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第五講 第六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五讲 第六讲

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五讲 第六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五讲 第六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五讲 第六讲

第五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標示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新的時代內涵,為深刻把握當代中國發展變革的新特徵,增強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覺性堅定性,提供了時代座標和科學依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

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代特點,回答時代課題,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堅強戰鬥力、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我們黨在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國際局勢重大變化,科學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有著充分的時代依據、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作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領導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新的發展階段,是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歷程的必然接續,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新特徵,比如黨的理論創新實現了新飛躍,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方略有重大創新,黨推動發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轉變,我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有重大變化,對發展水平和質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需要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座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

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作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狀況及其變化是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重要依據。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論斷,反映了我國發展的實際狀況,揭示了制約我國發展的癥結所在,指明瞭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要問題的根本著力點。經過改革開放40年努力,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對我國發展全局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需要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座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根據歷史交匯期新的奮鬥目標作出的。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既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明確要求,又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不僅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路線圖、時間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著原定的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將提前15年完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則充實提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座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這一鼓舞人心、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宏偉藍圖。

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根據我國國際環境發生新變化作出的。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歷史機遇期。當代中國己不再是國際秩序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引領者。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同時也要看到,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我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樹大招風”效應日益顯現,外部環境更加複雜,一些勢力對我的阻遏、憂懼、施壓不斷增大。需要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座標,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國際局勢和周邊環境的新變化。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共同進步的先進性本色,以及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的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作出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光明未來的必然要求。

二、新時代的豐富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既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一個簡單的新概念表述,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發生的必然歷史飛躍,具有豐富厚重的思想內涵、實踐內涵和歷史內涵。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0多年來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活力,極大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強大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髮展、不斷前進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鬥。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治國理政第一位的任務,就是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團結帶領人民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篇章,讓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黨的十九大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戰略部署,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這個目標,今後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必須舉全黨全國之力不懈奮鬥。全面建成杜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更有不少“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從世界發展史看,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其現代化大多經歷了產業革命以來近300年時間才逐步完成,而我國要用10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路程,這種轉變不但速度、規模超乎尋常,變化的廣度、深度和難度也超乎尋常。因此,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和歷史任務。

這個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把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目標和歸宿,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黨的重大任務,就是更加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新的多樣化需求,更加關注社會公平正義,更加註重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著力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著力使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著力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新進展。

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勤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新中國的成立,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為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大生機活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接續奮鬥、砥礪前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

這個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當今世界,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國際格局和國際關係的深度調整,面對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人類需要應對許多共同挑戰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追求,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幷蓄的文明交流,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一定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的繁榮與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麼新時代。用新時代界定當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有利於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點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三、新時代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畢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用“三個意味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作出高度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深重苦難。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矢志不渝探索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蒙受苦難、探求光明的逆境中應運而生,帶領人民歷經28年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使“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逐步富裕起來。歷經苦難與輝煌、曲折與勝利、付出與收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躍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蘇共垮臺、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失敗論”、“歷史終結論”一度甚囂塵上,“中國崩潰論”在西方也不絕於耳。然而,中國頂住了巨大壓力和挑戰,堅守和捍衛了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巨大成功,創造出令人驚歎的“中國奇蹟”,譜寫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輝煌篇章,為歷經磨難的社會主義注入強大生命力,在世界上重振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如果我們本世紀內達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們清醒一點;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建成中等發達水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就會大進一步地說服他們。”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在當今世界更加鮮豔奪目、更加令人神往,成為引領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目前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佔絕大多數,但搞得比較像樣的還是二三十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即使歐美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也麻煩不斷、衰象紛呈。廣大發展中國家追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到頭來並沒有解決發展問題,有的甚至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原社會主義陣營中,不少國家選擇了走西方道路,結果大多數發展緩慢、困難重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發展奇蹟,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國家現代化的“路徑依賴”,為它們樹立了發展榜樣,提供了全新選擇。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一種普遍適用的發展模式,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是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四、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強的本領、更優的作風、更好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順應、銳意開拓進取,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新成就,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新時代要以新思想為科學指引。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思想,偉大的思想引領偉大的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旗幟和靈魂。黨的十九大提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作出在全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戰略部署,其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十分重大。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要深入領會這一思想的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全面掌握這一思想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大力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切實把黨的科學理論轉化為強大物質力量。

