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CO調查研究:ICO持續推出但高達80%爲「騙局」

早前,位於美國紐約的一家ICO諮詢服務公司Satis Group LLC針對市面上市值較低的ICO項目發展進行了調查,他們最近公佈了這項調查結果,並給出以下結論:市面上高達80%的ICO都被歸為「騙局」,只有8%的ICO項目較為可靠,其項目代幣也能在交易所上架。

這項名為〈ICO 品質:發展與交易〉(ICO Quality:Development & Trading)的調查,由Satis Group LLC 的兩位研究人員Sherwin Dowlat 和Michael Hodapp 負責,他們蒐集了可運用的公開資訊,並挑選了市值在5 千萬美元以上的ICO 項目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針對該些項目的白皮書、募資情況以及最後的線上交易情況的全程發展進行追蹤。

這項調查根據上述的幾個條件,將研究對象的ICO 項目區分為6 個組別:騙局(Scam)、失敗(Failed)、陣亡(Gone Dead)、萎縮(Dwindling)、有希望的(Promising)及成功(Successful)。

研究調查人員表示,此份調查中被歸類為「騙局」的ICO 項目之評斷標準為:任何曾公開表達ICO 投資可用性的項目,但實際上並沒有或無意履行項目開發職責,或被社群大部分同意/舉報為騙局的項目。

若ICO 項目聲稱募資成功但實際上並未完成整個募資過程、被放棄或最後因為募資不利未達最低募資額(soft cap)而退款給投資者的ICO 項目,就被歸類為「失敗」。

「陣亡」則是成功執行募資活動,但並未在交易所上市,以及在募資完後有長達3 個月的時間沒在GitHub 或其他平臺上發表項目開發進度,如程式代碼。

至於,「萎縮」、「有希望的」及「成功」的情況是ICO 項目成功地執行了募資過程,也在交易所上市,但要視乎項目有沒有達成下列的標準,標準達成的多寡影響評級,成功意味著達成所有標準:

  1. 區塊鏈或分佈式帳本的部署,或至少提供Beta 測試;
  2.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或使用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架構的平臺的部署,或至少提供Beta 測試;
  3. 在網站上有提供清楚易懂、透明度高的發展藍圖;
  4. 有在三個月內進行GitHub 的代碼活動。

基於以上的評級標準,研究人員寫下這樣的結論:「我們發現約有81% 的ICO 都是騙局、6% 的ICO 項目失敗、5% 的ICO 陣亡,只有8% 的ICO 項目持續在交易所上被交易。」

美國ICO調查研究:ICO持續推出但高達80%為「騙局」

在該8%內,市值在5 千萬美元以上的代幣:約47%是成功,約20%是有希望的,約34%是在萎縮中。

美國ICO調查研究:ICO持續推出但高達80%為「騙局」

市值落在5 千萬至1 億美元(最低級別跟蹤)的代幣中:24%為成功,22%為有希望的,約54%為萎縮中。

Satis 指出,這次的調查研究來源主要是從coinschedule.com、icodata.io、coindesk.com、icorating.com、coinscamlist.com、deadcoins.com、tokendata.io、ico-check.com 及coinmarketcap.com 取得數據,並會依據發佈數據的變化以及這些數據源對數據的誤解做調整。這些原始數據、Github 活動和市值排名數據均於2018 年3 月8 日錄入。

該公司研究人員補充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更進一步持續追蹤這些ICO 項目的成效並作更深入的分析與比較。

美國ICO調查研究:ICO持續推出但高達80%為「騙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