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轟炸》不過關的一個原因,先把布魯斯威利的鬍子刮乾淨吧

大家也許還記得HBO美劇《兄弟連》裡的一個情節,美軍被困阿登森林,溫特少校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他鑿開冰塊,沾著冰水一絲不苟地刮鬍子,無獨有偶,在國產電影《大決戰》中,羅總笑著對劉參謀長說:"這是在伏龍芝軍事學院養成的好習慣,不會擦皮鞋拿不到畢業證“,最近沸沸揚揚的《大轟炸》劇照中的布魯斯威利卻是一臉鬍子拉碴好像半個月沒刮過。

《大轟炸》不過關的一個原因,先把布魯斯威利的鬍子刮乾淨吧

二戰美軍有明確要求,除非特殊情況(例如被俘),每個士兵每天早上起來必須刮,或者修剪鬍子,這種傳統來自於更早的英軍和拿破崙法軍,18世紀的英軍的步兵方陣加入戰鬥前,軍官要檢查每一名士兵的儀容儀表,越是重大的戰役,士兵越要乾淨整潔,有的笑話說英法軍上陣前挑自己最新的衣服穿,俄軍則是挑自己最舊的,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偏見,不排除二戰期間蘇軍遭受重大傷亡後不擇手段的補充新兵,但軍官還是注意儀表的,例如上文提到的靴子,一直到二戰結束蘇聯軍官都在努力擦靴子,至於德軍要求就更高了。

《大轟炸》不過關的一個原因,先把布魯斯威利的鬍子刮乾淨吧

二戰德國軍官

二戰蘇聯老兵回憶在德軍戰壕裡看到的景象:他們做什麼事情都非常認真,戰壕被整理的錯落有致,幾乎看不到垃圾,他們的碉堡裡面有照明和取暖設施,戰壕的不同位置挖了浴室和廁所,還有專門供軍官就餐的餐廳”。

《大轟炸》不過關的一個原因,先把布魯斯威利的鬍子刮乾淨吧

剃鬚的士兵

刮鬍子,擦皮鞋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卻代表了軍人的精,氣,神,培養一個軍人的嚴謹作風是最基本的軍事教育信條,小事情也必須一絲不苟,一群邋遢的人是不會有戰鬥力和凝聚力的,二戰中留鬍子的軍官並不少數,但都是精心修剪過的,早在十九世紀,歐洲就出現了專門指導軍人的剃鬚手冊,手冊將男人的臉分為48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嚴格規定了不同的手法,吉列電動剃鬚刀問世於1933年,之所以沒有得到推廣,一個的原因是用電動刀片不能剃出威武的效果,同樣是布魯斯威利,在2001年二戰電影《哈特之戰》中他留著鬍子,即使在戰俘營,也明顯是修剪過的。

《大轟炸》不過關的一個原因,先把布魯斯威利的鬍子刮乾淨吧

2001《哈特之戰》

《大轟炸》沒有上映,但從幾個劇照看出主創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布魯斯威利作為美軍的高級軍官,鬍子拉碴不修邊幅,如果是一部普通的抗戰神劇也就罷了,但主創團隊屢屢表白花費巨資,八年心力,精心打造,用和抗戰同樣長短的時間打造一部抗戰電影,結果連那個年代軍人的基本形象和禮儀都沒搞清楚,下圖編者沒看錯的話,四個人敬了三種軍禮,拜託就不要再低估觀眾的智商了吧。

《大轟炸》不過關的一個原因,先把布魯斯威利的鬍子刮乾淨吧

沒看錯的話四個人敬了三種軍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