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鏡:醫生的柔與剛

病人面前,她溫和、嚴謹,是值得信賴和託付的醫生;專業面前,她一絲不苟,堅韌進取,時刻保有對學術的執著和自信。天下惟至柔者至剛。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黃鏡教授用實際行動講述著醫生的柔與剛,她把對醫學的熱愛化為內動力,數年如一日地奮戰在臨床一線,剛柔並濟,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黃鏡:醫生的柔與剛

黃鏡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美國 NCI(美國國立癌症中心)博士後, 中央保健會診專家,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腫瘤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腫瘤防治專家委員會胃癌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腫瘤學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委,CSCO 食管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CSCO 理事會理事,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理事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

“有些人認為做內科醫生很簡單,誰都可以做。其實並非如此,腫瘤內科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和專業,醫生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尤為重要。細節決定成敗,內科醫生用藥,無論是化療藥還是靶向藥,藥物類型、用藥時機、用藥方式等用藥選擇的合理性對病人的治療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會決定病人的生死。也就是所謂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做了29年腫瘤內科醫生的黃鏡主任向記者講述著自己從醫的感悟。談及最初對醫學的認知,黃鏡主任坦言道:“小時候,對醫生沒有太多瞭解,只知道醫生能夠幫助病人,能救死扶傷,是個很光榮的職業。從大學學醫一直到現在,對醫學的瞭解逐漸深入。醫生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挑戰的職業,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她說自己是“幹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從醫,就用心學、用心做,越探索,越熱愛。“既然熱愛,就要有追求。從事任何一項職業都會充滿挑戰,醫生更是如此。生命無價,醫生肩負著治病救人的責任,就不能懼怕挑戰。直面每一個挑戰才能實現自我超越,才能做得更好。”黃鏡主任如是說,“醫生的工作能造福社會,對社會產生價值,每每想到這兒,我就會將辛苦拋之腦後,渾身充滿前進的動力。”是這種勤奮好學、追求卓越的態度讓黃鏡主任不僅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還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消化道腫瘤、肺癌、頭頸部腫瘤、乳腺癌、淋巴瘤、泌尿生殖系腫瘤等惡性腫瘤的診治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傳承,是一種精神

1989年從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的黃鏡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工作,1997年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師從孫燕院士、陸士新院士。談到老師,黃鏡主任說自己“非常幸運”,“熱愛、追求、智慧、勤勉”是兩位院士的真實寫照,兩位院士的教導對自己的從醫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醫學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學科,也是一門需要傳承的學科,每個醫生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無論從醫多少年,在黃鏡主任眼中,孫燕院士和陸士新院士都值得欽佩和學習,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黃鏡:醫生的柔與剛

如今,作為博士生導師的黃鏡主任也不遺餘力地培養更多優秀的青年醫生。站在老師的角度,黃鏡主任無論是在臨床、科研還是在為人處事方面都給學生悉心指導,她表示:“言傳身教很重要。我希望學生能做到客觀求實、有追求、有技術、有責任心。首先,學生一定要實實在在學習,不能被紛繁複雜的外界環境所影響,不能浮躁,時刻秉持一顆客觀求實的心。其次,有目標,有追求,時刻謹記不進則退,安於現狀只會被淘汰。第三,努力成為一名好的臨床醫生,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同時,不忘初心,勇擔責任。要懂得感恩,感恩病人的信任和託付,用心去呵護、去感受。幫助病人戰勝疾病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成長助力。”從一名青澀的醫學生到現在的博士生導師,責任和感恩伴隨著黃鏡主任的每一次成長和蛻變,她時刻感悟著老師傳遞的知識和精神,也將其傳遞給更多的青年醫生。

