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朝有什麼冷知識?

你211684


貴妃養寵物

現在很多的都市白領都養著小狗小貓或者虛擬的寵物,但是在清朝,狗也不僅僅是獵犬了。也有貴妃養起了寵物犬來打發時間,而且還幫狗化一點點妝,狗鈴鐺也有了。畢竟宮廷的生活也是蠻枯燥無味的,所以借養寵物來消磨一下時間,不過養的狗也蠻多的。


慈禧日常生活

若是那本《宮女談往錄》說的是真的事實,慈禧如廁是用檀香木的馬桶,裡面還有香木灰來防濺防臭。而且當時馬桶畢竟不是電動的,但是為了也有加溫的功能,所以用木炭來溫。宮女的嘴來當噴壺修“手紙”。裡面還有很多的宮廷瑣事的說明。


皇帝的cosplay

都說乾隆喜歡cosplay,其實乾隆的cosplay也是遺傳了雍正的,雍正也是喜歡各種cosplay。不過雍正的cosplay不是自己真正的變成那副打扮,而是讓畫師畫出來。這就是人力Ps,若是雍正生活在我們如今的時代,那麼指不定會更多造型出來,當然現在娛樂的項目也多了,雍正能玩的項目也多了。


淡看天上月



關於清朝的冷知識,既然是“冷”的知識,那麼今天宋安之就給大家講講清朝那些極其冷的歷史,保證是你不知道的歷史。

下面還請諸君備好一壺上好的龍井,且聽宋安之來一一道來。

根據史書記載推論,康熙帝應該是一個身高中等偏低滿臉麻子說著東北口音的皇帝。大家腦補一下康熙上朝時候操著一口東北話來呵斥眾臣的嚴肅畫面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二、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年號是崇德,並非是努爾哈赤的天命和皇太極的天聰。

在大眾的認知中清朝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極,他的兩個年號分別是:天聰、崇德。

但其實皇太極的第一個年號天聰並非是年號,而是本系尊稱,被人尊為天聰皇帝,壓根不是年號的意思。清朝入關以後隨著漢化的深化,後來相沿傳承下來也稱之為年號了,在天聰十年四月初十日,正式稱其年為崇德元年,並且皇太極始改大清國號,從此清朝皇帝皆一建元,並無改元者。

而且不說尊稱不尊稱的問題,清朝政權是由皇太極稱崇德元年,改大清國號後才真正建立的,所以說兩方面來說清朝並沒有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第一個年號應該是崇德年號。

話說皇太極稱崇德年號,其中必有與明思宗朱由檢針鋒相對的原因,因為朱由檢的年號是崇禎。

而努爾哈赤的天命年號與皇太極的天聰年號一樣,剛開始都是尊稱,後來相沿傳承下來以後也被稱之為年號了。

三、清初的漢化壓根不是一句清太祖努爾哈赤喜愛讀三國演義就可以詮釋得了的。

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的天命時代都不知道有諡法。所以努爾哈赤死後竟然並沒有諡號,直到兒子皇太極在位的天聰九年,在明朝叛將許世昌奏請下,才知道諡號的存在,因此努爾哈赤的諡號被上為“武”。加上廟號稱之為太祖武皇帝。並且將當時努爾哈赤先汗的稱呼改稱為先皇,至此清朝的漢化才算是進一步深化了。


四、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先武后改為高背後的滿漢之爭,鰲拜也並非有勇無謀。

在清太宗在位的天聰九年,努爾哈赤的諡號被上為“武”。

一般來說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死後的諡號裡面基本上都是帶有“高”子諡號的,那些沒有大一統的王朝或者草創王朝期間的開國皇帝一般諡號裡面會帶一個“武”字。

努爾哈赤草創了清朝,諡號為“武”很正常。

但清朝入關以後,也就是清朝從關外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死後,康熙元年為順治帝上諡時候,有漢臣堅持為順治帝上“高”的諡號。

