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蘊藏的力量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蔣殊的《重回1937》(百花文藝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是一本向無名英雄致敬的書。英雄,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與人生處境中,通過英勇的行動、巨大的犧牲、無私的奉獻,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作出某種意義上不可替代的貢獻,因而引起人們發自肺腑的尊重與敬仰的人。《重回1937》把我們帶回那個戰火硝煙、需要英雄且出現英雄的年代。許許多多的英雄中,有些是有名的,他們用鮮血染紅記憶,以鮮活的方式活在民族記憶最深處,並且無形有形地塑造著民族精神。但是,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同樣為了腳下的土地而犧牲,卻由於種種原因消逝在歷史無情的黑洞中。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蔣殊著力書寫紅色土地上的民間無名英雄。她明白,如果讓那麼多依然活著的英雄悄悄逝去,就意味著抗戰歷史的缺失,導致民族記憶的空洞。作家的責任感,驅使她以她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無名英雄崇高的敬意。老兵作為一個群體,由於社會歷史的種種困境,在不同的意義上遭到忽略。無法想象今天散落在民間的老兵內心深處強大的孤獨與落寞感。固然,他們當時的衝鋒陷陣與赴湯蹈火、前赴後繼,是為了保衛父母、家鄉、自己和民族尊嚴。但當這些犧牲沒有得到相應的理解,他們也會感到難以言說的苦楚。比如一個老兵聽說蔣殊採訪這些是為了“讓現在和以後的人們記住”時,不由得“嗨一聲笑了:誰記這個!”一聲淡淡的“嗨”,飽含著老人多少無奈?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2017年,蔣殊走訪97歲老兵郝照餘

在書中,蔣殊是老兵群體的見證者,是戰爭殘酷與醜陋的見證者,也是我們民族不屈的精神狀態的書寫者。中國近現代史上,抗戰至為關鍵,它以慘痛的勝利改變了中國百年來恥辱的歷史,所以蔣殊說要“含淚為勝利鼓掌”。她用了近兩年時間,實地丈量,迴歸歷史真實,迴歸抗戰真實。她重新肯定、挖掘、記錄,歌頌八路軍輝煌的事蹟,有著現實意義上的必要性。在當今時代,對英雄主義的重新提倡,對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品格與風骨的重新評價,有著非常急迫的合理性。在太行山中匆匆行走的那個柔弱女子的身上,何嘗不也湧動著一種男兒的俠氣?作為武鄉的女兒,蔣殊對故鄉獻出的這一份禮物無限深情,無限沉重。同時,她的書寫也突破了武鄉,是抗戰歲月中苦難中國的縮影。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重回1937》特殊之處還在於,它是某種文化品格的綜合與凝聚。在輕盈而憂傷的筆調中,滲透著冷峻與挺拔,有著一種長驅直入、深入人心的力量。這是一些很好的散文,同時又具有特定的史料價值。它對以前眾多的抗戰書寫進行了某種補充,提供了不少前人尚未發現的具體故事、人與細節,突破了以往教科書中梗概式的、整體的、宏大敘事的抗戰歷史,有了個人、細節、局部、微觀的視角。這是一本以小人物穿越大歷史的作品,彰顯出老兵這樣一個團體在抗戰年代蒼茫黃昏中的動人背影。

固然,蔣殊所進行的記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侷限,比如因為這些老兵年齡都太大了,記憶力出現障礙,可能會遺漏很多有價值的細節,這也帶來了記憶的某種侷限性與不完整性。但即便如此,把這些帶有個人侷限性的記憶搶救、記錄、書寫下來,被更多的人看到,引發更多的人思考,依然彌足珍貴。它與蔣殊娓娓動聽的敘述結合,散發出一種樸素而逼真的魅力。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英雄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他們,就是讓我們變得更像人的那些人。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新書簡介

《重回1937》的作者蔣姝以山西抗戰老區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倖存的抗戰老兵為採訪對象,包括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活動”閱兵式的五位老兵。書中文字不重現當年的戰爭場面,重在探尋他們的心路歷程。戰爭年代,他們靠“小米加步槍”的力量神奇亮劍,對黨的忠誠和熱愛使他們成為共和國最閃光的歷史。從1937到2017,八十年彈指一揮間。生命老去,歲月流逝,戰爭漸遠,今日的耄耋老人,當年的勇猛士兵。隱匿在硝煙裡的軍魂和血性,給他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心靈印記。他們的名字應該鐫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之上,年輕的我們理應將他們銘記於心。作者走訪了近20位當年親歷戰爭的百姓並深入裡莊灘、關家堖等多個抗日戰爭發生地及村莊,懷著敬畏與感動用十餘萬字記錄下老兵們的心靈回望。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更多好書

百花文藝

↓↓↓

蒋殊《重回1937》:激活英雄身上蕴藏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