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十一黃金週”可以說是除了春節之外比較重要的一個假期了。每年10月1日,大批大批的景點推出優惠,大批大批的遊客蜂擁到景點,把“黃金週”擠成了“黃金粥”。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政府為何設置“黃金週”小長假?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政府希望通過長假來鼓勵各方面增加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目前,各個國家一般使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的規模。GDP計算方式有好幾種,用的最多一種就是將一個國家裡面所有產生的花費都加在一起,算出一個總量。計算公式為: GDP =消費+投資+財政支出+出口- 進口。

從以上公式可見,除了“進口”這一項以外,以上的每一個部分的增加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最明顯的,莫過於“消費”這一項了。節假日期間,由於給了廣大消費者機會,交通、餐飲、景點、酒店等行業的消費會明顯增加。因而黃金週在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能量。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長假中一個重要政策便是高速公路免費,而這是否會降低政府財政收入?這裡涉及一個邊際成本問題。高速公路的建設成本雖然耗資巨大,但那些花費已經是花出去的沉沒成本了,而高速公路一旦建成,路上跑一輛車還是一百輛車都沒什麼差別。政府考慮的便是“邊際成本可能會很低”,因此取消假期高速公路收費,而價格影響消費。對於消費者來說,高速公路免費可以促使他們出門旅遊,從而帶動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十一旅遊黃金週”為何火爆?

首先,我們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下。經濟學十大原理中提及: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首先,長假本身對於大眾就是一種激勵。一週的空閒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都是一筆時間財富,本身就暗含著鼓勵人們出行、消費的意味。與此同時,高速公路免費、酒店機票降價打折、超市商場促銷打折等手段層出不窮,面對這些價格上的激勵,人們會選擇出行、旅遊等活動。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從機會成本來看,長假期間出行意味著放棄待在家中,成本主要是時間和金錢。待在家中意味著放棄遊玩、享受、美食以及旅遊過程中的美好等。我國已經從“物質消費時代”進入了“精神消費時代”,旅遊消費是我國民眾消費升級的重要載體。因此,旅遊中精神上的滿足往往會戰勝待在家中金錢的節省。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從邊際效應來看,實際上人們黃金週出遊是邊際成本作用的結果。激勵作用下人們出行遊玩,在此過程中,相比於旅遊帶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人多擁擠以及物價上漲等因素對於人們而言已經是邊際消費了。相對於一個人或者一家人買機票住酒店等消費,景點門票的上調、食物價格的上漲和人群的擁擠實在算不上什麼了。

資源供給不足,景區為何不擴大規模?

在旅遊高峰期,交通、旅遊資源都承受了巨大壓力,經常出現供給不足的狀況,影響遊客的旅遊體驗。為什麼景區不擴大經營規模?從供給角度來看,首先必須要注意到旅遊業的顯著特點,即季節彈性大。我國許多旅遊景點市場在90%的時間裡供給能力過剩,在10%的時間內供給嚴重不足,這個“十一黃金週”,就是屬於這10%的範疇,就是如果盲目擴充規模,勢必造成旅遊淡季的資源閒置和從業人員的季節性失業,產生新的浪費。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而關於火車、飛機、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他們的投資耗費非常大,而且成本的收回需要較長週期。而從需求上來看,除去節假日期間,平時是正常運行的。如果政府擴大投資建設,同樣也是造成日常資源的浪費。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十一黃金週”旅遊年年火爆,這個小長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般採取擴大生產或者降低需求兩種手段,前面已經分析過,大量增加供給不可能,所以只剩下調控需求一條路。價格,是調節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要抑制需求就需要提高價格,但是這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會降低了旅遊質量,引起消費者的不滿,甚至一些企業會藉機暴漲價格從中謀利。這時又需要政府出面來限制價格增長,但這一做法又會違背市場經濟規律。

供求不平衡又調控無法,因而越來越多人主張取消長假,將假期平攤到平時或者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以此來減輕長假矛盾。由此引發了取消長假與否的全網爭論。你怎麼看“十一旅遊黃金週”?你覺得它應不應該取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