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淘,開箱到與前代對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體驗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先說前提:座標英國,手持1000xm2僅5個月。

再下結論:1000xm3是市面上綜合素質最強的、毫無短板的無線頭戴降噪耳機,絕對值得一買。

作為一個1000xm2代的老用戶,其實3代剛一出來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波瀾(其實內心在吶喊:終於他孃的出type-c接口了!),但是看到體積和重量都減少的賬面數據,還有號稱提升4倍的降噪能力,以及低調又隱忍的黑金配色,尤其是作為一個QC35的前用戶,那種頭戴耳機輕盈的感覺我實在太懷念了。最終,我還是沒忍住在澳洲ebay上下了單。從IFA2018發佈1000xm3,到真正想買這個耳機,再到實施各種手段全球比價,再到拿到手,經歷了快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中間麻煩了至少三位在澳大利亞的老同學們以及在英國有相關經驗的各位朋友,再次一併向他們感謝。

我這個人由於電子產品方面都得自力更生,所以盡挑便宜的海外版本買,幾乎沒上過國行的車,尤其英國的電子產品素來比國行還貴,必須想點別的辦法。先對比一下各地的首發價:中國大陸2888元,美國不含稅350刀(2430元),香港2890港幣(2560元),日本含稅39880(2460元),英國330鎊(2940人民幣!水深火熱),最後是我並沒有想到,但是在張大媽留言上看到澳洲只要390澳刀(1920元),並且閒魚上出的海淘貨90%都來自澳洲,並且價格在國行發佈當天就已經可以2200左右拿到。這令人比較吃驚,於是我將注意力全部放在澳洲ebay和索尼上。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結果發現在10月中下旬國行發佈前,澳洲索尼就已經瘋狂的把1000xm3早前定價的499澳刀(將近2500元)降到了399澳刀(不到2000塊)。對於一個發佈三週多的新產品(還是一個非常好非常搶手的產品,畢竟英亞即便賣的貴竟然也脫銷了,補貨還得一個多月),澳洲索尼竟然進行如此喪心病狂降價手段——降完價比前代1000xm2還便宜。甚至這個ebay店主回覆我的信息中這麼寫道: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他也不知道為啥跌價跌的這麼厲害。因為澳洲ebay清一色都是380-400澳刀(乘5就是人民幣)的,最便宜的還有370刀,當時請同學幫我搶,但是不知怎麼的最後不能付款,而且這些都不支持國際快遞,都得我同學買好了再給我寄過來,非常麻煩。後來我終於在10月底看到了算上運費才420澳刀左右的,再用上優惠券,最後230鎊(2030元左右),整整比英行便宜900元。這件事讓澳大利亞在我心目中成為了繼香港後另一個電子產品購物天堂。

另外,必須強推一波DHL快遞,這個快遞之前我的同學和外國朋友都推薦給我,這次算是見識到了:週一下單,週二從悉尼發貨,週四到英國,週五中午到我手裡,跨了11個時區僅用了3天,這個速度簡直驚豔。同時,我可能本來要交40鎊的關稅,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英聯邦特惠關稅政策還是DHL幫我cover掉了90%的稅費,到手價只有2070人民幣,比國內雙十一2499還便宜400多,更比英國便宜近1000元。(4.5鎊約40人民幣的關稅,和總價413澳刀約2030的ebay實付價格,其中包含人民幣100元左右的快遞費)。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當然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1000xm2需要出掉回血,對於英國可怕的電子產品價格,不如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把國內買的它在這裡線下二手店直接賣掉,當場就能換現金。給諸位見識一下這裡的二手店有多坑——收的價格比它自己倒手賣的便宜八九百人民幣,不過也真是實在,都寫出來了。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所以1200左右的價格出掉之後,等於用800的價格換了個代,不虧。

廢話說了這麼多,先來簡單看一下它的開箱。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順便打個廣告,11.1賈老闆的新書發了,請購買支持~ 這倆一塊到的。英國亞馬遜Prime的次日達速度其實也就是京東的正常操作。

盒子亮相。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兩代耳機包對比,3代耳機包一拿出來的時候輕的以為沒有耳機呢。耳機包材質變了,3代有點布料的感覺不過logo不見了,2代手感差一些不過小一點。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開一下包看看。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來看一下1000xm3和前任m2的實際外觀對比。大小差不多,3代的耳罩厚度減少了,重量也減輕了20克。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可以看到,2代的表面採用了並不光滑的類皮革設計,摸上去有點奇怪,但手感不算差,3代則是完全亞光磨砂表面。小孔(看起來像type-c接口但並不是)變大了,且和logo都換成了金色,個人非常喜歡這個設計,全金太俗,黑色上點綴一下會非常好看。同時可以明顯看到,頭樑上的海綿明顯加厚了。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按鍵也都改了,說實話由於接觸面積變小了,手感不如上一代,但是也正因為凸出的設計讓其更方便被摸到。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仔細看外觀變化並不是激進般的明顯。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一個非常小的細節:3代這裡做了一個小凹槽,令其更貼合梁骨,便於收納。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沒有模特,就看看我吧。這是兩者戴上去後的不同效果。分別是2代和3代。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接下來是索尼官方app,我覺得“聽”這個功能上做的還行,但是有個細節不行:比如還是不支持設備改名,真讓強迫症崩潰(實測安卓上可以)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至於續航,官方說和上一代都是30小時。當年1000xm2在我出國旅遊兩週內、每天都用一陣(一兩小時不等)、沒有衝過任何一次電的前提下,回國後大概還剩10%。如此恐怖的續航,這一代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同時,快充能力提升為充電10分鐘,聽歌5小時。