順治帝雖然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但畢竟在他手裡清朝成為了全國性政權,和當年的元世祖忽必烈情況一般,所以漢臣給他上“高”的諡號很正常。

同時漢臣的小算盤是如果順治帝是世祖高皇帝的話,說明清朝關外的兩位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是割據政權的小皇帝或者說不具有正統性了。

但當時的四大輔臣中的鰲拜並非大家印象中的有勇無謀,他在這方面還是看的很清楚,看出來了漢臣的小心思,所以力主將努爾哈赤的“武”字諡號改為“高”字諡號,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至此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正統性更加穩固,後來親政的康熙帝面對鰲拜擅自決定的這個決策也是無可奈何,並沒有推翻。

五、野史上得花柳病而死的同治帝差點被稱之為祺祥帝

清穆宗同治帝是咸豐帝與慈禧太后之子,咸豐駕崩後,同治帝的年號原為擬定為“祺祥”。當時顧命八大臣並沒有異議,甚至都印製了一小批祺祥年號的銅錢。

結果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聯合小叔子鬼子六恭親王奕忻發動了政變,將八大顧命咔嚓了,然後改年號為“同治”,意思有兩宮太后慈禧與慈安還有恭親王奕忻共同治理天下之意。

清穆宗因此被稱之為同治帝,之前的官方年號“祺祥”也因此早夭。

但那一小批“祺祥”銅錢可是稀有物品,比之更古老年代的銅錢更具有收藏價值,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見到這種銅錢,可千萬不要錯過了喲。

六、雍正帝篡位謎團與康熙遺詔並沒有什麼關係

現在很多網友認為康熙遺詔中的滿文中“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修改的可能,所以武斷的認為雍正並沒有篡位。

其實並沒有這麼這麼簡單,十改於只是小說或者影視劇裡的說法罷了,真正讓史學家懷疑雍正有篡位可能的,是其他歷史記載。

就最簡單的來說康熙遺詔是滿漢蒙三種文字一式四份,的確不能改。但問題是康熙遺詔並非是康熙帝親筆所寫,是康熙駕崩三天以後才由其他人代寫出來的,的確滿文中沒辦法改字,但三天時間可以寫出無數份不同版本的遺詔來了。

所以雍正篡位這個有爭議的謎團還是不要這麼武斷的下定義。


七、清世宗雍正帝與明世宗嘉靖帝的共同愛好

嘉靖帝與雍正帝的廟號都是世宗。

但兩個人是出了名的不一樣,嘉靖帝是有名的懶政的皇帝,雍正帝是有名的勤政皇帝,但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好煉丹。

不過嘉靖帝喜歡大張旗鼓的練,雍正帝喜歡低調的練,嘉靖帝有可能是中丹毒而死,雍正帝的突然死去更有可能也是中丹毒而死。

乾隆帝繼位後立刻遣散宮中煉丹的道士術士一類的,似乎可以驗證這種說法。如果真的因為煉丹而死,乾隆帝處死這些人並沒有什麼用,更會使人坐實雍正中丹毒而死的醜聞,所以急匆匆的將其趕出宮似乎是一種合理解釋。

所以雍正真有可能是因為中丹毒而死的。

八、清朝的陰陽頭

清宮劇中大家有時候吐槽的不只是演技,而是清代的服裝和髮型一類的,認為清代髮型是豬尾巴式的髮型,實在是太難看了。

然而現實情況是,沒有最難看,只有更難看。

現實中清朝的髮式大概經歷了三個時期:初期鼠尾辮,中期豬尾辮,晚期蟒蛇尾辮(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的陰陽頭)。

所謂的金錢鼠尾髮型要求留的辮子比小拇指還要細,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能算合格,可以說幾乎是光頭了,後面再留一個小小的辮子,這種髮型有多醜可想而知。

最近反響不錯的繡春刀電影裡面那個投降金國(清政權)的明朝廠督見到金國騎兵時候露出的髮型就還原的不錯。

也就是說陰陽頭髮型對比金錢鼠尾髮型都算是帥的了。

更要命的是金錢鼠尾這種髮型在清朝差不多存在了150年,參考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中隨行畫師的記實畫稿來看,清高宗乾隆時代依舊是金錢鼠尾髮型。

