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位於福建省連城縣羅坊村,有一個盛大的客家民俗活動——走古事,被譽為“山區狂歡節”,每年這個時候,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數以萬計群眾觀看這場盛事。據傳在明朝,羅坊鎮常鬧旱、澇兩災,當地清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傳鄉梓,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七棚古事,以當地的房族為單元,一族一棚,原有九棚,後因場地所限,改為七棚。 棚,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分為扛頭、扛尾、前井門口、前井柱下、前井眼、後井柱下、後井尾、後井眼,分別各2名,共16名扛夫,轎臺由木柱鑲成方形框架,四周飾上精美的畫屏,兩根轎杆,每棚加上上面的兩個男童,約四百餘斤。

因在競走時,體力消耗非常大,幾個比較吃力的地方,如左肩,通常跑一圈就需要輪換,故一棚需40來人,七棚共需300多人。然後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名,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一名扮領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護官的武將。天官直立在一條鐵桿上,腰身用鐵圈固定,武將坐立在轎臺上,成兩個層次。

每年春節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棚”的男丁青年上山鍛鍊腳力,到正月十二日齋戒三天,到了正月十五日,村民抬著“古事棚”,以天官領路,跟隨“古事”六棚,後有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番樂隊,一路鳴銃,來到羅坊的祖屋門坪集合。接著在他們在鄉政府前面的廣場上奔跑三圈,再走八字形,左三圈右三圈。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遊客的圍觀中,個個精神振奮,呼喊著開始競賽。

正午,“古事”列隊從雲龍橋下河床,鼓樂隊先潑水透溼,然後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而走,競爭激烈。(注:因羅坊鎮解放以前的房子多為木質結構,常鬧火災,故下水之人,包括河邊兩岸的人,皆以潑水透溼視為吉利。)此時,河兩岸、橋上下擠滿了人,場面十分壯觀。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後棚皆以超過前棚為榮,於是抬夫拼力而為,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緒異常高昂,為走“古事”之高潮,抵終點河邊方臺而止,至此,走“古事”結束。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客家民俗:羅坊“走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