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爲什麼被稱爲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是美國人Henry Beachell提出的,1963年,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亞首次成功實現了這一技術,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雖然Henry Beachell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但是由於他的設想和方案存在某些缺陷,所以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袁隆平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適合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袁隆平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中國湖南的農學家袁隆平在此基礎上成功地找到了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並突破了日本人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選育出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即南優2號。1981年,袁隆平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袁隆平作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中國的雜交水稻也因此被世界稱為“東方魔稻”。

袁隆平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今北京,江西省德安縣人;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併入西南大學);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袁隆平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製出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裡發現特異稻株。次年,袁隆平認識到這是“天然雜交稻”株,從而大受啟發,立志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的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第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從而攻克了“優勢關”。

1977年,袁隆平總結了10年來的實踐經驗,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和《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82年8月26日,袁隆平被聘為農牧漁業部技術顧問、全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同年,袁隆平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