直到乾隆之後的嘉慶年間,金錢鼠尾的髮型隨著人類的愛美之心而被慢慢的留多了,最後演變成為了陰陽頭。

可見殘酷的現實中,像嘉慶之前的時期,比如說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所謂的幾位天潢貴胄的皇子並非是陰陽頭,而是每個人頭上頂著一個銅錢孔大小的小辮子來為了皇位勾心鬥角,壓根沒有什麼英俊瀟灑,沒有什麼美感可言,像是一群醜到哭的人類在自相殘殺…

這畫面太“美”,宋安之是想想都傷心…

本期清朝冷知識大課堂到此結束!

下一期會說說其他朝代的冷知識,有喜歡某個朝代,想了解其冷知識的,可以關注宋安之私信說明…


宋安之


冷知識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關於清朝的冷知識:

1,清律中列舉了大約4000種犯罪行為,其中有大約800種犯罪行為的刑罰為死刑。在死刑中,最嚴重的處罰為凌遲。

2,晚清時期,縣令在執法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因為他既要遵循法典中的436條基本法律條文,還要遵循1900多個補充條例,而這些基本法律條文和補充條例相互之間又存在矛盾並且含糊不清。最關鍵的是,對他不滿的士紳和官吏會藉此對他進行舉報,要是不能自圓其說,那就慘了!

3,雖然從康熙年間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就已經出現下滑,但這主要指的是關內的八旗軍,實際上即便到了清朝後期,東北地區的八旗仍然是大清戰力最強悍的軍隊之一。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苗人大起義、陝甘回亂中,東北地區的八旗軍奉命內調,在戰場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4,關羽被清朝政府視為八旗官員的監護神,所以最遲到乾隆時期,清政府已經在全國各地包括邊疆省份修建了大量關帝廟。關帝的傳說也被邊疆各民族所熟知,到19世紀末,蒙古地區的一些僧侶甚至將關帝作為佛教的守護神來供奉!

(關羽:一不小心我怎麼就成佛教徒了)

5,19世紀最初,美國與大清的貿易逐漸頻繁。和其他列強希望向大清傾銷工業品不同,剛剛獨立的美國也是一個較為落後的農業國,所以他們運到大清的產品主要是珍貴的毛皮、檀香木、人參這些農產品,而此類商品正是深受大清歡迎的緊俏貨。

6,據估計到1836年,大清已經有1250萬人吸食鴉片,大約佔到當時人口的3%!最可怕的是,這些人大多為中產階級和官員、士兵,可以說鴉片不僅使大量白銀外流,也腐化了整個大清的精英階層!

(吸食鴉片的清人)

寫完,收工!


歷史風暴


一、孫耀庭是清朝最後一個太監,他在1917年入宮當差,而當時清朝已經滅亡了。原本他可以早點入宮,只是淨身後昏迷了三天,醒來之後父親告訴他“大清亡了!”於是上崗時間推後了幾年。失去命根的孫耀庭活了94歲,1996年在北京去世。



二、雍正為解決官員貪汙問題進行了公務員薪資改革,按品級為官員發放“養廉銀”,為正常工資的十倍到一百倍不等。但“高薪養廉”並沒有改變貪汙情況。

三、八旗子弟不僅包括滿族人,還包括蒙古人和漢人,也就是所謂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除此之外,還有極少數被俘的俄羅斯人也被劃為八旗之中。



四、清朝的旗人只能當兵或者做官,不能從事其他職業,他們居住在滿城之中,和漢族老百姓是彼此隔絕的。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直到清朝滅亡後,滿族才真正開始進行民族融合。

五、清朝為控制蒙古人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清朝規定,蒙古每戶家庭只能留一個男孩傳宗接代,其餘男孩全部去當喇嘛。通過這項政策,蒙古人口從清初的500萬減少至清末的160多萬。

