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思考 39:外面學的東西,為什麼落不了地?

如果說老師是最愛學習的一個群體,大概沒有人會反對。每個月甚至每天,都有針對幼兒園群體的培訓課程。

學習,其實是一件奢侈消費品。老師去外地學習,學費和差旅費只是表面的花費,回來之後要嘗試落地,還會產生大量的隱型成本。哪怕什麼也不做,只是內部分享,有50位老師參加,開2個小時的分享會也就等於佔用了100 小時的時間。

五年前,財務人員對我說,大利老師,我們卡蘿每年的外出學習費用,每個園都要開支幾萬元,加起來一年要25萬。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我當時是又欣慰又難過。

我欣慰的是,老師們的學習意願還是很強烈的。我難過的是,回想一下,這些年大家學了那麼多的課程,然而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外出學習,無疑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去落地,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為什麼落不了地,我想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培訓的人沒有選對,二是培訓的課沒有選對,三是內部機制沒有建立,老師缺乏落地的動力。

PRG推行以後,我們針對這三個癥結給出解決辦法。首先是參加培訓的人,不再是園長指派,而是排名靠前的人才有資格,同樣一堂課,優秀的人學習效果會更好,因為名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他也會特別珍惜,其他人也沒話說。

其次,課程不亂報,而是針對園所的本期工作重點進行臻選。避免把外出學習當旅遊。

最後,回來之後,PRG讓老師有充足的動力進行實施落地,我們使用項目制,項目從立項到收尾,有一套完善而簡單的考核辦法,項目落地的效果越好,給園所帶來的改善越大,項目負責人的PRG積分就越高,排名也會隨之變化。

通過這三步,卡蘿現在的外出學習,落地率基本能保證80%以上,從而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習更加有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