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錢」——司馬遷《貨殖列傳》里的求財求富之道

記得《論語》裡孔子曾經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執鞭之士”是指天子、諸侯出入時,手握皮鞭為之開路的人,這一種地位低下的官職。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財富是可以求得的,哪怕是做一些低賤的職位我也會去做。可見聖人也不是口不言利的。口不言利連“錢”字都不提,稱為“阿堵物”的只有王夷甫那種門閥士族,因為他們不缺錢。

但求財是有前提的。孔子的話後邊還有一句,“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財富不是能靠謀求來的,那我就要按照我的愛好去做我喜歡的事。

正確對待“錢”——司馬遷《貨殖列傳》裡的求財求富之道

常有人引用孔子的話說“富貴於我如浮雲”這是把孔子的話剪取兩段又連在一起,純屬斷章取義。孔子的原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你能做到吃粗糧喝冷水,並且自己還覺得美得不行,能樂在其中這是你自己的心態好,也不錯。求財很好,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如同天上的浮雲一樣。

貌似嫌棄錢汙穢的會有很大一部分是明清小說裡的酸腐文人。太史公司馬遷專門在《史記》裡寫了一篇《貨殖列傳》言及求利之事。

首先,流通是必然的,應該順其自然地引導人民追求財富。

老子說,治理國家的頂極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各享其樂,永不往來,各安其俗。老子說這樣的話背景是三代以來的耳目聲色炫耀之風,所以希望各安其俗,各享其樂。太史公則認為求利是人的本性,所以治理國家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意思就是順其本性,循循誘導。

其次,物質是精神的基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儀的誕生起於安定富有的情況下,卻會因為貧困而被廢棄。君子富有了會願意施行仁德,小人富有了也會願意儘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適當的事。

正確對待“錢”——司馬遷《貨殖列傳》裡的求財求富之道

孔子的弟子裡子貢最富有。原憲這樣的弟子居於陋巷之內,糟糠都不能飽食。而輔助孔子,傳播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人是子貢。子貢“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才能使孔子之名布揚於天下。

第三,求財如治國征戰,是種謀略。

昔日越王勾踐復國的時候大夫范蠡說,“知鬥則修備”,戰前要做好準備,這個準備包括財富的積累,“財幣欲其行如流水”意思就是財貨要流通起來。“時用則知物”,要了解什麼樣的貨物什麼時候會被什麼人需求購買,這才算真懂得財貨的流動。范蠡開導越王勾踐要懂得用關市調節在農商之間取得平衡,這樣使財貨流通,對於農商都是一種保護,國家也可以強大起來,這是治國之道。越國因此強盛,遂報強吳,進而稱霸。

范蠡功成身退。范蠡到陶,認為陶與各個諸侯國之間四通八達,便於財貨流通於是在陶經商,稱為朱公。范蠡很善於把握時機逐利,所“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而有兩次他都把自己的千金之資分給了宗族兄弟及貧賤之交。陶朱公因此而被後世稱讚。

正確對待“錢”——司馬遷《貨殖列傳》裡的求財求富之道

周人白圭很善於觀察時勢的變化而積累了鉅額財富,但他很節制自己,“忍嗜慾,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控制自己的嗜好,衣食節儉,和僱傭的奴僕同甘共苦。

白圭認為求財要有伊尹、呂尚之謀,如孫吳用兵,商鞅執法。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之質,沒有決斷,不夠堅毅,就學不到真正的致富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