暫時就這樣吧,歡迎大家補充。


石頭說歷史


1.大清與哈佛

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順便說一下,這大清是一個詞:daicing,善戰的意思。

同年,哈佛大學正式成立了。

所以,大清和哈佛是同一年建立的。為此,哈佛大學還做了專門的紀念體恤衫,左邊:大明崇禎九年(1636)建校,是給明史的學者穿的;右邊,大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校,是給清史的學者穿的。

——說來,美國幾乎所有名校都是咱大清時候建的。

2. 大清與大英

1644年,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同一年,英國進行了著名的馬斯頓荒原戰役,議會軍對國王軍取得絕對勝利,為之後克倫威爾的政權打下了基礎。換句話說,這一年,大清和英國議會派都打贏了原先的統治者。

1680年代:康熙平定了三藩,收復了臺灣,結束了內戰;1689年,英國光榮革命了,建立了一個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大清和英國都結束了內戰。

之後,雙方都開疆拓土。1759年大清徹底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之亂,肅清西域的同時,建立起了對中亞的霸權。與此同時,英國在七年戰爭(1754-1763)中大獲成功,不僅獲得了新大陸的大量土地,而且取得了對印度次大陸的絕對優勢。

再之後,雙方也都一度陷入困境。嘉慶朝發生大規模的川楚白蓮教起義(1796-1804)。這前後,英國也兩度與美利堅開戰(1775-1783,1812-1815);大英帝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最後還是喪城失地。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在野武將


慈禧太后這個老妖婆雖然誤國,但是他卻是一個發明家。同時作為一個最尊貴的女人,最喜歡的發明還是在女性用品上面。當然這種事情如果被外人知道,慈禧太后難免會受到一些詬病。她的這項發明,是在西逃的路上被偶然發現的,簡直是奇技巧淫。


雖然當年慈禧是西逃,但是對外宣稱是外出狩獵。一路上帶著大小的車輛,叮叮噹噹的往前跑。其中有輛車很顯眼,周圍都是用黃布包著,旁邊還跟著很多侍衛。原來這輛車不是別的,正是慈禧的私人用品。

當時慈禧的年齡也大了,很多東西如果換了根本用不慣。所以乾脆在逃跑的時候,連塊芝麻大小的東西都要帶著。所有的侍衛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的呵護,但是根據墨菲定理,越害怕的東西越容易發生。

他們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一條小溪,慈禧作為太后當然是先行過去。她剛剛前腳一走,後面就亂成了一鍋粥。如果按照順序一個一個過,還沒什麼問題。但是偏偏在前幾天有人傳出說八國聯軍的部隊跟了過來,他們已經提心吊膽好幾天了。


走著走著突然人開始擁擠起來,隊伍也出現了混亂。看守這輛馬車的侍衛,擔心馬車在水裡面不好走都是石頭。 於是頭領就讓人把東西每兩個人一組抬著,從上面還搬下來一個用黃布包著的梳妝檯。具體的不知道里面什麼東西,但是看起來很重要,就用了四個人抬。

可是這些人剛走到溪水的中間,不知道是誰腳下一滑,梳妝檯突然歪了。不過抬桌子的一名侍衛眼疾手快,用手一扒拉。雖然是拉住了沒有全掉子去,但是裡面有兩個抽屜突然漏了。旁邊的侍衛統領一看嚇壞了,趕緊到水裡面去撈,最後撈到是兩個空的抽屜。

這一下子後面的人嚇壞了,丟了什麼東西是要掉腦袋的。八旗子弟的貝勒薩博哈聽到有騷動,就騎著馬過來看看情況。情況一瞭解之後,他也是嚇得不輕。趕緊跑到前面的管事太監那裡詢問情況,小心翼翼的問道梳妝檯裡面有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


大太監一聽情況,狠狠的颳了他一眼:“你在這裡等著,我去前面問問太后的貼身侍女。”沒過一會兒一個小太監氣喘吁吁的跑過來:“因為這幾天情況比較特殊,裡面很多化妝品都是侍女貼身保管。但是抽屜裡面兩個核桃還在不在?”

