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記帳40年,濟南老兩口的帳目表了滿滿一書櫃

原標題:40年賬本裝滿書櫃見證日子越來越美

老兩口從1977年開始製作家庭收支賬目表,變化的數字背後是社會經濟的發展

开眼!记账40年,济南老两口的账目表了满满一书柜

張心俠老人的家庭檔案整整齊齊地存放在大書櫃裡。

在濟南市市中區七里山街道辦事處臥龍社區,生活著一位88歲的離休老幹部,名叫張心俠。老人在生活上是個仔細人。早在改革開放前夕的1977年,他就開始製作家庭收支賬目表。如今,他的這個“家庭檔案”已經記錄了40多年。

在老人的收支賬中,明確記載了他1977年全年工資是739元,而2017年,他的退休金達到172250元,增長了230倍還多,整個家庭的收入增長了136倍。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僅從老人收入情況的變化,就可以窺見改革開放40年來給國人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前夕他開始記錄家庭賬目

近日,記者來到張心俠老人的家時,不禁為老人整理的家庭檔案材料所驚訝。整整齊齊的幾十本賬目表,滿滿當當地存放在大書櫃裡。隨便拿出一本,裡面的家庭收支賬目都清清楚楚地記載下來,40年來的收支對比一目瞭然,可以看出老人的仔細用心。

在這些統計數字裡,隱藏著許多生活的變遷,詳細分析一下,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意義。

記者詢問為什麼從1977年開始記賬,張心俠老人解釋說,他是1954年結婚的,1960年第三個孩子出生,母親跟著自己生活。也就是說,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他當時已是六口之家。他和愛人的月工資加起來剛過100元,老家還有60多歲的父親和上學的妹妹需要他接濟。這樣,他家的日子就過得非常緊巴。每個月都要精打細算、量入為出。這時,他雖然沒有記下家裡的收支賬目,但心中是有數的。而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前期,由於處在文革期間,他也不敢記這記那。

從1977年開始,他把家裡的收支賬目記到本子上,一直堅持到現在。當時他也沒想到,自己記的家庭賬,幾乎與改革開放的歷程同步。

1980年以後家庭收入飛速增長

仔細觀察張心俠老人的生活賬,每個月的收支情況記載得都很仔細。相對收入比較固定,支出五花八門,但都一一記錄在冊。

張老的生活賬分兩大部分,笫一大部分是收入,分三項:自己的工資,愛人的工資,其他收入。老人和愛人的收入包括工資和各種補助;其他收入包括銀行利息、獎金、稿費及其他零星收入(1980年前後還包括孩子工作後向家中交的錢)。另一大部分是支出,主要分四項:購物、為子女花的錢、生活費、其他零星開支。

張心俠老人說,有了這個記賬單,每到月底小結時,他能夠清楚看到,收入了多少,開支了多少,若開支變了,是變在哪一項上,他心裡就有數了。

老人介紹說,從1956年到1976年,他整整20年沒漲過工資。社會上不少人也是這樣,但從他記錄的生活賬能夠看出,自1976年以後,收入是不斷提高的。1976年,他家全年收入是2000元,到1980年全年收入是3053元,增長了50%還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1980年以後,收入提高得更快更多了。

老人說,根據記賬單,他以每五年為一個週期計算,每個階段漲幅都在50%以上,其中兩個階段漲幅達1.5倍以上。他本人是1955年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的,當時他和老伴兩人的月工資合起來共80元左右,全年收入不過一千元。到1978年全家收入達2128元,23年才增長一倍多一點。但從統計表中能夠看出,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40年後他家的經濟收入增長了136倍。

上世紀八十年代家電是支出大頭

翻閱張心俠老人的生活賬本,他們家生活用品的不斷變化,也很能說明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電器是當時居民家庭用品的大件,如電風扇、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等。

從生活賬看出,老人家的笫一臺黑白電視機是1980年3月購買的,第一臺電風扇是1980年6月買的,笫一臺彩色電視機是1985年10月買的,第一臺電冰箱是1987年2月買的,第一臺空調是1995年6月買的……

“我的三個孩子都是八十年代前期和中期結婚的。孩子結婚是家庭開支的大項,每個孩子結婚花多少錢,在我們的生活賬中都有記載。”張心俠老人笑著說,他的三個孫輩上中學、大學,他給孩子們拿多少學費也都有記載。一直到房改之後,他自己住的房子花多少錢買的,兒女買房子買車時,他給兒女拿了多少錢,也都有記載。

如今一天的工資輕鬆買臺電扇

張心俠老人深有感觸地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常聽說,歐美各國經濟發達,職工生活水平很高,兩天掙的工資就能買一臺電風扇,十天就能買一臺電冰箱,半個月就能買一臺大彩電。他當時聽了很驚奇,因為那時,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家庭買一臺大件家用電器,要攢上幾個月或一年的工資才行,而且還要有票證才賣。

老人家的笫一臺黑白電視機是518元買的。當年,他的月工資是85元,就是說,他半年的工資才能買一臺黑白電視機。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現在一般家庭買一臺家用電器,都已經成了小事一樁。

老人告訴記者,由於自己是離休,國家給的待遇比較高,他現在每月的退休金(包括各種補助)已超過萬元,一天的工資(300多元)就能買臺電風扇了,半個月的退休金就能買一臺大彩電了。即便是一般的職工來說,如果月收入5000元,購置一般的電器也不是什麼難事了。當然,現在年輕人購置新房,還要多奮鬥幾年才行。但不管怎麼樣,從購買家庭電器的變化,就能透視出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提高是十分驚人的。

食品支出佔比從40%下降到不足10%

張心俠老人離休前搞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工作,對於民生的問題一直比較關注。國際上常用來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標,有一個叫“恩格爾係數”,是指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通常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

“這很明顯,你掙的錢大都用到吃飯上去了,別的方面就沒有錢可花了,還不說明經濟收入有限嗎?”老人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他雖沒有記生活賬,但心裡記得,那時家裡的收入主要是滿足一家人的吃飯所用,恩格爾係數應該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孩子都陸續結婚獨立生活了,老母親也早已回老家居住,常在家生活的只他們老兩口,從附表中能看出,恩格爾係數還多在百分之四十以上。這說明改革開放後,經濟收入雖不斷增加,但初期生活水平提高仍較緩慢。

而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他家的恩格爾係數己降到百分之十左右,近幾年在百分之十以下。這充分說明現在家庭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大大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