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廣州的今生已深入人心,但它的前世也同樣耐人尋味。在老城區至今保留著很多老街,他們隱藏在繁華的市井,俯就在高樓的背後,默默地保留著過去的痕跡,承載著文化的氣息。想讀懂老廣州的過去,不妨去串串那些被時代巨輪沒收卻越發有古香沉韻的靜謐老街。

恩寧路:時代變遷下的歷史積澱

恩寧路是一條有濃厚西關特色的老街,承載著西關騎樓建築的精髓。它誕生於1931年,昔日為西關最繁華之地,路面可以並排行八頂大轎一時風光無限,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

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恩寧路、龍津西路與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騎樓連接,成為廣州市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分佈了十幾處文物古蹟,泰華樓、李小龍故居、詹天佑故居等名人故居,1925年建起的獨領風騷數十載的金聲電影院均坐落於此。作為“粵劇發源地”,這裡還屹立著粵劇的“祖屋”——八和會館,不但聚居著粵劇名伶,每年還有粵劇名伶從世界各地趕來這裡尋根。

古色古香的西關大屋,獨具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古樸逶迤的麻石小巷……這些舊屋、舊街、舊樓積澱著廣州深厚的歷史文化。那些老的街道、舊的房子,總是能完美演繹出歷史的質感。歷史老街中的故事伴隨著時光的膠片一幕幕演繹,牽著你用腳步丈量,用思緒懷念,用情感緬懷,說不盡,道不完。

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耀華大街:歷久彌香的時光故事

耀華大街東起文昌北路,西至耀華西街的西關大屋街,全長不過110米,卻密集分佈了14處掛牌歷史建築,街內房子多為西關大屋門面(趟櫳、吊腳門、洋雜木大門)、青磚石腳的二層小洋樓建築,也有一兩間是傳統清代單層高、大、深的西關大屋,是西關文化與嶺南文化最生動的載體,這裡已經被市政府劃定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耀華大街有30個門牌,39個開間,住150戶人家,居民430人。老街上的生活,也就是些普通到不行卻經久未見的日常。清晨,趕早茶的阿公阿婆幾聲簡短的問候,飄過古色古香的巷子,悠遠而親切。大戶的房子,從近一米高的門檻,和老廣州特有的橫欄木門,到雕花的欄杆、考究的窗花,都能感受到往日的氣派和威嚴,座座都有它的故事。

古往今來有眾多名人曾居住於此,耀華大街8號和10號是粵劇名伶白玉堂的故居 ; 12號西關竹筒屋特色的二層樓宇,是香港愛國同胞凌劍剛先生的祖屋,他無償提供給“文昌鄰舍康齡社區服務中心”使用;30號則是南海橫江名門黃詠雩的故居.,畫家黃中如、黃中羊也自小居住在此。這條被文化深深沾染過的弄堂即便已被周圍的蓋過,內在的文雅氣息卻歷久彌香。

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南華西街:繁花深巷裡的怡然生活

先有南華西街,再有海珠區。南華西街是廣州海珠區最早城區與發祥地的街道,十三行的商賈們在“河(珠江)北”做生意,在“河(珠江)南”建房子、宗祠,也因十三行四大家族曾落戶於此,南華西街百多年前便是廣州商業文化的典範,被喻為"中華第一街"。在百年滄海桑田後,她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棟老屋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幾代街坊的記憶。

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古街、深巷;青磚屋,石板路。寬不過丈的街道,曲徑縈迴,綠蔭遮天。在南華西路-洪德路-同福西路這三條互相聯繫的騎樓街上,彙集了眾多從明、清到現代多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被譽為“清末民初廣州建築博物館”。

走在騎樓街上,撲面而來都是濃厚的嶺南生活氣息,剃頭的、補鞋的、珠子的,甚至自家門口打麻將的……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了濃濃的詩情,許世傑曾題詩一首:“繁花深巷競飄香,老養少懷工讀忙,物質精神相雙翼,南華展翅更高翔。”一位84歲的老伯如此描述他的退休生活:每天早上6點半去酒樓喝早茶,逛濱江西。回到家裡後,便拿著放大鏡坐在門梁邊看報紙,“等買菜的八野婆回來”。這條簡單的生活軌跡,對於這戶老巷裡的尋常人家,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廣州的歷史沉韻就藏在這些古街深巷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