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面「大考」,2018將是阿里天貓「雙11」的「大考年」


六方面“大考”,2018將是阿里天貓“雙11”的“大考年”


撰文 | 李 華

關注並置頂商業觀察家報名參加第三屆新零售峰會


從2017年雙十一的表現看,線上流量增長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現象。至少從《商業觀察家》事後對一些品類商家的抽樣訪問情況來看,一些商家,包括純線上起家的網紅品牌反饋,2017年的雙十一銷量(去退貨)其實並沒有令人驚喜的增長,同比增速很多是大幅下滑的。

由此,2018年來,市場出現了一些改革、調整。雙十一則可能成為這波調整的大考,相關結果情況甚至可能會對未來市場發展產生長遠影響。

在阿里巴巴層面,2018年是線上線下雙線雙十一,要造一個整體的“氛圍”,打造一個多觸點、多流量協同的促銷季。包括餓了麼、盒馬、大潤發、銀泰,以及合作的諸多零售商店加入到了雙十一。尤其是像盒馬、大潤發、餓了麼等,本來就是高頻的快消、餐飲業務,經營的是為線下商圈帶流量的業態。通過這幾年阿里新零售戰略下的數字化改造,線上線下一體化連接的構建,相關改造也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覆蓋密度。似乎也到了檢驗成效的時候。

阿里雙十一促銷方案則相對2017年大幅簡化。去年的複雜促銷方案把很多消費者都“弄暈了”,部分導致很多商家發放的促銷折扣券並沒有得到兌現。

在品牌商家層面,《商業觀察家》注意到,一些線上品牌在2018年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在向供應鏈、商品能力方向發展。

有品牌商稱:“過去是線上流量紅利期,一些企業發展起來也是運氣好。現在線上流量紅利快沒有了,企業的下波發展,如果是追流量,追營銷,去線下大幅開店拓渠道只為鋪貨,短期能帶銷量但也有很大風險,來得快去得也快。更可取的辦法是,要同步做好供應鏈、商品能力,渠道就水到渠成。就像小米早前幾年所出現的發展停滯期,也是通過強化供應鏈能力才度過了瓶頸期,重拾增長。”

目前,很多線下零售商談到經營總會提到商品與服務,然而,從過去一年的市場發展看,其實,很多線上起家的消費品牌,在供應鏈、商品能力方面的培育發展速度實際更快。

這可能是因為一些線上品牌商是去中間環節的經營形態,沒有太複雜的、多層級的分銷網絡。同時,加上線上方式經營有數據沉澱與迴流,市場反應因此更快。

2018年雙十一,也將是他們調整一年來的一次大考。

大考


2018年雙十一,某種程度,可以看作是阿里巴巴一系列調整、試驗的大考。其中,以下幾塊內容的市場表現,可能會對未來市場發展,及投入方向產生連鎖反應。

線上線下雙線融合

盒馬、餓了麼、大潤發、銀泰等線上線下一體化、O2O形態,在2018年將全面參與雙十一大促。

這是因為相關業態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以及線上線下貫通,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數字化改造後的門店覆蓋密度、市場輻射範圍也到了一定程度。比如盒馬於一二線市場的覆蓋密度,及大潤發數百家完成數字化改造的門店主體在二三四線市場等,都顯示之前的佈局、改造到了要能初步產生規模效應的時候了。

由於快消、生鮮、餐飲業務是高頻、剛需業務,在線下本來就是作為各個商圈的引流業態而被引入,付的租金成本相對低。因此,這類業務線上線下一體化、數字化改造後,也可能是要接入整個阿里巴巴的流量大盤子裡,來協同的。

2018年阿里雙十一,肯定還是以線上流量盤為主。但線下的這波調整也可能是要能產生效果的。效果理想,未來的線上線下融合廣度、深度可能加速,不僅對於阿里巴巴如此,對於全行業也如此。效果不理想,可能會有些針對性調整與打磨。因此,這屆雙十一也可能會有些風向標的意義。

