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姚志祥

姚志祥是青藏兵站部某团高级工程师,1943年2月出生,1976年8月入伍,专业技术4级。1976年,姚志祥主动要求到青藏兵站部工作。他入伍30年来,230多次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和可可西里无人区,指挥和参与管线抢修、施工130多次,行程30多万公里。他结合本职工作编写出版了5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2篇,攻克影响高原输油技术和官兵生活的技术难题436个。他多次被评为全军和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世界屋脊“舞油龙—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爬雪山卧寒冰心系祖国西南稳定,战缺氧斗狂风为了西藏繁荣昌盛,干本职学雷锋甘当不锈螺丝钉,为国强为兵精志在高原干一生。”

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就是以这样的豪情壮志,在风雪高原奋斗了28个春秋,和战友们一起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用智慧和双手托起了格尔木至拉萨的“油龙”,让各种油料源源不断地输往西藏各地,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世界屋脊上的“舞龙人”。

他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被评为全军和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28年军旅,他累计行程51万多公里,翻越无人区200多次

1976年,大学毕业多年的姚志祥,放弃了武汉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入伍来到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

绵延1080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有900多公里穿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永冻地带,维修、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不论是当技术员,还是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姚志祥每年从3月输油管线开泵到10月停油,每天巡查、检测忙个不停。管线一出问题,他更是立即往山上赶,狂风、暴雨、冰雪,什么都挡不住。他说:“西藏的燃油几乎全部从这里进去,这条能源大动脉维系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保证它畅通无阻。”

一年开春,管线刚刚试油,从西藏黑河地区到拉萨的300公里管线观测处于失控状态。姚志祥立即带着20多名官兵上高原徒步巡线。途中,他突发高烧转成肺炎。但他不顾死亡的威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巡完全程,确保了管线的安全。

姚志祥年复一年地维护输油管线,这样的“遭遇”数不胜数。

近年来,由于修筑青藏铁路,改建青藏公路,输油管线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2002年,姚志祥上线连续作业175天,把沱沱河大桥的挂越管线改到另一条公路上去。刚刚完工,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又提出,有的输油管道段与正在建设的铁路交叉,经常发生施工机械挖断管线的事故,希望提供全线输油管道的数据。姚志祥立刻带人踏雪破冰徒步勘察,测准每段管道的交叉角度,悬在空中、潜在沟里的高度深度。只用了10天,就完成105张图纸,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的干部吃惊地说:“部队的工作效率真是神了!”

姚志祥返回营区时,人又黑又瘦,嘴唇乌紫,双眼深陷,体重掉了10公斤。女儿给他量血压,低压130,高压175,老伴心疼得抱着他哭了。

团领导算了一笔账:28年来,姚志祥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无人区200多次,累计行程518400公里。

他一专多能,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工程师的2倍多

格尔木至拉萨管线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条成品油输送线,专业门类全,设备种类杂,技术含量高。开始,姚志祥被任命为管线维修所生产技术组长,总抓11个车间24个工种产品设计生产的指挥、调度、工艺、质量把关。不久,他又被调到团机关装备股,先后负责营建、设备管理、管线抢修、机械加工、水暖改造多项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姚志祥在大学学的是粉末冶金专业,管线输油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于是,不管什么专业,凡是工作需要的他就学。他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锅炉及水处理”“焊接”4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后来,又被派到后勤工程学院进修“油料储运”专业,他成了管线团唯一具有多专业复合型技能的高级工程师。

带油焊接,是没有人敢碰的管道抢修难题,姚志祥偏要试试。他带领技术小组艰苦攻关5年,找到了一种既能保证安全,又能保证油品质量;既适合野外管线抢修,又适合泵房内管道的带油焊接的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成品油管道带油焊接的技术空白。

28年来,姚志祥在维修、改造输油管线的工程建设中共完成3500张图纸,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工程师的2倍多。他还出版5部共24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其中4部被列为军队固定管线专业通用培训教材。

姚志祥把培养、扶植新人作为己任,先后为部队培养各类人才3200多人,带出88名技术骨干和业务尖子,其中有11人成长为工程师,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部队建设的顶梁柱。

他给国家创造可计算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效益近亿元

“在高原工作,总有意想不到的难题。”姚志祥说,“每解决一个难题,就体现一次人生的价值。”

纳赤台山上有泉水,但在泉眼挖了井,水却不知从哪漏跑了,部队一直受着水荒的困扰。团里请地方包工队帮助解决,对方开口就要20万元。

姚志祥决定自己动手。6月的高原水还是冰水,他带着几个战士,穿着裤衩背心跳到没膝深的水井里作业。他们两人一组,5分钟一换,边用两台泵抽水,边排井底故障,把泉眼喷口开到最大,再做了200个木桩子把里外的渗漏洞都堵死。3天竣工,一分钱没花。至今,纳赤台泉水井的水都是溢满井口的。

