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是美国人Henry Beachell提出的,1963年,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亚首次成功实现了这一技术,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虽然Henry Beachell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由于他的设想和方案存在某些缺陷,所以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适合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湖南的农学家袁隆平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找到了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突破了日本人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选育出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即南优2号。1981年,袁隆平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中国的杂交水稻也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今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里发现特异稻株。次年,袁隆平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从而大受启发,立志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第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从而攻克了“优势关”。

1977年,袁隆平总结了10年来的实践经验,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82年8月26日,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袁隆平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