新時代要進行新的偉大實踐。要在新時代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要充分認識這場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不斷奪取新勝利;推進偉大工程,要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勇於自我革命,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推進偉大事業,要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實現偉大夢想,要看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偉大夢想,要充分認識到偉大夢想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付出更加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四個偉大”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要切實發揮偉大工程的決定性作用,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要有新的理念舉措。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另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展的內涵和重點、理念和方式、環境和條件、水平和要求與過去有很大不同。這就必須更好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按照新時代要求在以新的理念舉措不斷推動發展的基礎上,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推動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時代要有新的精神風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仍然是長期的、複雜的、尖銳的、嚴峻的,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這就要求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把黨建設好、建設強,使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統領地位,把政治建設的要求落實到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中,落實到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完善民主集中制、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等具體實踐中。黨員幹部要進一步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增強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第六講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通過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和實踐要求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抓住主要矛盾帶動全局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論。毛澤東同志指出:“對於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於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這既是一個樸素的哲學道理,更是總結黨的歷史得出的深刻結論,具體運用到指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上,就必須準確分析和把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正確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矛盾,牢牢把握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最終領導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黨的八大第一次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明確表述:“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個提法是符合當時我國實際的。但是,後來由於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這一正確論斷沒有堅持下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科學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肯定了黨的八大時的提法並作了進一步精簡和提煉,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這一主要矛盾制定和堅持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歷史充分說明,黨和國家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同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能否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戰略策略,緊緊聯繫在一起。堅持從我國社會實際狀況出發,在諸多社會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銳地抓住主要矛盾,自覺圍繞主要矛盾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是我們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問題的一條成功經驗。

從黨的八大算起,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至今已經60多年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面對的矛盾和問題發生了深刻變化,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工作對象和工作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我們黨長期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要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深刻變化具體反映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上,就是社會需求和社會生產兩個方面的情況都發生了變化。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根本性變化,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經不能對其進行準確反映,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黨的十九大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指明瞭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準確的認識前提。

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

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會矛盾運動中居於主導地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新特點,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決定的。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均居世界第二位,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分別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遙遙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大量過剩。這說明,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再講“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實際。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9.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7年達到76.7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顯著改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和重心上已經超出物質文化的範疇和層次,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

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後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佈局很不均衡。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來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各個領域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短板,有些方面還面臨不少突出問題。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看,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從收入分配來看,雖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處在中等偏上行列,絕大部分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農村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城市還有不少困難群眾。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交織的主要根源。發展是動態過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平衡是相對的,但當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不平衡不充分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就必須下功夫去認識它、解決它,否則就會制約發展全局。

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踐要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適應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重點的變化。只有牢牢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更好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必將對我國發展全局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只有調整和完善發展戰略、各項政策,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只有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從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謀劃黨和國家工作。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要具體落實到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項工作中去。要緊密聯繫黨和國家重點工作,緊密聯繫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期待,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著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方面相互促進、全面發展。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不是一個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工作導向和實踐要求。要結合當前任務和長遠目標,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那麼,應該怎樣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係?

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達階段,當前我國雖然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面對一系列嚴峻挑戰,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初級階段的唯一條件。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來都不是單純從經濟發展水平一個因素來看的,而是從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來看的,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涉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對此,我們必須全面把握,綜合考量。

第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曆史過程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會一成不變,必然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階段中發生的變化。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就是要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更好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第三,在認識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時,必須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問題同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變、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的問題統一起來思考和研究,把“變”與“不變”這兩個論斷統一起來理解和把握。謀劃發展、制定政策,要始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既不落後於時代,也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