最令人欣喜的還是type-c接口的加入。我真的已經厭煩每次出去帶一拖三的數據線到處跑,祝願type-c早日一統世界。

3代依然保留了非常具有未來感的手勢交互方式,通過上下左右觸摸耳機右邊外層進行音量和當前播放的調整,以及單點暫停或接聽/掛斷通話,還有非常人性化的捂住整個右耳聽環境音(不懂這些且試過的人都驚呆了),這個設計索尼實際上是為一隻手拿了咖啡或者文件袋的商務人士設計的,以方便在購買東西的時候捂一下右耳,不用摘下耳機就能和收銀員交流,但是我感覺實際上由於左耳降噪效果依然太好,還是得把整個耳機摘下來才能正常對話。不過整體交互設計非常簡單而且符合邏輯,學習成本不高。

佩戴舒適感上,由於重量減輕、頭梁加厚,長時間佩戴肯定要比上代好上不少,但是和QC35比起來可能還差點意思。可能是我剛買來沒戴多久的原因,略微有點夾頭,但是並沒有夾眼鏡的感覺。至於保暖這個特性是肯定延續了的。當年1000xm2買於6月,頭一次在北京夏天出門戴出街的時候熱得我覺得我就像是個傻缺,像是愛斯基摩人跑到了撒哈拉。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當年1000xm2和QC35的開箱對比)

重頭戲是降噪能力,官方號稱加入了工業級別的QN1降噪芯片,據說提升了4倍的降噪能力。但是個人愚見,降噪水平是很難量化的,只有實測才能出真知:將窗臺上離我耳邊大概30cm的熱水壺燒開,將耳機中播放的歌曲開到20%左右音量,整個加熱中喧鬧的聲音的確被蓋過了絕大部分,比2代略微好一些;站在浴室的風扇處,其旋轉的聲音已經接近耳語的感覺,不注意聽已經完全聽不到了,這也比2代好上一丟丟;帶耳機進入廚房,可以蓋住舍友們聊天大概一半左右的聲音,必須要把耳機摘下才能聽清楚,這點和2代幾乎一樣,可見人聲過濾並沒有太大提高。總體上講,我覺得在2代本身已經很強的降噪能力上,3代又躍進了一小步。

最後要說說音質。我必須承認是個木耳,我是個覺得蘋果自帶EarPods就已經很好,AirPods音質沒有任何毛病的人。你給我個王思聰買的那個50萬的靜電耳機我可能也覺得和Beats沒啥差距,所以這個部分很想直接跳過去,但是又怕被噴,還是硬上一波。

...

然後我真的聽了手機裡三種不同流派的歌曲,真的,真的我聽不出太大差別,我只能說都很好,調音風格是一樣的。

其實從QC35發佈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藍牙降噪頭戴耳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續航,降噪能力還有接口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QC35第一代體驗本身也很好,在當時相當於今天1000xm3的地位和水準。在使用QC35的這一年半期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某次失手把它掉進我洗衣服的那桶水裡後,在陽臺晾了兩天之後依然正常使用。我當時之所以放棄QC35購入1000xm2的原因是耳罩掉皮,而我購買的藍金限量版的深藍色耳罩官方是不提供更換的。而MDR-1000X系列的耳罩材質是不會掉皮的,甚至連我再之前用過的100abn和舍友的h900n都一樣沒有掉耳罩皮的現象——可是QC系列的歐蘭絨頭梁依然令人懷念。

从海淘,开箱到与前代对比:索尼 WH-1000X M3 完全体验

現在能打的大牌藍牙降噪頭戴耳機,也就Bose家的QC35和索尼的1000x系列了,森海的PXC550國行價格最開始定的和這倆一樣,不管音質和降噪水平如何,結果幾乎無人問津,銷量比較慘淡;B&O的H9和H9i由於已經打進3000元檔,已經有了輕奢的味道,也很難普及;當然我也注意到骷髏頭還有松下等廠商好像也在今年下半年進入頭戴降噪這個領域,試圖分一杯羹。

不過根據我在國內和在英國的觀察,QC35在英國這裡多一些,1000x在國內已經快有AirPods般的普及率了(錯覺),剩下的真的很難見到。不過QC35系列到今年為止並沒有更新,所謂之前的QC35 II也只是小幅度“s”級別的小修小補(當然這是建立在第一代其實完善度比較高的基礎上),如果Bose再沒有什麼行動,僅用“輕”和所謂更勝一小籌的降噪能力這種微弱的差異化作為選擇QC35的理由,這種不思進取的感覺恐怕很難再搞出大法家1000xm3這樣零差評的翻身之作,因為實踐證明,MDR-1000x系列通過這一代已經成為了市面上絕對的王者,它的敵人就只有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