阿里巴巴新零售,《商業觀察家》認為,大方向肯定是明確、清楚的。但細節和具體路徑,阿里巴巴可能也不一定完全想明白了,是一步步來、一步步試驗提升、一步步根據市場變化增加或減少內容。

具體對於2018年線上線下融合的雙十一,可能要解決和觀察的問題是,線上線下流量轉化效果、潛力多大。

目前,出現的疑問聲音主要是:“1、會上網的、能上網的,早就上了。不上網的不是不會上,很多是不想上。如何轉化?2、會上網的顧客,線上旗艦店什麼價格都清楚,在促銷季中,某些品類的線下購買成本對於商家來說是低於線上的。比如服裝,同一款商品,在門店賣是固定成本,如果要轉化到線上,不僅貼運費,可能還要承擔百分之幾十的退貨率。對商家來說,肯定希望顧客來店裡買。3、雙十一要造線上線下氛圍,實質主要是靠價格,線下價格不到位,再‘裝飾’也沒有用。”

這些疑問部分也可能有些侷限,比如主要是針對長尾、相對低頻品類的線上線下經營,比如服裝等。

高頻、剛需的商超、餐飲品類的流量帶動價值還是不太一樣。比如消費者去線下商超是一個目的性、必買的場景,因此,可以通過促銷套餐,通過“必買”來拉新,來引流至不太剛需的更廣闊的線上商品池。商超品類在“表演”便宜方面的手法也相對比較多,相對沒那麼單一。像盒馬、餓了麼(含口碑)這樣的,訂單本身就是以線上為主,流量轉化相對也是容易的。

同時,只要線上線下庫存、商品、運營、會員是打通的。也不一定是要從線下引流到線上,也可以從線上引流到線下。進而可以通過線下來賣“廣告”,來移動電子化支付等。

總體而言,《商業觀察家》認為,多一個線下觸點,對於促成購買產生、擴大交易額,以及線上線下交叉購買還是有可能產生價值的,具體情況則留待市場檢驗了。

線上流量盤


2018年阿里雙十一,訂單來源可能主要還是基於線上流量盤的運營。

這一塊,“迎考”的內容有幾塊。

一、最近幾年,市場新出現了幾個線上流量平臺,比如拼多多,比如抖音等。這些流量平臺會有分流產生嗎?

二、阿里巴巴過去幾季的新增活躍用戶數還是表現不錯的。其中,增加的用戶大部分來自低線市場,低線市場渠道下沉也是阿里的重要戰略。過去看,這塊主要是農村淘寶等在貢獻價值。2018年雙十一,低線市場是否能做出一個大的流量增量來,來強化阿里在低線市場的影響力,有待觀察。

三、總體來看,目前,該進入阿里的品牌商家,很多都已經進入了。也就是說,通過消費品牌的影響力所能吸引到的流量增量空間,也可能是逐步減少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品牌消費層面,未來就要看,過去一段時間在努力提升供應鏈能力、商品能力的消費品牌是否能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這屆雙十一也是這些消費品牌的“大考”。

拼多多


拼多多可能要重點拿出來談下,因為他有可能是阿里雙十一,及未來最大的“考試內容”之一。因此,如這屆雙十一,阿里表現“喜人”,那麼,對於未來,也相對應該更樂觀。

與京東有些不一樣,《商業觀察家》認為,拼多多與阿里當下的經營是形成了更大差異化的,也就是說,現階段的阿里可能不一定能完全“影響到”拼多多。眼下的拼多多是支持使用支付寶的,也大量使用了菜鳥的服務,比如菜鳥面單等。跟京東,乃至線下一些企業的”非此即彼“至少暫時還不太一樣。

京東過去的造節,以及雙十一打法,都是品牌B2C方式,包括客群等,與阿里有很大同質表現,我們知道,跟隨的同質化的東西,是不太可能超越領先者的。

但拼多多這種基於微信拼團集量、現金交易、可以不退貨、去中間化、去品牌化、單品高產出對接中小廠閒置產能的打法,以及在營銷、流量經營層面所進行的許多有價值的創新做法,與現階段的阿里是有些差異化的。

