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這個展覽讓太原變得和別的城市不太一樣

李津逵,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理事、中國國際城市化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學術公益活動《銀湖沙龍》主辦人。

2018年10月24日,李津逵、張瑾伉儷從深圳來到黃海波工作室,探訪剛剛結束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 時尚迴響大型實物展”的部分“遺蹟”。

动静|这个展览让太原变得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李津逵、張瑾伉儷(左四、左三)與志願者雷永莉、閆英、黃海波、黃珊、彭亮(從左至右)在工作室“改革開放四十年”主題牆繪前合影。

攝影師彭亮,自認為身手矯健,設定3秒鐘自拍模式。照片中他尷尬地處於跑到位與未跑到位之間。求彭亮的百米速度。

雖然臨時存放區光線昏暗,展櫃上落滿塵土,但李老師慧眼識金,在看似平常的物品中讀出了時代的驚濤駭浪。

动静|这个展览让太原变得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志願者為李津逵教授介紹展品及背後的故事

在尚未清掃完戰場的工作室,黃海波為李老師、張老師播放前一晚熬夜完成的79頁PPT,試圖復原展覽的每一個細節。用的是專門從“時尚迴響”展覽總設計師尹波那裡借來的高清便攜投影儀(瞎起的名字,總之看起來十分高大上)。李老師一幀一幀認真地看著這些帶有太原市民溫暖而真實記憶的物品(照片啦)、獨創的時間線、工作室與太原勘察測繪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改革開放記憶地圖”,被“華傑手錶”“海子邊”“展望”這樣頗具改革開放時代色彩的太原符號打動了。

动静|这个展览让太原变得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李津逵教授在投影儀前認真觀看每一件帶著溫度和記憶的展品

黃海波說:“我們這個展覽的靈魂是捐贈人。如果沒有挖掘出展品背後的故事,這些展品的價值會大打折扣。”李老師把這句話認真記在手機上。

閆英介紹了留存在玻璃展櫃中的“擁抱世界”主題展品,談起在展覽現場的觀眾,看到某件展品後,記憶突然被激發出來,滔滔不絕地向年輕的志願者反哺展品故事。

彭亮向李老師介紹父親提供的三張全家福,說“我們就是吃貨之家,吃火鍋還要做一桌子大魚大肉”。聽到他如何不務正業,放著掙錢的電腦生意不做,非要到這兒來當志願者,李老師的眼睛瞪大了。

黃珊回憶說:“我們的展覽不僅僅吸引了愛懷舊的中老年粉絲,還得到了很多年輕潮人的關注,他們拍了照片曬到朋友圈。一位幼兒園的小朋友,站在手工摺紙的展臺前,突然淚流滿面,說自己被感動得哭了。”李老師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了:我特別想知道這個孩子在想什麼。

雷永莉描述了展廳裡發生的令人驚奇的一幕:“觀眾與觀眾形成互動,原本陌生的兩個人,因為被同一件展品激發出一種強烈的感動,而心有所感,當場互加微信好友。”

动静|这个展览让太原变得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李津逵教授在庫房

李老師稍稍沉默了一會兒,說:“你們這個展覽太特殊了,是市民參與,不,不僅是參與,而是由市民發起、市民完成的。普通的展覽,由主辦方向觀眾提供教育,而你們這個展覽是由觀眾向主辦方提供故事素材,觀眾之間互相提供素材,這太好了。我想你們創造了一種新的展覽形式,不僅在中國是全新的,在全世界都應該是一種嶄新的展覽形式。”

李老師說,在他印象中,太原是一個很難和其他城市區分開來的城市,面容模糊,有時候還難免有一些負面的印象,但這個展覽一下子讓這座城市變得與眾不同,這麼多太原人共同做一個如此美好的事情,成就了世界展覽史上如此特殊的存在,值得好好書寫,好好推廣,“要馬上做好文案!”

歐也!謝謝李老師鼓勵。

我們要把展覽做到更多地方,把太原人的故事用這樣全新的方式講給全世界聽!

动静|这个展览让太原变得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李老師被這條自發形成的美食街——桃園二巷迷住了,在六味齋買了醬肉、肘花,還在人行道上吃起了糖葫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