快樂的。之於意識喪失和過世以後的事會怎麼樣,對於老頭自己又有什麼意義呢!

隨著我們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一些新的養老方式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諸如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以房養老、抱團養老、遺贈養老,等等。實際上,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的人們大可不必為未來如何養老而擔心。但是,所有的養老方式都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錢。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只要你有錢並且可以獨立支配,未來養老就不是問題。這個世界上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同時,自主養老,自己的未來自己把握,對子女也是一種解脫。真正孝順的子女是不會覬覦父母的工資和遺產的。對於他們,唯求父母的餘生能夠開心和快樂……。

坦然面對死亡,努力讓自己漂亮離開這個世界

有一位叫羅點點的女醫生,她是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有一天,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起人生最後的路,一致認為,“死得要漂亮點兒,不那麼難堪”。他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身邊沒有一個親人,“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就像一臺吞幣機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最後,十幾個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俱樂部——臨終不插管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的宗旨是: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就是允許人們在健康清醒的時候,通過簽署法律文件的方式,自主決定自己臨終時的所有事務,包括要不要心臟復甦、要不要插氣管,等等。

羅點點之所以主導成立這個俱樂部,跟她的婆婆有關。那年,她的婆婆因為糖尿病住院,翻身的時候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驟停,醫生第一時間用上了呼吸機,雖然心臟還在跳動,可是沒有自主呼吸,而且完全喪失了神志。還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維持老人的生命,讓老人在這種生命毫無質量的狀態下“活下去”,成了困擾整個大家庭的難題。 最後羅點點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機的決定。後來,在整理老人遺物的時候,家人發現了老人夾在日記本里的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她對在自己生命盡頭時不進行過度搶救的要求。



這種自主選擇死亡的方式,在國外已經很普遍。在2017年羅點點主導成立不插管俱樂部的時候,美國已經有400多萬人簽署了類似的法律文件。而在我們國家,羅點點的想法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阻力。這種阻力不是來自老人,而是來自於“中國的孝道”,來自於利益……。

在談到自己將來如果不能自理了該怎麼辦時,很多人說:提前準備好藥,感覺不好就一了百了。類似的話,看著心酸,聽著無奈。我想說的是:如果有那一天,對於老人自己,這種毫無質量的“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活著“,對真正孝順的子女更是一種煎熬。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二胡有話說


我目前的身份是女兒、媽媽,我的父母已經60多歲了,而我的女兒6歲多,正處於“夾心餅乾”的時候。現在的我也是比較的脆弱,壓力也無比的大。

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不好,即使這樣也要前往我哥哥的城市替他們照看孩子,讓哥哥嫂子能夠安心工作,孩子能夠得到比較好的照顧。這真的是中國父母淳樸思想和任勞任怨的一個體現。

還記得前年我媽媽在外省哥哥那裡生病了,需要住院,因為哥哥的孩子三歲多一點,還需要嫂子的照顧,人到中年的哥哥工作繁忙,不能頻繁請假,不得已我這邊請假前往那裡去醫院照看媽媽,即使這樣,我也沒有在那裡呆的足夠長,因為當時我閨女才5歲,沒有離開我那麼長時間過,每次通電話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但是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媽媽,我只能選擇照顧我的媽媽。無奈人就是活在一堆的邊邊框框那裡,人都是頂著一堆壓力生活,我只能請假半個月的時間,而我回來的時候,媽媽還沒有出院,剩下的日子就只能讓年邁的父親對付著和哥哥交替著照看她。

看到我的父母老年的這種生活,我也想到了自己未來的生活:

1.如果老了生活不能自理,能夠靠著老伴就靠老伴湊合著過活,實在不能,我也不想讓孩子辭職或是專門為了照顧我作出犧牲。縱然是孩子很孝順,很堅持,我想我也不能這樣自私的拿我的苟活去剝奪孩子正在打拼的事業或是生活。

2.可以和孩子協商,在經濟能力能夠負擔的情況下,請個專門的人做護理,儘管這些護理人員不會如自己的兒女那般的孝順貼心,但是不至於自己一口氣上不來的時候沒人在身邊。

3.在年輕的時候,我還是要多打拼,多為自己的孩子和將來老了的自己打拼。到老的時間,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就不考兒女。年輕的時候未雨綢繆,比如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安排好了,至少在老年的時候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4.坦然面對生老病死,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無人知道。只有坦然面對這一切,才能不留遺憾的一生。


如意島會理財


這個問題是我很早就考慮的問題,因為未來的我可能就是這樣,不用假如。我們老兩口已經都退休了,就一個兒子,兒子在離我們兩千多公里的地方工作,並且兒子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必須在那裡工作,至於具體原因牽扯到機密問題就不在這裡說了。別人碰到這種情況怎麼做我不知道,但我從現在開始打算是這樣的。

第一,獨居或者跟兒子住。現在剛退休,自己還有能力,兒子正好需要幫忙帶孩子,那我就盡我的能力幫兒子把孩子帶好,等孩子不需要我們了,我們老兩口就在老家自己熟悉的地方清閒幾年,直到不能自理。



第二,住養老院。當我們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我會選擇住在兒子城市的養老院,這樣既能見到兒子,又不耽誤他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請保姆或者社區養老。如果養老院住不成,(因為大城市的養老院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聽說有的養老院都排到幾十年後了)我就在兒子附近的社區養老(早做打算,買一個小房子),如果社區養老到時候還不成熟,那就請一個保姆,反正最好是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住在一起有諸多不便,如果兒子媳婦都孝順,那自己不能自理了連累孩子什麼也幹不成。如果不孝順,那就只有生氣,弄得大家都彆扭。距離產生美,還是少有點距離好。


我是林林媽媽,這就是我的打算。歡迎您關注點贊留言指教!大家一起探討養老的好辦法!謝謝!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