這次輪到了薩博哈有點害怕:“核桃,什麼核桃?裡面全部都是空的”。這時小太監也不喘了,像看死人一樣看著他:“趕緊一點點去撈吧,要是找不到,你們這些人的命都不夠抵的”。薩博哈一開始還氣不過:“我們這都跑到太行山了,要是真的想吃核桃,我去附近給她找也行。”

小太監一聽可是樂壞了:“那可是慈禧太后的寶貝,就算是一千一萬個核桃,都不一定出來一個。還想著用別的核桃來代替,乾脆把你們腦袋都砍下來做核桃吧。”說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但是薩博哈心想不行還得找。


就趕緊回去張羅著附近的侍衛,十個人排成一排,從頭到尾一點點的去摸。從當時晌午的太陽正南,一直到了下午天剛稍黑。終於在兩處淤泥裡面,找到了兩個小核桃。薩博哈像是捧著炸彈一樣,小心翼翼的找到管事太監。

管事太監一看說道:“這東西我只是聽說很寶貝,我也沒見過,等我拿著去問問那邊的宮女。”在太監走後的十幾分鍾裡面,薩博哈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生怕有什麼不對。過了一會還是那個小太監過來:“是那兩個核桃沒錯,慈禧老佛爺很開心,估計還要賞你一些東西。”

薩博哈心想:“東西我也不要,只要能保住我脖子上面這個腦袋就行。”幾個月後這隊人馬陸陸續續的來到了西安,慈禧太后把一切安頓好之後,就開始按照路上大家的表現論功行賞。由於薩博哈找到核桃有功,就決定賞他一個自己的貼身侍女。


在結婚的當天晚上,一番雲裡霧裡之後,薩博哈開始有點納悶:“你做了這麼多年老佛爺的貼身侍女,你說那兩個核桃究竟是什麼東西,她竟然如此的寶貝?”當時那名侍女本來不想告訴她的,畢竟弄不好很有可能掉腦袋。但是都已經嫁給他了,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

“那兩個東西不是簡單的核桃,是老佛爺平時用來化妝用的粉楦。因為老佛爺的年紀比較大了,兩邊的腮都開始往下陷。平時化妝的時候很容易塗不勻,就把這兩個核桃含在嘴巴里面。當年我們為了讓她更好的咬住,我們這些貼身的宮女,從十幾歲進宮開始,就輪流的用自己胸給他磨平,最後才是你看到的樣子。”

薩博哈這才嘆了一口氣,這老女人真是誤國啊。含個啥不好,非得用核桃。大清不亡,真是天理難容。


史之策


我也來說幾個有意思的。

第一個,到了清末,傳統發聖旨比較慢,於是改成了用電報發聖旨。《清會典》記載:總理衙門規定,凡因緊急公事,皇帝下達諭旨或督撫上奏都可使用電報。

第二個,大家知道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他原名陳永華,他有個兒子叫做陳夢球,他入了滿清漢軍旗籍,享受滿八旗待遇,還考中了進士。

第三個,現在越南這個名字,是嘉慶皇帝起的。本來想叫“南越”,後來一琢磨,南越從歷史考證上來說,似乎地域面積有點大,以前的廣東廣西都屬於南越了。於是,還是叫越南吧。

第四個,回族官員做大官,就要“出教”。《清稗類鈔》中記載:凡以回籍服官者,洊擢至三品,即須出教,以例得蒙賞吃肉,不能辭也。

第五個,傳說乾隆皇帝是劉備轉世。說是乾隆帝有一次在乾清宮散步,忽然聽到後面有腳步聲。乾隆問:“誰在後面?”有聲音回答:“二弟關某,特來保駕。”乾隆問:“三弟何在?”那聲音回答:“鎮守遼陽。”第二天乾隆就下旨調遼陽總兵進京。誰知這總兵以為自己犯了錯,竟然自殺了。也不知道從哪來的這個說法,真能編。

