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平定陝甘後,是如何安置回民的?採用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

寧夏銀川為什麼回族人少漢族人多?與左宗棠平定陝甘善後安插有關

至2017年末銀川常住人口為222.54萬人,漢族人口161.20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為72.44%;回族人口57.3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5.76%;其他少數民族4.00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為1.8%。這就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漢族人口為什麼會多過回族人口?這與清末左宗棠的移民有關。


左宗棠平定陝甘後,是如何安置回民的?採用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


1862年(同治元年),在陝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國和捻軍進入陝西的機會發動叛亂。同時在寧夏也爆發了大面積的回民暴動。由於捻軍、回軍以及當地漢族起義軍的活動,陝甘局勢幾近糜爛,而總督楊嶽斌不能有效控制局勢。這種情況下,清廷於1866年9月諭令左宗棠前赴陝甘。1871年1月左宗棠軍在寧夏吳忠取勝,馬化龍父子投降後被凌遲處死,其部眾有1800餘人也被殺。其後,左宗棠開始在寧夏地區的移民,他首先是將今吳忠一帶約2萬回民移往甘肅平涼,然後將銀川回民盡數遷出,這就形成了今銀川市漢族人多、回族人少人口結構。

當時,清朝政府把這種移民稱為“善後安插”,左宗棠這麼做主要是擔心聚集在一起出現反覆,再次形成動亂之勢,進而成為攻取河西、收復新疆的障礙。在寧夏吳忠應對馬化龍父子這一仗打得非常艱苦,左宗棠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也受到了清廷的降職處分,直至應對臨夏的馬佔鰲時才被官復原職。1870年2月,在圍攻金積堡劉松山陣亡,左宗棠痛感“失我右臂”,以松山之侄劉錦棠代替劉松山,1871年1月馬化龍糧盡援絕投降,清軍從吳忠堡內搜出匿藏一千二百餘支俄製槍械。正月十三日,馬化龍與其子馬耀邦以“私藏武器”和“勾結外國”罪名被凌遲於吳忠四旗樑子。

左宗棠平定陝甘後,是如何安置回民的?採用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


其後,把這裡原有的馬化龍父子支持者移出去,再將銀川的回民遷至這一帶,成了左宗棠“善後安插”工作的一部分。銀川回民被遷往黃河以東,對開發今金積堡、靈武、吳忠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今吳忠是寧夏最大的集鎮,已改為市級行政單位,也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回族之鄉”。2016年末,吳忠全市常住總人口為138.86萬,漢族人口為611173人,佔47.98%;回族人口為659316人,佔51.76%;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3303人,佔0.26%。

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原為古靈州城和金積縣駐地,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是寧夏沿黃河城市帶核心區域。這裡毗鄰陝、甘、蒙,也是引黃灌區的精華地段。除了左宗棠的移民,近年來也做過一些生態移民的搬遷,但不僅僅是針對回族群眾。如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主要搬遷同心、海原、原州、彭陽、西吉、隆德、涇源7縣(區)生活在貧困帶上的貧困戶。目前,這裡的人口結構是這樣的:常住人口179390人,民族以回族為主,其中漢族69217人,回族109988人,其他少數民族185人。

左宗棠平定陝甘後,是如何安置回民的?採用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


據《寧夏紀要》等史籍記載,左宗棠“善後”是讓回民按其指定地點進行搬遷,“採用的是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除了在吳忠、銀川的移民,還有以下這樣幾個方面:

一、從河州遷出回民,安置在甘肅東部,即今涇川、平涼、靜寧以及會寧與寧夏隆德等地。這部分人有多少,我們今天已經無法掌握到具體數字;

二、從西寧遷出回民,安置在平涼、秦安、清水以及寧夏涇源一帶。這部分人大約有兩萬多人,他們大多是崔偉、禹得彥等人的部眾;

三、從肅州(今酒泉)遷出回民,安置在今蘭州榆中一帶。這部分人大約也有兩萬多人,左宗棠在其奏稿《安插肅州回民片》中說其中老弱及婦女就有兩千多人;

左宗棠平定陝甘後,是如何安置回民的?採用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


四、將李得倉部回眾安插於張家川。李得倉(1827-1896),回族,張家川縣劉堡鄉李山村人,衙役出身。1862年10月,張家川回民響應陝西回民反清鬥爭,公推李得倉為帥,人稱“李大帥”。 1868年,李得倉率眾投降清朝後,“回眾三萬餘人,均安插於張家川等處”。

五、將甘肅與陝西兩省的回民近往今寧夏固原地區和甘肅定西地區。這部分人我們也無法掌握到具體數字,當地方誌記載,許多地方因此出現了“客戶十之七八”,也就是說十家人中有七八家是移民。僅馮正和、馬生彥等人的部眾就近萬人,保守估計其總數至少應該在5萬以上。這些地方當時生活條件相當艱苦,移民們居住在破窯爛屋之中,僅靠政府發給的為數很少的籽種、耕牛和傢俱,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直到世紀初其生活狀況才有了真正改觀。

左宗棠平定陝甘後,是如何安置回民的?採用南來北往的大疏散手段


我們以涇源縣為例。涇源縣隸屬寧夏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南端,因涇河發源於此而得名。東與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1871年清廷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遷徙當地土著漢民,安插陝甘回民起義9480餘名回民於此,置化平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2017年,涇源縣戶籍人口約為11.84萬人。漢族人口約為2.5萬人,回族人口約為9.3萬人。這些回族人口當然不全是當時9000多人的移民後裔,這中間還有後來流動且定居涇源的回族人口。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和當時眾多的移民一樣,為西北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