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公交車在內丘縣南賽鄉神頭村公路上行駛。近年來,河北省內丘縣大力實施城鄉道路暢通工程,按照“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要求,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和維護。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交會期間,關於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素供給話題成為與會代表的討論熱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一年來,農業農村的人、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發展要素都在產生積極的變化,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逐漸清晰
11月1日至5日,由農業農村部和湖南省政府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交會在長沙舉辦。其子活動中國鄉村振興戰略高峰論壇和農業風險管理與農業品牌論壇,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首次主辦的相關權威論壇。
重塑鄉村功能優勢
“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是我國城鄉差距最直觀的體現,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是不爭的事實。專家認為,今後要做好規劃引導,重塑鄉村優勢,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發展的最大優勢。浙江省農科院院長勞紅武介紹,浙江對2.7萬個建制村實施環境整治,如今55%的建制村開展了垃圾分類,74%以上的農戶實現汙水的有效治理。今年8月份,農業農村部與浙江省簽署了全國首個省部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協議,將在建設美麗鄉村等方面展開合作。此後,浙江省全面實施萬個景區村莊創建、萬家文化禮堂引領等“五萬工程”,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湖南省把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作為緊迫課題,推動農村水、電、路、氣、通信等建設全面提速,推進義務教育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開展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3年行動計劃,如今已實現村村通動力電、組組通硬化路、戶戶通互聯網、人人飲上安全水。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說,幾十年前的著名小說《山鄉鉅變》記錄了湖南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鄉村振興更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必將帶來新的山鄉鉅變。
“鄉村振興關鍵要破解一個難題:如何在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同時避免鄉村空心化並重塑鄉村優勢。”湖南省社科院鄉村振興研究團隊首席專家陳文勝認為,過去,鄉村被認為是提供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基地,忽視了其生態、文化、社會的價值優勢。如今,要喚醒鄉村潛能、均衡配置資源,把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在空間上進行集中和集聚,優化城鄉空間佈局,提高鄉村基礎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完善鄉村振興體制環境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要做的一是規劃和管控,二是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地方政府要對傳統村落佈局進行動態優化調整,在分析預判的基礎上通過完善規劃、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向和力度,促進鄉村佈局的動態優化,尤其是對保留和確定新建的村落,要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管控,保證村落建設有序發展。
真金白銀支持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真金白銀。解決鄉村振興“錢從哪裡來”的問題,必須為市場主體提供更有力的農業風險管理,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創新財政支農機制的重要舉措是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解決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2015年7月份,國務院決定建立中央財政支持的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16年5月份,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除上海、深圳等個別地方外,各省份都設立了省級公司,設立了市縣級分支機構近1300個,業務覆蓋全國80%主要農業縣。”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洪武介紹,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農擔體系在保戶數超過15萬戶,在保餘額531.2億元。
“隨著農產品期貨品種的豐富,國際主要農產品期貨品種相繼在我國上市。”中國證監會期貨監管部巡視員魯東昇說,2017年全球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排名前20名的品種中,我國有12種。近年來農業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數量不斷增長,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參與了期貨市場。同時,銀保監會、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積極推進“保險+期貨”試點,3年的試點效果顯著,使得農業價格保險由“不可保”變成“可保”。中國證監會指導3家期貨交易所優先支持158個貧困縣試點,預算支持資金達4.1億元,海南、安徽等地政府相繼給予試點資金支持,今後將不斷擴大試點範圍。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說,農業風險包括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生產中的風險管理離不開金融支持,農業市場管理同樣如此,期貨、擔保等都是有力手段。當前,農業部門正以品牌興農為引領,增強農業市場主體的抵禦風險能力。農業農村部將在全國範圍內嚴格篩選知名度高、美譽度好、有較大帶動效應的農產品品牌,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對進入目錄的品牌實行動態管理。鼓勵支持開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
匯聚支農興農人才
“鄉村振興要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從事農業科研的人,要勇於把確保糧食安全這副擔子挑起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論壇上說。所謂海水稻,並非“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而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可以長在灘塗和鹽鹼地上。袁隆平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寄予很大希望,他說,海水稻在山東和陝西的試驗田裡畝產都超過600公斤。我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如果有1億畝種上海水稻,一年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濤認為,教育和科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先鋒隊。他建議強化農業科學的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構建多層次的農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社會化培訓體系,最終要引導農業科技和教育力量走進農村田間地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部長葉興慶認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在鄉村人口和農業從業人員佔比繼續下降的同時,注重優化鄉村人口結構和農業勞動力結構,提高鄉村人力資本質量。一要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培養新型農業主體帶頭人。既要從目前仍留在農村的人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又要引導部分有意願的農民工返鄉、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回鄉、在城市成長的各類人才下鄉。二要優化鄉村居民結構。既要讓目前的鄉村人口進城就業和定居,也應當創造條件讓部分在城鎮就業的人口下鄉生活。只有這樣,鄉村才能保持活力。
“日本、韓國、荷蘭等國都很注重農村人才的培養。日本、韓國地處亞洲,荷蘭地處歐洲,共同點都是人多地少,他們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靠的是人才振興助力。”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說,所謂農村人才既包括學歷人才,更包括農業人才。當前尤其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同時要放開胸懷,把先進適用的創業人才、科教人才吸引到農村來,用手裡的資源為“三農”服務。
閱讀更多 中經文化產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