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轰炸》不过关的一个原因,先把布鲁斯威利的胡子刮干净吧

大家也许还记得HBO美剧《兄弟连》里的一个情节,美军被困阿登森林,温特少校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他凿开冰块,沾着冰水一丝不苟地刮胡子,无独有偶,在国产电影《大决战》中,罗总笑着对刘参谋长说:"这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养成的好习惯,不会擦皮鞋拿不到毕业证“,最近沸沸扬扬的《大轰炸》剧照中的布鲁斯威利却是一脸胡子拉碴好像半个月没刮过。

《大轰炸》不过关的一个原因,先把布鲁斯威利的胡子刮干净吧

二战美军有明确要求,除非特殊情况(例如被俘),每个士兵每天早上起来必须刮,或者修剪胡子,这种传统来自于更早的英军和拿破仑法军,18世纪的英军的步兵方阵加入战斗前,军官要检查每一名士兵的仪容仪表,越是重大的战役,士兵越要干净整洁,有的笑话说英法军上阵前挑自己最新的衣服穿,俄军则是挑自己最旧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不排除二战期间苏军遭受重大伤亡后不择手段的补充新兵,但军官还是注意仪表的,例如上文提到的靴子,一直到二战结束苏联军官都在努力擦靴子,至于德军要求就更高了。

《大轰炸》不过关的一个原因,先把布鲁斯威利的胡子刮干净吧

二战德国军官

二战苏联老兵回忆在德军战壕里看到的景象:他们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战壕被整理的错落有致,几乎看不到垃圾,他们的碉堡里面有照明和取暖设施,战壕的不同位置挖了浴室和厕所,还有专门供军官就餐的餐厅”。

《大轰炸》不过关的一个原因,先把布鲁斯威利的胡子刮干净吧

剃须的士兵

刮胡子,擦皮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却代表了军人的精,气,神,培养一个军人的严谨作风是最基本的军事教育信条,小事情也必须一丝不苟,一群邋遢的人是不会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二战中留胡子的军官并不少数,但都是精心修剪过的,早在十九世纪,欧洲就出现了专门指导军人的剃须手册,手册将男人的脸分为48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严格规定了不同的手法,吉列电动剃须刀问世于1933年,之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一个的原因是用电动刀片不能剃出威武的效果,同样是布鲁斯威利,在2001年二战电影《哈特之战》中他留着胡子,即使在战俘营,也明显是修剪过的。

《大轰炸》不过关的一个原因,先把布鲁斯威利的胡子刮干净吧

2001《哈特之战》

《大轰炸》没有上映,但从几个剧照看出主创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布鲁斯威利作为美军的高级军官,胡子拉碴不修边幅,如果是一部普通的抗战神剧也就罢了,但主创团队屡屡表白花费巨资,八年心力,精心打造,用和抗战同样长短的时间打造一部抗战电影,结果连那个年代军人的基本形象和礼仪都没搞清楚,下图编者没看错的话,四个人敬了三种军礼,拜托就不要再低估观众的智商了吧。

《大轰炸》不过关的一个原因,先把布鲁斯威利的胡子刮干净吧

没看错的话四个人敬了三种军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