五道梁上没有地下水,在这里执行任务的部队每天得动用一个排的兵力,轮流开水车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一年至少得开销四五十万元。姚志祥仔细勘察,计算了五道梁部队一年的用水量,设计并指挥建起容量为15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每年季节河来水时蓄满水,彻底解决了五道梁驻军部队的生产、生活用水。这一成果成了青藏线各站的范本,青藏线全线部队从此用水无忧。

青藏高原异常寒冷,冬季长达8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为解决采暖问题,总后勤部专门为沿线泵站配备了采暖效果很好的高原专用锅炉,但耗油费用惊人。看着国家的油料大量耗掉,姚志祥非常心疼。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油耗,又不让战士挨冻,他来回到线上泵站考察,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在柴油发电机组循环水余热上找到了节油的突破口。经过一年多2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至今,沿线泵站取暖锅炉采用他的研究成果,耗油量大大降低,累计为国家节约经费5500多万元。

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设计寿命20年,目前已运行28年。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管线使用寿命,姚志祥和战友们一次次地开展科技创新,确保了管线的安全畅通。据兵站部有关部门统计:28年里,姚志祥完成输油管线改造和革新项目23个,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00多个,给国家创造的可计算的经济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的效益近亿元。他在《油田储运》《管道技术与设备》等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为青藏线乃至全国输油战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2003年北京钢铁学院50周年校庆,姚志祥作为在青藏高原成就卓著的校友,被请上了主席台。他对同学们说:“高原虽然苦一点,氧气少一点,但生活非常充实。我有幸在西部把知识转化成为国家和军队需要的价值,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

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人生很短,能把短暂的一生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我确实感到很幸福”

2003年,姚志祥满60周岁。60年来,他竟从未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年轻的时候没在意,上了高原以后,因为生日是2月28日,每年此时都是设备检修最紧张的时期,他肯定在线上,所以,每年的生日他都是在妻子女儿的祝贺电话中度过的。

去年2月,姚志祥到广西参加学术年会,小女儿姚琳终于抓住了机会,拉上妈妈从武汉赶过去,正式给爸爸过了一个生日。饭桌上,姚志祥斟满一杯酒,说:“今天是我在酒桌上过的第一个生日。上高原快30年了,走的时候琳琳才1岁,我没有照顾好你们,辛苦你们的妈妈了。今天我先敬酒,第一杯敬老伴,如有下辈子,我还要娶你;第二杯敬女儿女婿,感谢你们对爸爸的理解。”说罢,姚志祥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老伴唐菊香脸上挂满了泪水。转眼就是将近30年啊,这些年,上有老母下有女儿,一家三代四个女人,只有她最清楚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而27年前姚志祥离家奔赴青藏线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那是1976年初,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工程即将竣工,总后征召20名技术人员支援高原。得知这一消息,196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当时已是武汉3303工厂技术骨干的姚志祥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到高原去!回到家,面对年老体弱的岳母和两个尚在幼年的女儿,他却怎么也难对妻子开口。

终于,一天晚上,姚志祥对妻子说出了去高原的决定。沉默,长时间令人难熬的沉默。最终,妻子开了口:“人家都是分居的拼命往一起调,你却反着来,到底图什么?”“菊香,那里修了一条往西藏输油的管线,你不知道,这条线有多重要,多么需要有人去维护。”“那跟咱们有多大关系?我只知道你对这个家有多重要。”“可你还知道我这个穷孩子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小学上到大学全是靠助学金,现在国家需要人,咱知恩要图报。”“那得多久才能见一面啊?”“没关系,咱还在一条江边呢。我改一首诗给你:夫在长江头,妻在长江尾;相隔千万里,共饮一江水;为了国和家,永远不后悔。”唐菊香叹了口气:“好吧,你的选择不会错。”

“付出这么多,值吗?”“值!”面对记者提问,姚志祥毫不犹豫,“在这儿我实现了人生价值。人生很短,能把短暂的一生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我确实感到很幸福。”

“在青藏线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生死往往就在咫尺之间。直面生与死的考验,战胜磨难,其乐无穷”

1977年春节刚过,姚志祥带领25名战士,每人一个干粮袋、一把铁锹,开始了艰苦的野外巡线,这一走就是200天。200天里,他们每天徒步跋涉,冰雪解渴,干粮充饥,20余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累计行程30040公里。 高寒缺氧、风雪交加,再加上过度疲劳,青藏高原终于把姚志祥这条硬汉击倒在巡线路上。昏迷不醒的姚志祥被战士们背回兵站,医生在诊断单上写道:“体温40℃,上呼吸道感染转肺炎。”战士们看了面面相觑,感冒———肺炎———肺水肿———死亡,这一死亡公式是由长眠于青藏高原的数百名官兵用生命写下的。团领导在电话中让姚志祥赶紧下山治疗,姚志祥说:“现在正是输油的关键期,这里只有我一名干部,不能下。我身体好,挺得住。”休息了几天,他又扛起铁锹,上线查巡。