腫瘤內科治療應用藥物來治療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治療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腫瘤內科學發展迅速,隨著新藥的不斷問世和治療方案的不斷完善、創新,療效日益提高,是當前癌症臨床研究中最活躍的一個領域。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創立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腫瘤內科專業科室,標誌著我國實體腫瘤專業化內科治療的開始,其醫療、教學、科研的整體實力始終代表著我國腫瘤內科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作為腫瘤內科醫生,黃鏡主任強調指出,“內科治療在腫瘤綜合治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內科治療水平的提高有賴於新的有效藥物的不斷出現。氮芥治療淋巴瘤的成功,拉開了藥物治療癌症的序幕。1957年Arnokl和Duschinsky兩位科學家分別人工合成了環磷酰胺和5-氟尿嘧啶,並且獲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使腫瘤的化學藥物治療受到了重視。20世紀90年代,紫衫醇等新的作用機制的藥物使腫瘤內科的治療效果有了新的提高,並且使既往治療效果不佳的一些腫瘤也取得了突破。進入21世紀,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療的興起,為腫瘤的內科治療開闢了新的天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腫瘤內科已經成為腫瘤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進行根治性治療的同時,腫瘤內科在癌症的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和增強放療效果的同步化療等方而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消化道腫瘤內科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黃鏡主任表示:“在腫瘤的治療方面,現有的各種治療手段都有其一定的特點和侷限性,單純依靠某一種治療方法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綜合治療模式已成為當今腫瘤治療的一個科學、合理的模式。近些年,消化腫瘤內科治療進展非常迅速,特別是近十年來,化療和靶向治療藥物的興起和迅速發展。化療藥物越來越多,選擇性增加;靶向治療藥物在消化腫瘤方面也有很多的探索,比如,腸癌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抗EGFR單抗等均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消化道腫瘤治療方面的作用已得到研究證實。腫瘤內科在腫瘤綜合治療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科。在綜合治療中,循證醫學基礎上的規範化和個體化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除了臨床、科研、教學,黃鏡主任還注重科普教育,曾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北京衛視等媒體關於腫瘤靶向治療和腫瘤發病的採訪,還作為專家錄製胃癌和腸癌的腫瘤防治“養生堂”節目。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把癌症定義為慢性疾病,全世界的腫瘤專家們也普遍認為腫瘤發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這就意味著與很多疾病一樣,癌症也是可以預防的。“科普宣教對腫瘤預防有著重要作用。如今,癌症不再是‘談癌色變’的不治之症,正確看待腫瘤及其治療有助於腫瘤的預防和治療方案的實施。目前,腫瘤科普宣教越來越受重視,公眾對於腫瘤的認知也在逐步加深。希望更多的人重視腫瘤宣教,加入腫瘤宣教的隊伍中,科學認知,遠離腫瘤。”黃鏡主任語重心長地說道。

積極向上,創造未來

臨床工作、科研、教學、課題、文章、門診、查房,這些在外人看起來繁重的工作,對於黃鏡主任在內的很多醫生而言,早已是習以為常。他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些工作,承受著別人無法體會的壓力。“事情都有兩面性,同一件事用積極樂觀的態度,換個角度看會有不一樣的體會。”黃鏡主任說道,“醫生的工作具有挑戰性,完成一次挑戰就實現一次自我超越,每一次探索都是全新的收穫。用樂觀的態度看待工作能產生一種內動力,可降低疲勞感。而且,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對待病人、診治疾病,不僅能將正能量傳遞給病人,有時還會帶來意外的驚喜,使病人獲益。”黃鏡主任相信,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夠帶來幸福感,也唯有積極探索,不輕言放棄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對於未來的工作,黃鏡主任也有著清晰的規劃:“希望能在腫瘤內科領域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成績;更注重多學科的合作和分享;進一步加強人才梯隊的培養和建設,為腫瘤內科的長足發展做出努力。對於長遠的計劃,希望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尋求到更優的腫瘤治療方案,為更多的患者謀福利,不斷向攻克腫瘤的目標邁進。”

黃鏡:醫生的柔與剛

溫和、細膩,堅韌、無畏,醫生的柔與剛在黃鏡主任身上得以詮釋。她堅持自己所熱愛的醫學事業,笑對人生百態;她剛柔交替,實現自我超越,構築別樣精彩;她自信向前,用自己的努力去創造未來,成就不凡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