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高原永恒-纪念张四望

记某部原副政委张四望的妻子王文莉

爱在高原永恒-纪念张四望

张四望

爱在高原永恒-纪念张四望

张四望

爱在高原永恒-纪念张四望

张四望及妻子

1992年冬天,25岁的王文莉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内地家庭生活和服装厂工作,从三秦大地走上青藏高原。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人生追求,紧紧“铆”在了青藏高原上,融入了丈夫张四望献身的国防事业中,被人们称赞为青藏线上的“好军嫂、好妻子、好母亲”。

“婚前没有花前月下,婚后没有相伴相随。”这是军人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军人和军人妻子最伟大的奉献。和大多数军人家庭一样,新婚后的王文莉是甜蜜而苦涩的,甜蜜的是每次短暂的团聚,苦涩的是漫长的等待。然而,王文莉却乐在其中,她全心支持丈夫干事业,细心化解其工作焦虑。

张四望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常是十天半月回不了一趟家,对家的照顾就更是谈不上了。但妻子却没有半句怨言,反而鼓励丈夫说:你的工作就是保家卫国,军营就是你另一个家,这个家有我就行,那个家需要你照顾。

王文莉常说:我选择了军人,我必须承担起一名军人妻子所该承担的一切,别人能行的,我也一定能行!

有一年丈夫探亲休假,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准备过个团圆年,可谁知他到家第二天,部队就来了电报,说有紧急任务速归。这时离春节只有几天了,一家人都劝他过完春节再回去。婆婆含着泪说,娃啊,你就在家陪娘过个年不行吗?如果部队怪罪下来,就让他们来找娘好了。妻子在一旁劝说:“娘,部队在这个时候来电报,肯定有重要任务。当年是你送他当的兵,如今他回部队执行任务,你怎能不让他走呢!”她说服了婆婆,对丈夫说,“你安心回部队,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

王文莉曾在格尔木铁路部门工作,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对工作兢兢业业,多次因工作出色被单位表彰奖励。为让丈夫安心工作,她承受了工作、学习、家庭的所有重担。不管家里有什么困难,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自己去面对、去解决,从来不抱怨丈夫。煤气用完了自己换,水电出了问题自己想办法修,孩子生病了跑前跑后也只有她一个,再忙再累她都坚持着,从来没有任何要求和埋怨,因为她清楚:军营是丈夫的理想所在,信念所在,事业所在,怎能拖他的后腿呢?

丈夫走上领导岗位后,工作变得更加繁忙,每天要为“大家”处理很多事务,经常加班加点,而所谓的不忘“小家”也就仅剩下一些语言上的安慰了。为支持丈夫的工作,王文莉毅然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顾父母和家庭。

军人的职业与奉献紧密相连,军人妻子的奉献往往更鲜为人知。2004年,张四望经常感到头晕眼花,甚至出现瞬间失明、失聪,他以为是工作太累、高原缺氧所致,从不在意。王文莉催他到医院检查治疗,但时任政治部主任的他正负责筹备部队为国支边执勤50周年纪念大会,实在是抽不出身,只好一拖再拖。同年10月,张四望在上海学习期间突然晕倒,很快被医院诊断为脑胶质瘤晚期。

张四望在医院治疗期间,她连续几个月守护在病床前,丈夫手术后不能自主活动,她用瘦弱的肩膀帮丈夫翻身、擦洗、按摩。知道丈夫喜欢学习,离不开读书读报,她每天都给丈夫念报纸、讲新闻、做笔记,使张四望的身体很快有了好转并回到家中静养。此后的几年,为让丈夫尽早恢复健康,王文莉翻阅了大量的医学书刊,还自学了中医按摩。但上天并没有眷顾勤劳善良的王文莉,丈夫的病情反复,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也日渐憔悴,两鬓过早的添染了白发。

2007年2月,张四望病情突然恶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王文莉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外,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丈夫的身上,想尽所有办法帮助丈夫恢复健康,特别是当丈夫意志消沉产生放弃治疗念头时,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她喘不过气来。她告诉自己:我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我不能倒下!于是她擦干了眼泪为丈夫加油鼓劲,给了丈夫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

2007年9月,丈夫最终还是怀着深深眷恋离开了他挚爱的军营,离开了他战斗的第二故乡,离开了给予他力量和快乐的亲人和朋友。丈夫走了,老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也垮了,双双病倒在床,王文莉强忍着悲痛,既要照顾孩子,还要伺候病床上的公公婆婆,并安慰老人们说:“四望虽然走了,不是还有我吗?以前我是你们的儿媳妇,现在我不仅是你们的儿媳,还是你们的亲闺女!”

随军上高原19年以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王文莉都不嫌不弃、勤勉持家、任劳任怨。她的举动,也深深影响和教育了女儿。现在女儿已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国防生,她用实际行动理解了母亲,并决心继承父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