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先賢哲學思想,爲公考申論備戰「加料」

儲備先賢哲學思想,為公考申論備戰“加料”

認真翻閱近幾年國考題目,我們不難發現,老子、孔子、《易經》等古代先賢及著作的出鏡頻率極高,這也與當下我國重視弘揚傳統文化及國家層面提出的文化自信不謀而合。對於各位考生而言,如果沒有一些傳統文化的儲備,那麼對於申論應試來講確實難度頗高。下面華智公考學校老師就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申論材料中出現的先賢思想吧!

一、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經》中。老子以道為“核心”,以道為出發點和歸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觀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間自然的千變萬化,凝鍊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闡述“道”的神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無不貫通,把上古思想匯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構成了老子思想的廣博深邃,構成了中華民族一座輝煌的思想豐碑。

1.“有”與“無”的辯證關係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這裡講的“有”是指實的物體,“無”是指虛的空間。告訴我們,其實無和有是不能分離的,只有無和有適當的搭配才能起作用。

2.“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並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二、孔子的哲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雖然他自稱"述而不作",而實際上他在諸子百家爭鳴之前夕,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觀、人道觀、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哲學思想體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學範疇的邏輯展開,其哲學思想體系可概括為:"命--禮--仁--知--中庸"。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譯義有多種。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另一理解為 "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不學禮,無以立”

禮,恭敬辭讓、恭儉莊敬,於政治而言是君子必知的禮儀,於社會而言是君子立身之本,於個人修養而言是君子修身之要。人不知禮,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如何自立為人?

“過猶不及”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這表達了孔子論語中的中庸觀點,意思是對於事物不要過度追求,也不能過於畏縮不前,要適度中庸的對待。

華智公考學校老師希望考生們在國考階段不要忽視人文常識方面的積累,對申論備考會有極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