一方面,拼多多更早大舉下沉低線市場,通過微信拼團,建立了低線市場初步消費習慣,擁有了用戶和銷量基礎,低線市場用戶過去很多是沒有被培育出線上消費習慣的。因此,其有機會持續分走線上流量盤。

另一方面,拼多多也是可以對接品牌商家的。

《商業觀察家》訪問了一些品牌商,有意思的是,他們中有一些說要擁抱拼多多,有一些則厭惡拼多多。他們的差異可能很多也跟各自競爭能力差異和所得利益差異有關,市場還是充滿博弈的。

對於“擁抱者”,《商業觀察家》問,拼多多現在還是去品牌化的打法,你們擁抱個什麼勁呀。

他們的理由有幾塊。

一是,有“怨氣”。

個別二三線品牌商稱,當下的消費升級,在產業端卻是降級了。因為對他們來講,成本沒降,但零售價賣得卻更便宜了。“幹了半天才明白,消費升級就是產業降級。2018年新零售雙十一,大部分跟著玩的都是和我們一樣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商家,動不動就要求全場做滿1000元減500元的打法。”

二是,甩尾貨。

拼多多當下的量起來了,能幫品牌商清庫存、甩尾貨。以前,能在長尾品類大規模這樣做的可能只有阿里一家,現在市場可能多了一個選擇。關鍵的是,當下拼多多推行的政策對一些品牌商來講,成本是節省的。

三是,許多品牌商認為拼多多下一步就是對接品牌了。因此,他們不太擔心拼多多目前的“去品牌化”。

“首先,阿里只有淘寶的時候不也是去品牌化嗎?其次,拼多多單品集單對接中小廠的做法,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現在,哪個品牌不用中小廠,大廠都是在做標品。”

六方面“大考”,2018將是阿里天貓“雙11”的“大考年”


閉環


阿里巴巴的雙十一打法還是一個強閉環的運營。其實,不止阿里,其他一些線上線下平臺,很多也是某種,或者另一種形態的“閉環”。

但對於品牌商來講,進入一個個閉環,他的成本一定是更高的,因為要為每個閉環去適配供應鏈等。比如,線上為線下品牌商門店鋪流量這個事,很多是不允許體系外進入的,限定APP、支付方式等,這對於品牌商而言,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他們是不希望去強制要求限定顧客的,因為無論是哪個平臺引流來的客人都是他們的顧客,都是要統一標準、統一體驗服務好的。

從商業模式上來講,品牌商家是當下各大平臺流量變現的付費方。因此,他們的話語權重不重要?

如果一個平臺失去了成長性,品牌商的“抱怨”可能就會更“刺耳”。

因此,如果市場格局趨於固化、穩定,各大平臺的“開放”、合作也可能會更容易。

畢竟,生意就是生意。等值交換,效率第一。

六方面“大考”,2018將是阿里天貓“雙11”的“大考年”


套餐


2017年阿里雙十一,一些品牌商告訴《商業觀察家》,其發放的優惠券兌現率大幅下降。比如有品牌商家稱,當年其的優惠券兌現率只有27%,而往年其發放的優惠券兌現率基本都在80%以上。

造成優惠券兌現率大幅下降的一個原因,除了雙十一的消費“心智”形成、年輕消費者購買力上升原因外,還在於過於複雜的促銷方案、優惠套餐設計,“徹底把顧客弄暈了,消費者都懶得算了。”

2018年雙十一,阿里的促銷方案、優惠套餐設計表現得更為“簡潔”了,這對於提升優惠券兌現率,促進購買,提升交易額應該也是有幫助的。

看今年市場表現了。

大勢


最後,還是要從2018年雙十一表現,來看宏觀經濟大環境。

總體而言,市場對宏觀經濟表現還是缺乏些信心,整體消費增速也在下滑。

因此,年尾之際,如果今年阿里雙十一表現很理想,可能部分表明,宏觀經濟、消費環境也許沒那麼糟,沒有大家想的悲觀。

相反,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接下來,就看阿里巴巴表演了。

六方面“大考”,2018將是阿里天貓“雙11”的“大考年”

文章出自公號商業觀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