第六個,據說光緒皇帝十分害怕打雷,一旦遇到雷雨天,所有的御前太監都要來。光緒自己捂著耳朵,太監們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然後守在各處,一旦打雷了,大家就一起大聲嚷嚷,用聲音蓋過雷聲。

第七個,清朝滅亡,《大清律例》自然也要廢止了,但是因為香港在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之下,依然在使用《大清律例》。香港真正廢除《大清律例》的時間,是在1971年。

第八個,咸豐皇帝真的形象不佳。他小時候得過天花,據說病好之後滿臉麻子。長大了騎馬打獵,不小心掉下來,又摔成了瘸子。爭奪皇位來說,本來他是沒有啥競爭力的,但是他老師給他出主意,一次打獵的時候,他一箭不發,道光帝問他為啥,他說現在是春天,萬物繁衍,我不忍心。所以,道光帝認為他很仁厚,有帝王之心,就把皇位傳給了他。

第九個,說光緒帝沒有子嗣,其實差點就有了。光緒寵愛的珍妃已經懷孕了,但是有一次犯了錯,被慈禧狠狠的打了一頓,孩子也就沒了。


七追風


咻咻~

這個問題跟我很配喲~

1.雍正的批文

要說清朝的皇帝誰最勤奮?那必須非雍正莫屬。13年的時間裡,兢兢業業,堅持不用替身,都是親自上陣改批奏摺的。


不僅如此,雍正回覆這些奏章的話語也十分有意思,完全不像我們平常人腦中那種嚴肅刻板的樣子,你像:

"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莫非爾身果有瘋症耶"

"汝謂朕盲耶"

等等........ 諸如此類逗逼,肉麻的話實在太多了。


2.蒙古人口

想當年清朝成功入關,也是借了不少蒙古的力的。但也因此清朝對蒙古十分提防,並且在精神和肉體上對蒙古進行了瘋狂的迫害。精神上,就是在蒙古推行佛教,也就是大家經常能夠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喇嘛。肉體上,則推行梅毒。

"不待武力征服,50年內,蒙古人將被梅毒滅亡" ,這是當時日本人對於內蒙古人的評價,可見,唯獨對蒙古人危害之深。


3.光緒皇帝和李蓮英

很多人都知道,李蓮英是清朝末年鼎鼎有名的大太監,是慈禧面前的大紅人。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光緒皇帝其實也十分喜愛並且敬重李蓮英。光緒稱李蓮英為"李師傅"。光緒臨終時,也就說了兩件事,第一件事,誅殺袁世凱。第二件則是要求善待李蓮英。


其實,清朝的冷歷史還是蠻多的。冷歷史,其實也是正史,可以打破我們固有的觀看歷史的角度,更好地去了解歷史。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請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說幾個清朝的有趣的冷知識!

1、清朝對大臣的懲罰,除了下獄、撤職、罰俸等之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方式,叫奉旨申飭。就是對於犯錯誤的大 臣,皇帝下一個聖旨,要罵你一頓。但是皇帝沒有功夫當面罵,沒工夫扯這蛋,他派太監來罵。所以,這也叫奉旨 罵街。

太監一般是文盲,又陰陽怪氣,就滿嘴毒辣! 於是,太監就指鼻子罵、跳腳罵、拍屁股大胯罵、一直罵到祖宗十八代!罵的太難聽,很多大臣就受不了。於是大臣就賄賂太監,讓他少罵幾句!黃金四十兩,太監可以不罵,可以閉嘴走走過場;可有的大臣窮,給不起四十兩,就給二十兩。那麼好,太監就有二十兩的罵法。“來來來!我罵你二十兩的!”

