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爲什麼說當人們掙的錢,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錢失去興趣呢

男人不拼,對不起子孫,女人不狂,做不了女皇,成功不是先有錢,而是先有膽,如果你今天還並不富裕,你還在懷疑一切,如果你什麼都不敢去嘗試,那將永遠一事無成,人生有一種遺憾,想做卻沒有機會,人生有一種悲哀,有機會卻不敢做今天你拒絕的不是別人,而是拒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年齡或者其他東西不應該成為阻礙你的理由,你邁出一步,就會接近目標,你退縮不前,就只能停在原地。堅持自己認定的事情,每天進步一點點,下個路口,你會收穫更開闊的風景,遇見更好的自己。

馬雲:為什麼說當人們掙的錢,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錢失去興趣呢

為什麼相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場景中價格不同?其實,這與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有很大的關係。首先,我們來做一個假設,我現在在你面前放一碗噴香的牛肉麵,你想吃嗎?如果你肚子很餓,恐怕你會垂涎欲滴,不過,如果你已經吃得很撐,還會那麼想吃嗎?我想一定不會。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邊際效用遞減”,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將會遞減。

馬雲:為什麼說當人們掙的錢,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錢失去興趣呢


著名法學家邊沁曾經說過,一個人佔有的財產越多,他從增加的財產上所獲得的幸福就越少。如果用貨幣來衡量,邊際效應遞減就表現為:給某人一定的貨幣,會引起一定量的快樂,再給他同量貨幣,他的快樂量雖然會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樂量並不會達到第一次的一倍。這位偉大法學家的思想直接啟發了後來邊際效用理論的構建。從消費的角度來說,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就越高;效用越小,願意付出的價格就越低。當同一種物品被不斷消費時,人們心理上的興奮程度或滿足感也必然減少。因此,聰明的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時,會分析消費者的心理和偏好,以此來給商品定不同的價格。

比如,瓶裝水在不同的地方銷售,價格相差會非常大,在一般大型超市中,賣一塊錢一瓶,而加油站、小區雜貨店就要2元,電影院、KTV裡就可能更高,商家針對不同的購買特點儘可能索取更高的利潤。

馬雲:為什麼說當人們掙的錢,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錢失去興趣呢

此外,使用新產品帶來的滿足感,使得新品的效用遠高於舊款,發燒友們對新款的追捧,讓商家絞盡腦汁研發新品。

再比如,在歐美地區,同樣一本書,圖書發行商們通常會先出版高價的精裝本,然後出版比較便宜的平裝本,不同的目標讀者,對於精裝和平裝的效用不同,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

或許有朋友會有疑問:並非什麼事物都是“邊際效用遞減”的,比如我們對金錢的態度就是多多益善,賺的越多越好。

其實“賺錢”這件事,本身的邊際效用也是在遞減的。比如,賺到人生第一個10萬元時,你可能會興奮一整天;賺到第五個10萬時,你可能只是微微一笑;賺到第十個10萬時,你可能已經無感了。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說當人們掙的錢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錢失去興趣的真實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