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18歲我從軍到部隊

2000年12月那年我18歲,源於從小對軍營的嚮往和熱愛,懷揣著對綠色軍營的夢想,在親人沉甸甸的囑託下,我走上了足以改變我一生的征程。穿上肥大的軍裝、離開了家鄉,看著眼含淚水的父母,我立志要當個好兵,多吃苦、少說話,再苦再難,咬牙也要堅持下來,不能辜負父母對我的期望。時間過得好快,轉眼間我在從軍路上已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來我對從軍因為熱愛而充滿激情,因為鍾情而全身投入,儘管時常遇到一些挫折和煩惱,十六個夏秋冬埋藏著酸甜苦辣鹹、生死離別傷但我依舊十分熱愛和眷戀。

經歷戰爭硝煙方知和平可貴

作為一名戰士,決不能沉浸於過去的成績和榮譽中,戰鬥力絕不能踏步不前!學習沒有終點,只有起點,初到部隊後才漸漸發現軍旅生活豐富多彩,身邊的戰友人才輩出,多才多藝,我深感自身的差距,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先從基礎學起,從每天的新聞聯播、解放軍報、隔三差五寫家信開始入手,漸漸地我嘗試著寫東西,經過每天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幾十個字的豆腐塊文章終於在本單位發行的內部報紙上出現,之後陸續在《解放軍報》《前衛報》《部隊管理》《政工網》《魯中晨報》《淄博聲屏報》《士官遠程教育》等軍地刊物上發表。2013年被北京八一學院聘請為特約通訊員。我還報考了八一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利用業餘時間努力學習,一刻也不敢懈怠,我相信汗水終究能澆灌出成果來。十六年的從軍路一路走來,我認為沒有永遠的勝者,也沒有永遠的敗者,成績和榮譽永遠只能代表過去,只有不斷加強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才能在新時代、新思想的道路上不被拋棄。

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經歷戰爭硝煙方知和平可貴

南蘇丹這個名字,可能對中國人來說比較陌生。2016年7月10日,南蘇丹首都朱巴爆發嚴重軍事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與我輪換的2名親密戰友(李磊、楊樹朋)不幸遇難,壯烈犧牲,另有2人重傷、3人輕傷。

對,這就是南蘇丹,2015年1月,曾作為首批作戰部隊派遣到這個國家,將我們的思緒也帶入了那塊戰爭、乾旱、疾病包圍的土地。南蘇丹是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曾經歷了非洲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內戰,經濟落後蕭條。2011年7月9日脫離蘇丹宣佈獨立後,又於2013年、2016年大規模爆發內戰,丁卡和努爾兩大種族之間為爭奪權力和石油利益發生衝突,導致局勢動盪、危機四伏。聯合國在南蘇丹建立了6個難民營,並派駐我維和步兵營和維和警察保護難民的安全,南蘇丹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以保護平民為重任的聯合國維和任務區。

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與尼泊爾軍人合影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帶著任務到萬里之外的南蘇丹,三天過後,當新鮮感漸漸褪去,迎接我們的則是板房建設、道路鋪設等艱鉅任務,面對炎熱的烈日、危險的處境我們每一人都沒有絲毫退縮。雨季即將來臨,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以“中國速度、中國質量”打造出一個個精品工程,讓美麗的“中國營”展現在世界各國軍人面前。有一次,兩個難民營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我中國維和步兵營受令火速前往維穩,連隊臨時成立“黨員突擊隊”,我也有幸成為26名隊員之一,在翻譯齊飛的帶領下,我們迅速穿插進入人群,用身體、盾牌、槍支築起一道隔離帶,混亂中,有戰友受傷但大家都毫無懼色。

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參加聯合國組織的25公里負重越野歸來

維和經歷使我更加懂得了軍人的價值,更加理解了榮譽、責任、使命對於一個軍人的深刻內涵,也使我更加認識了維和任務的真正含義。從南蘇丹人民友好熱情的揮手致意中,我感受到了中國軍人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從當地貧窮落後的社會面貌中,我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從戰友黝黑的臉寵,揮汗如雨的勞動場面中我讀懂了什麼是奉獻,什麼是堅強。

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執行任務中

十二個月的維和生活是短暫的,但它註定會是我軍旅生涯及至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儘管我現在已經轉業回地方工作了,每天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我仍然關心著南蘇丹,惦記著那些無家可歸的兒童,畢竟那片土地上,還留著自己青春的一段記憶。

真正經歷過戰場的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軍人的偉大;經歷戰場,方能感悟和平的可貴。回首這次出國維和經歷,我由衷地感到當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直面生死、不畏犧牲永遠是共產黨員的第一選擇。面對機遇和挑戰,我會不斷激勵鞭策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不忘初心,永不放棄、不斷前進。

經歷過戰場才知和平可貴

真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