2、清朝名醫朱方旦認為,人是用大腦思考的。他說“中道在山根之上,兩眉之間”。這種“怪論”一經拋出,天下蒙圈,因為亞聖孟子曾說:心之官則思。當時大學士“專家”們大罵朱方旦滿嘴胡說,失心瘋了。一致判定朱方旦 “誣罔君上、悖逆聖道、搖惑人心” ,康熙大帝一揮手,要了朱方旦的小命。

朱方旦應該被稱為“東方的伽利略”,因為他們的死,是異曲同“死”。

3、慈禧太后是咸豐皇帝的小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后。咸豐皇帝臨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負,給慈安一個密令:如果慈禧不像話,隨時弄死她。咸豐死後,慈禧知道這要命的密令,很是鬧心,不得不對慈安非常尊敬。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下了血本,竟在自己胳膊上割下一塊肉來熬藥,給慈安吃。這“感天動地”的一舉,感動得慈安稀里嘩啦,把慈禧認作親姊妹。對於親姊妹,還要密令何用?燒掉!

慈安把命令一燒,慈禧開始無法無天了,開始“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了。不久,慈禧下毒,慈安暴斃。

4、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王國鈞的考生,考試成績優秀,初定一甲。等到要封個官做做的時候,出事了,因為慈禧太后看到了他的名字,不看到不要緊,一看就來氣。慈禧太后認為:王國鈞,諧音正好是“亡國君”,這種人,起這種晦氣名字,還能做官?於是,王國鈞被降三甲,斷送了大好前程。

王國鈞估計很鬱悶:我應該怪自己的爹媽沒給起個好名?還是該怪遇到個神經質的老太婆?

5、清朝太監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邊大紅人,在大清皇宮之內,橫著走。慈禧太后派他去江南辦事,安德海很高興,終於可以在外面也橫著走了!於是,帶上自己的叔叔、妹妹、侄女外加一大票隨從,有跑腿的、保鏢的、做飯的、剃頭的、修腳的、說書的,唱曲的,還有個和尚,和尚還有廚子;坐船浩浩蕩蕩往山東去,船上掛著大龍旗,上書“奉旨欽差採辦龍袍”,一路唱著小歌、吃著火鍋,樂樂呵呵。到了山東上岸,換大車轎、騾馬數十頭,繼續耀武揚威、牛氣喧天、浩浩蕩蕩前進。山東巡撫丁寶楨一看:你一個小小六品太監,這譜擺的也忒大了!

下令:給我拿下!於是,丁寶楨不等慈禧太后同意,就把安德海給弄死了!


品談客


想必大家對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非常熟悉,對他們的義舉以及先進思想也頗有敬佩,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他們中有人竟然提出過要出賣國土的想法,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譚嗣同變賣國土以完成變法的想法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譚嗣同變賣國土的想法,這件事情他並沒有公開提出來,不過在他和他老師歐陽中鵠的書信中提到過這個想法。

原文我們就不復製出來了,大概意思是他覺得西藏、新疆等地太過於偏遠、沒有太大的用處,以當時清朝的國力又無法保護這些地方。

所以他覺得應該把新疆賣給當時的俄國、把西藏賣給當時正盤踞在南亞大陸上對西藏虎視眈眈的英國。


他覺得如果把這兩塊地方賣出去了,那到時候誰拿到的錢將可以減緩滿清曾經龐大債務所造成的巨大壓力。

也可以讓他們因為缺少金錢而出現的變法困境得到解決,並在這個過程中請求英國和俄國保護清朝十年的時間,讓清朝得到發展的機會。

最後譚嗣同談到了其他宏偉的計劃,覺得如果要實行自己這個計劃,把這兩個地方賣出去的錢肯定是不夠的,所以他就覺得到時候也可以把東北或者蒙古這兩塊地方給通通賣出去,用每平方里五兩銀子的價格賣出去。

