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大明:美國全面恢復對伊朗制裁,但效果很難如願


刁大明:美國全面恢復對伊朗制裁,但效果很難如願

2018年11月1日,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將如期在11月5日重啟對伊朗的新一輪制裁,主要涉及能源、金融、航運以及造船等領域。也就是說,在退出伊核協議半年之後,美國將全面恢復因伊核協議而解除的對伊朗制裁。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對此回應,伊朗方面對美國的新制裁併不感到擔憂,美國將無法執行對伊朗的制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同時也確認了相關的石油貿易制裁將為8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暫時豁免。也就是說,特朗普政府新一輪制裁只能做到“按計劃”準時落地,客觀上卻並未有效實現最初提出的所謂“零出口”目標。

事實上,自8月7日對伊朗實施首輪制裁以來,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的所謂“效果”就難言理想。

一方面,伊朗開始在地緣政治意義上輾轉騰挪,與俄羅斯、土耳其“抱團取暖”。三國長期以來的“一團心結”竟化為如今的“團結”。另一方面,長期與伊朗進行正常石油貿易的多個國家紛紛表達反對,這也昭示著,特朗普政府對伊朗極限施壓的外溢效應趨於失控。

更為重要的是,伊核協議其他五國仍舊堅持捍衛伊核協議,這導致美國愈發孤立與寡助。再加上美沙關係近來微妙變化的因素,特朗普政府的對伊政策正在陷入一種無計可施的尷尬境地。

儘管特朗普政府將在11月5日開啟對伊朗的新一輪制裁,其效果也大概率地無法如願。

石油出口的豁免安排,意味著伊朗仍可避免徹底回到伊核協議之前的嚴峻局面,而豁免期限等細節的未來磨合,也可能將美伊雙方博弈擴展為多方博弈,進而增加最終實現“零出口”的難度。

金融制裁的效果可能也要取決於相關機構的配合程度:目前被排除在豁免範圍之外的歐洲,已以伊朗退出全球銀行結算系統後可能難以追求支恐資金等為由對美國相關制裁表示反對,甚至也不排除為伊朗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務支持。

對伊朗來說,雖然國內經濟態勢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影響,但在與美交惡的40年中,“抵抗經濟”早已習以為常,很難因為美國製裁而出現特朗普政府所期待的政策調整乃至政局變化。

而中期選舉後,如果特朗普在國內陷入“跛腳”,其推進中東事務的動機與迫切感將更為突出,屆時他是繼續經濟施壓,還是採取激進行動,可能性都難徹底排除。

相比而言,執政將近兩年的特朗普政府在中東事務上的戰略意圖還算是明確的,即將伊朗視為矛盾焦點和首要威脅。但就過去半年以來的執行而言,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之間的差距一覽無餘。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背後,不但有特朗普政府內部的分歧不斷與行動力不足,更是這個標榜“美國優先”的國度對當今世界趨勢的失焦與誤讀。


作者:刁大明,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來源:《新京報》評論,2018-11-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