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普通家庭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各種資料顯示,在中國比較有名的大學裡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孩子的佔比達90%多。

近幾年貧困地區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考上國內重點大學的比率越來越小了。

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斷地向大中型城市聚集,在國家的著力調控下目前這種現狀其實並沒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貧困地區,優秀一點的教師下鄉助教更多的是為了個人工資上的較快提級增長,對農村地區教育條件的改善並無多大實質性的幫助。

況且,即便是有幾個出類拔萃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一旦他們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並且在外面有較好的發展的時候,極少有願意回到家鄉服務於當地的經濟建設的。

所以在不少縣市就出現了教育搞的轟轟烈烈但經濟卻舉步維艱的奇特現狀。

早以前,有不少人說教育是一種長效投資,三五年內你不能期望它就有多大的回報。

可現如今十年二十年過去了,不少地方“教育”火了但經濟卻一直保持“焉”狀。

久盼的教育“甘霖”遲遲不得在當地撒播。

那種“富了一個能帶動一片”的美好願望如今仍還是懸於高空遙遙無期。

是“教育”不能反哺群眾還是“教育”背叛了群眾?

普通老百姓真的不得而知。

“教育”這個話題對農村人來說是既愛又恨。

因為“教育”的光環離他們正在越變越遠。

農村普通家庭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二)

那麼農村孩子的“教育”當真就無望了嗎?

在這裡我們還需返回頭來沉下心仔細琢磨一下“教育”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及它背後的所指。

首先,通過“教育”我們才能立品立德,保有做人道德底線,同時這也是我們做人的根基。

其次,通過“教育”我們才能樹立一種信仰,培育一種觀念。信仰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觀念教會我們思考的方法。

其次才是一些技巧,它會應時應地而變化。

按理說“教育”應該以前兩者為要,以最後一個為末。

只可惜現在的社會把此給顛倒過來運用。

“技巧”性的東西倒放在了最前面,“品德、信仰”方面的內容卻擠兌的沒有了地位。

那後果呢?

就是大抓貪官而貪官層出不窮,大打假貨而假貨屢禁不止。

人們內在的道德信仰上出了毛病,你卻在他外在的皮毛上找答案尋病根。

這根本就是在緣木求魚。

功利性的“教育”和“觀念”已經在使我們好幾代人扭曲變形。

得“教育”便利的城市孩子尤甚。

這其實才是目前我們在“教育”上所面臨的真正的問題。

農村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學他不過是“無望”,城市裡考上好大學的孩子進入社會春風得意到最後等待他們的卻是“絕望”。

“根基”不固你卻希圖他能成長“順直”。

現代的人們就是這般急功近利,就是這般捨本逐末。

殊不知輕淺的根基根本支撐不住高樓大廈的重壓。

最終長成“歪瓜裂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

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里老有這樣一種幻想。

那就是要想防止出錯就得制定相應的制度。

以為有了制度就能杜絕出錯。

其實他們根本就不知當一個人從思想上認為“不出錯”是他最起碼的責任和義務的時候,所有外在的約束制度對他來說有幾等於無。

所以說“品德、信仰、觀念”這些內在的東西才是決定一個人出錯與不出錯的本源。

現代社會,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得掌握一定的技能。

而技能的學得其實很大一部分都得靠社會實踐。

學校教育在技能的賦予上充其量只能佔一小部分。

20%!10%或者更少!

其實通過目前的教育框架,我們篩選的是一部分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強的孩子。

在這當中“教育”僅起了一個甄別功能。

而它本身所具有的核心內涵卻被眼前的這種體制給稀釋淡化掉了。

這就是目前的教育現狀。

外表看起來紅紅火火,實則幾無真正教育之底蘊。

由一般功利化的領導及一般功利化的老師組成的學校,你期望能培養出一些真正有修養有內涵的學生來,你覺得這現實嗎?

同房地產一樣,目前所有中國人的神形都是虛胖的,存有泡沫的。

只有當教育真正迴歸到它的本位的時候,這時我們才有可能脫換掉這身虛胖,才可能真正走向和諧自由。

不管是農村的孩子還是城市的孩子這時候才會真正茁壯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