他覺得以這兩塊土地的遼闊其他國家肯定是暫時支付不了那麼龐大錢財的。

所以他覺得其他國家不一定全部要用真金白銀來買這些土地,如果想要買這些土地,他們可以拿槍支、大炮、鐵艦或者生產這些武器的機器以及建造鐵路的材料來抵押一部分的錢財。

這就是譚嗣同宏偉的變法計劃,記載在了他寄給自己老師的書信中。

他給自己的老師歐陽中皓寫過很多書信,在譚嗣同的老師死後多年,他老師的孫子特意整理了他寄給自己老師的書信。

然後在1940年的時候出了一本《譚嗣同書簡》,裡面就專門收錄記載了譚嗣同這個想法的書信。


與譚嗣同有雷同想法的康有為

除了譚嗣同有這個想法之外,康有為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在康有為自己寫的《我史》當中,他就提到過他變法的幻想。

在他的想法中變法應該是這樣的:訓練一百多萬人的軍隊、購買一百艘的鐵甲戰船、在各個省份的府縣之中開辦各種各樣的現代學堂、成立現代的銀行、發行紙幣替代金銀。

而如果要完成他的這個幻想,錢肯定是少不了,到時候要如何籌集這麼一筆龐大的金錢呢?

這個時候康有為就提出了兩個解決的方法,第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將全國所有礦藏開採權賣給外國,這樣就可以籌到一定的錢財了。


而如果第一個解決方法籌到的錢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變法,那就可以實行第二步方法了。

這第二步方法就是把邊外的土地賣出去,通過賣土地的錢籌集到變法的資金。

至於他所提到的邊外土地,肯定和譚嗣同所說到的省份是差不多的。

從這方面來看,譚嗣同和康有為果然是同一個世界的人,為了完成自己的變法,竟然想出了這麼異想天開的方法。


當然,我覺得這種想法應該不是他們兩個人分別獨自想到的,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有一個人最先想到了這個念頭。

然後在這個人念頭的傳播下,其他人才受到了他的影響。

當時走在一起的那一波變法人士不僅僅只有他們兩個人,或許其他人也有他們這種想法、只不過沒有被記載下來罷了。

大家想想以前對他們的印象,再想想現實中他們實際的變法強國計劃,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感受到這段歷史的冷了吧?

清朝滅亡的最後一把推手是袁世凱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關於袁世凱的冷知識,很多人都以為清朝是孫中山推翻的,雖然孫中山確實在推翻清朝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但是實際上使清朝滅亡的人是袁世凱。


1911年10月份武昌起義爆發了,武昌起義如同平地驚起的巨雷,轟得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大有一番倒塌的趨勢。

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當時正在美國什麼都不知道的孫中山接到消息後就匆匆坐船回到了國內,回到國內主掌起了大務。

不過因為當時袁世凱北洋軍隊實力太過於強大、起義軍太過於弱小的原因,所以他們想要滅亡清朝實際上是非常艱難的。


最終他們向袁世凱作出了妥協,聲稱如果袁世凱能將溥儀皇帝趕下皇位,那就推舉他成為接下來新式政府的總統。

於是在袁世凱各種逼迫下,當時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在1912年宣佈了溥儀的退位、宣佈了大清的滅亡,而袁世凱最後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了民國大總統。

從這方面來看,實際上袁世凱才是把清朝推翻的最後一把推手。


還有就是清朝不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滅亡的,而是在1912年的時候才滅亡的,中華民國的建立也是如此,中華民國是在1912年的時候才出現,並不是在1911年的時候出現的。

關於清朝皇帝不能娶漢人女子的事情我們也有必要闢一下謠,首先清朝皇帝以及滿清貴族是可以和漢人通婚的。

只不過其中有一個限制,那就是隻有早期投靠他們、加入八旗旗籍或者成為八旗包衣的漢人,只有這些漢人才能和他們通婚,至於其他漢人女子是不能和他們之間發生通婚的。

所以說這就是關於清朝的冷知識,清朝是一個年代比較久遠、歷史又比較屈辱的朝代,關於這個朝代有很多大家都知道的知識,當然其中大家所不知道的冷知識也是如同天空中的星辰一般繁雜的,因為這些冷知識太過於繁雜、寫出來篇幅太過於巨大的原因,因此我們暫時就不一一去描寫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