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一團一策”促傳承

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一團一策”促傳承

現代滬劇《紅梅頌》劇照

每三年新創一至兩部貼近時代、反映百姓生活的現實題材原創劇目,每年新創或復排摺子小戲一臺;每年演出總場次不少於150場,其中送戲下鄉的公益演出100場……“一團一策”改革實施以來,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的創演目標更明確了。

2015年,上海對市級文藝院團全面啟動“一團一策”改革,通過出臺特色化、切中實際的政策,逐漸釋放院團的藝術生產力和發展活力。

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原為寶山滬劇團,發展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滬劇“楊派”創始人楊飛飛領銜的勤藝滬劇團,滬劇表演藝術家華雯是該中心新一代領頭人。

對於一個擁有70年曆史的劇團來說,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實施“一團一策”有利於其發揚既有傳統,堅守優勢,傳承鼎新。經過充分調研,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制定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獨特路線——實現創排現實題材作品與復排經典劇目並重,提升中心的綜合實力,推動滬劇藝術傳承、傳習和傳播。以華雯為首的新一代寶山滬劇人希望,未來,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在創作上把傳統經典與原創排演作為劇目未來發展的兩翼協調並進,不斷鞏固和培育、擴展滬劇觀眾群。

對於一個劇團來說,劇目創作為立院之本。在70年的不斷髮展中,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積累了一批優秀原創劇目資源。從楊飛飛領銜的《為奴隸的母親》《茶花女》到華雯領銜的《東方女性》《紅葉魂》《挑山女人》等,創作的劇目達159出。

2012年,原創滬劇《挑山女人》上演後即引起專家學者和觀眾的熱烈反響,獲得包括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優秀作品獎等18個國家級獎項,成為滬劇有史以來在全國戲劇舞臺上獲獎最多的劇目。經過267場演出的磨合、全國巡演的歷練以及衝擊並摘得各大文藝獎項的考驗,《挑山女人》已經成為寶山滬劇團名副其實的“看家劇目”。

立足這些優秀原創劇目資源,要實現復排與新創並舉,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將從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建立藝委會。藝委會成員從滬上著名藝術評論家及戲曲舞臺上有建樹的藝術家中聘請,為中心藝術建設提供團隊化的專業意見。二是設立藝術指導,主要負責中心藝術創作的總體謀劃,加強專業化運作管理。三是加強專業實訓。聘請專業人才,指導團內演職員的業務實訓,不斷提高演員、樂隊、舞美人員的專業水平。華雯表示,要充分發揮好優秀藝術家的專業造詣,繼續抓好“傳、幫、帶”,做好青年人才培養工作,以達到授戲育人的目的。

在劇目建設、人才培養之外,探索滬劇的傳承、傳習和傳播也是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的重要職責。近年來,該中心與街鎮、村(居委)、企業、學校建立聯動機制,倡導“新意+老味”,積極探索滬劇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鼎新,普及滬劇藝術傳習,開展滬劇非遺傳習教育,實現資源共享,不斷提升滬劇的社會普及水平。

此外,適應數字化和傳播新媒介特點,篩選“楊派”經典唱段等進行電影拍攝或製作CD系列、微視頻系列,更好地保護、傳承、傳播滬劇,也被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提上了議事日程。

作為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性滬劇團,從建團初期的楊飛飛、趙春芳大師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劇團“臺柱子”劉銀髮、趙惠芳,從新一代掌門人華雯到青年演員的傳藝承德,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一直聚集著一群熱愛滬劇藝術,勇於實踐、推廣滬劇藝術的人,這群人屢屢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滬劇優秀劇目,將滬劇這一地方特色濃郁的藝術形式傳播到了大江南北。無論是更名之前的勤藝滬劇團,還是如今的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三代滬劇人的身上有一樣東西自始至終未曾改變,那就是對滬劇藝術的追求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