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松在脫貧攻堅路上演繹「思」與「謀」

脫貧攻堅是一場史無前列的“戰爭”,沒有現成的經驗,只有“摸著石頭過河”。甕安縣於2017年9月1日召開脫貧攻堅千人誓師動員會,2800多名幹部分赴甕安縣86個村,成立86個工作隊,打響了脫貧攻堅戰。

楊俊松在脫貧攻堅路上演繹“思”與“謀”

甕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楊俊松下沉到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擔任白水河社區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面臨白水河社區10個村民組、870戶、4000多農戶的“戰場”,經過長達一年的艱辛努力,脫貧攻堅工作上了岸,通過國家第三方驗收,甕安縣精彩出列。

楊俊松在脫貧攻堅路上演繹“思”與“謀”

他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說:“精神扶貧、思想扶貧、文藝扶貧、文化脫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是不可低估的‘軟實力’,是吹響‘文藝扶貧奔小康’號角的‘過門’。”

楊俊松在脫貧攻堅路上演繹“思”與“謀”

甕安縣白水河社區歷史遺留問題不敢說是多如牛毛,至少是問題不少,相當“傷腦筋”。水、電、路基礎設施是群眾關注的熱點,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是群眾強烈要求的願望之一,部分群眾“等、靠、要、盼”思想嚴重,面對擺在面前的“攔路虎”,思想工作首當其衝,“溝通從心開始”。

訓練隊伍,培養口才

甕安縣白水河社區脫貧攻堅工作隊30餘人,來自不同的部門,閱歷不同,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缺乏農村經驗,如何與群眾對話,如何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如何讓幹部對政策熟悉滾瓜爛熟,對政策宣傳解釋口若懸河,對幹部口才培訓是重中之重。對此,楊俊松實行集體訓練,個別輔導,現場演示,為了方便隊員掌握,他將在脫貧攻堅中與群眾對話的注意事項編成《脫貧攻堅我來說》20餘首順口溜。如“村組召開群眾會,問題提出幾大堆。面對群眾不要怕,將心比心慢慢吹。”“百姓講話耐心聽,不要冒火瞪眼睛。無理要求沉住氣,三句好話軟人心……”通過訓練,絕大部分幹部克服和群眾對話的畏懼心理,能理直氣壯的和群眾對話、拉家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單刀赴會”,增強魄力

甕安縣白水河社區的人畜飲水問題,由於受到煤礦開發的影響,多年來群眾意見大,還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設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面對這兩個大問題,楊俊松沒有選擇迴避,“單刀赴會”深入到村民組開群眾會,“老大難,老大出面就不難。”傾聽群眾意見,不怕群眾起鬨。讓群眾把牢騷發夠,把群眾思想引導到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良言一句三冬暖”。向群眾承諾努力去辦,體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誠意,通過後期的不斷努力終於建成了水廠,修好了水池,維修了飲水設施,使白水河社區水達到全覆蓋,重新恢復了社區衛生服務站,百姓受益了,怨氣消了,幹部群眾關係得到進一步改善。

就地取材,選好“說客”

老百姓有句俗話:“軍屬烈屬不如人(熟)”“千里來龍當不上當方土地”。根據白水河社區的社情民意、民風民俗,楊俊松和工作隊員發揮當地鄉賢寨老、退休幹部的作用,利用他們人熟地熟的優勢,當好宣傳員,扮演好“說客”,“哪把鑰匙開哪把鎖”,開展白水河社區“治懶扶志·勤勞致富”大家談活動,聘請當地有名望、有影響的15名老幹部、老黨員、致富帶頭人為宣講員,讓他們首先熟悉政策,深入一線,打好“前戰”,同時事先亮明表態的“底線”,通過他們“三寸不爛之舌”,化解矛盾,理順關係,如老教師張登星、劉明遠在處理近20件群眾工作中,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黔南日報》等報刊刊發他們事蹟文章《退而不休話脫貧》。

弘揚正氣,治懶扶志

抓兩頭帶中間,營造先進更先進、後進趕先進的良好氛圍,針對在脫貧攻堅中積極支持工作做出成績的農戶,工作隊在全社區大張旗鼓開展評先選優活動,表彰了99戶“通情達理戶”。200多戶“示範戶”。匯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樹立“勤勞光榮,懶惰可恥”的新風尚。與此同時,對於少數懶惰的農戶,採取個案解剖,不厭其煩做工作,採取“車輪戰”做工作,為他們打“強心針”、灌“醒酒湯”、使“激將法”,和他們交朋友,講心裡話,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如白水河社區出了名的“懶漢戶”包元祥,在全社區家喻戶曉,用當地幹部和群眾的話說:“對他是打不起主意的”。“賴子吃母豬肉——以爛得爛”,“瞎子死兒——無望”。對此,楊俊松和隊員不放棄,主動找上門,交心談心,請他和我一起走村串寨,走訪群眾,鼓勵和幫助他種上了莊稼,“人心都是肉長的”,通過不斷的教化,他慢慢開始覺醒。從“懶漢”逐漸轉變為“勤快人”,如今喂起了豬,打理起了家務。去年春節,遠在外打工的不願回家的妻子和兒子終於回了家,全家過了一個好多年沒有的團圓年。

下沉長達一年多,楊俊松見證了脫貧攻堅的酸甜苦辣,飽嘗了脫貧攻堅的喜怒哀樂,如今甕安縣已精彩出列,他說:“我倍感欣慰,辛勤的汗水沒有白流,天道酬勤,‘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高鄧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