姚志祥常说:“在青藏线这离天最近的地方,生死往往就在咫尺之间。直面生与死的考验,战胜磨难,其乐无穷。”

2000年8月,沱沱河加油站5座地下油罐破损渗水。姚志祥连夜和战士们一起清空了油料。为了抢时间,第二天,他和士官冉佐奎首先进入罐内清洗维修。有些地方看不清,他就取下防毒面具仔细察看。由于油气浓度太高,他被熏昏过去,战友们把他拉上来后,他脸色蜡黄,不省人事,十几分钟后才慢慢苏醒。他吃力地睁开眼:“我这是怎么了?难道真的老了?小冉!小冉呢?小冉上来了吗?”冉佐奎含泪抓住姚志祥的手:“我在这儿,您放心吧。”在姚志祥带领下,任务很快完成。

1998年在雪水河泵站,姚志祥照例带领一名焊工首先在充满油气的环境下实施焊接。焊条刚一点着,只听“轰”的一声,一团火球把他们包围起来。待命消防的战士用灭火器对准他们一阵喷射。火被扑灭,二人除了眼珠,浑身雪白。

“高原有许多空白点,有研究不完的课题,是探索者成就事业的舞台”

姚志祥在大学学的是金属材料专业,管线输油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总是最后一个熄灭。随着管线的逐年老化,管道腐蚀穿孔、破裂时有发生。输油停一个小时,就会造成1.5万元的损失。带油焊接,是管道抢修中必须突破的难关。汽油的燃点是300℃,柴油是900℃,而焊接时电弧的温度高达3200℃。带油焊接,就像是坐在火药桶上放炮,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

姚志祥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分析燃烧的必备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点或以上温度。油气截不断,空气无孔不入,3200℃的电弧温度远高于油的燃点,只有在切断油料和氧气的接触上想办法。若能找到一种溶于油、不易燃、可塑性又好的填充介质,就能切断油和氧的联系。姚志祥苦苦思索着,一天,沉思间他一头撞在汽车上,忽地眼前一亮,黄油!驾驶员正在给汽车更换黄油。经过试验,一种用钙基脂黄油封堵实施带油焊接的科学方法终于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

姚志祥不止一次对记者说,高原有许多空白点,有研究不完的课题,是探索者成就事业的舞台。姚志祥探索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除了主业,他还自学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给水排水、锅炉与采暖等多个专业。他改造的锅炉20多年来节约经费5500多万元,设计建造的礼堂仍在使用。这些年来,他设计图纸3500余张,发表论文44篇,有3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出版学术专著5部,其中4部被列为全军通用教材,还带出了88名技术骨干。

“我就像一根焊条,只有焊在管线上才能发挥作用,才感到踏实”

2001年6月的一天,武汉东湖碧波荡漾,湖畔杨柳依依,正在休假的姚志祥和老伴手挽手在湖边散步。分别20多年来,老两口只团聚过9次。随着年岁增大,他们越来越感到离不开对方了。望着倒映在湖中的夕阳,姚志祥突然对老伴说:“等我退了休,就在这里买一套房子,好好陪着你安度晚年,把欠你的时间还给你。”老伴高兴极了,当晚打电话给女儿:“你爸好像变了,肯下高原了,肯陪我了。”姚志祥在湖北省民政厅工作的妻弟也说:“趁我现在还在位,赶快退休回来吧。按你的资历,可以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第二年6月,青藏高原迎来了它最美丽的季节,一向开朗随和的姚志祥却显得心事重重。这一年他59岁,团领导刚找他谈过话:“老姚,年底你就该退休了,大家都舍不得你走,按规定你可以申请延长工作时间,但你和嫂子一直两地分居,大家又不忍心留你。是走是留,想听听你的想法。”

那些天,姚志祥失眠了。30出头来高原,一晃快60岁了。这儿留下了他的青春、汗水、热血,难道真的要离开了吗?格拉输油管线就像是亲手拉扯大的孩子,他熟悉它的声音、气味,知道它的脾气、性情。离开了它,失去了研究的对象、奉献的场所,姚志祥觉得生命就好像被抽空了。这些,他的老伴也比谁都清楚,所以,当姚志祥给她打电话,说出留下来的想法后,她像20多年前一样,叹了口气说:“好吧,你的选择不会错。”姚志祥沉默片刻,缓缓说道:“老伴,我就像一根焊条,只有焊在管线上才能发挥作用,才感到踏实。”

放下电话,姚志祥一口气写下一份十几页的申请书,要求继续留在高原工作。2003年初,总后政治部批准了他的申请。如今,又是两年快过去了,这位在高原奋斗了近30年的老科技工作者仍在守护着他梦牵魂绕的管线;如今,他和相濡以沫几十年、也已年过花甲的老伴,仍是“夫在长江头,妻在长江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