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何斬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用戶64673469061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權臣、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楊修和司馬懿都是他的謀士,而且捲入了曹植與曹丕的世子之爭。

曹操對楊修和司馬懿的不同態度,悅史君認為,與這兩個人的經歷和行事作風有極大關係。

楊修是東漢太尉楊彪的兒子,長大後各方面都很優秀,被曹操請進丞相府當謀士,非常受重用,很多人都爭著跟他交往,其中就包括曹操的三子臨菑侯曹植。

曹植因才氣過人受到曹操重視,楊修和曹植走得越來越近。

司馬懿也是官宦之子,長大後曹操想用他,司馬懿卻裝病不跟他玩,直到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硬逼著才出來工作。

曹操讓司馬懿跟次子曹丕多來往,司馬懿也很有本事,成為曹操重用謀士的同時,也取得了曹丕的信任,願意為他說話。

司馬懿跟隨曹操南征北戰,除了積極出謀劃策,還支持曹操稱帝,這一點讓曹操非常滿意。

楊修為了讓曹植得寵,用的大部分都是小聰明,而且還舉報曹丕和他的身邊人,雖然讓曹操一時間高興,卻經不起推敲,時間長了就引起了反感,而且曹植也有愛喝酒、不認真的毛病,讓曹操逐漸疏遠。

曹丕作為曹操事實上的長子,對曹植的情況很擔心,司馬懿雖然也為他出力,但衝在最前面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內朝歌長吳質。

吳質不僅給曹丕出了不少針對性的策略,讓曹操對楊修產生了懷疑,還要求曹丕好好做事,不要鋒芒畢露,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終於下定決心,冊立曹丕為魏王世子,曹植開始變得意志消沉,但曹操並沒有放棄他。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率軍去援救被關羽包圍的大將曹洪,曹植卻在出發前喝得大醉,沒有辦法做事,讓曹操徹底失望。

也就在這一年,曹操以楊修洩露機密、私自結交諸侯為由,將他下獄處死,司馬懿則被晉升為太子中庶子,與曹丕走得更近。

到這裡,悅史君認為兩人不同的命運,其實早就有先兆了:楊修出身名門,又恃才傲物,是一個非常出風頭的人物,這種人曹操並不喜歡,就連楊修自己臨死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早就應該死了;司馬懿則是歷史上著名的能忍王,不但善於隱藏實力,而且很低調,做事又很厲害,自然曹操也抓不到把柄。

這說明什麼?悅史君最後總結一句:低調是王道!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楊修為人聰明,且喜歡賣弄出來。當年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群臣都不解何意,楊修一看便知,曹操是嫌門太闊了,就叫人拆了改小來。楊修自恃聰明,一直不知收斂。一次隨軍出征的時候,曹操面對敵軍已有退軍之意,就將“雞肋”作為軍中口令。而楊修馬上就揣測出此乃退軍之意。於是就收拾行裝,並散佈魏王撤軍一之意,以致軍心渙散。曹操都還沒下令,楊修就擅自散佈。曹操頓時大怒,立馬下令逮捕楊修,將其斬首示眾。

再來看司馬懿,司馬懿的智謀當世罕見,這一點曹操心知肚明,郭嘉臨終前也曾提醒曹操,司馬懿深不可測,若司馬懿不能為其所用,必須殺掉,否則後患無窮。曹操自知司馬懿是大才,所以用他非常謹慎,臨終前最擔心的就是司馬懿。因為曹丕繼位,曹操擔心以兒子的能力很難降住司馬懿,恐危及曹氏政權。可為何不直接殺他以除後患呢?


暖男私家菜


首先肯定曹操一定是一個聰明的人,不可能錯殺。其次,殺楊修必然有殺楊修的原因,那麼為什麼留著司馬懿,自然有曹操的道理。那我就來解釋解釋這殺楊修的原因和留這司馬懿的道理。



那麼這個楊修是什麼人,我想大家對他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著名的闊字謎,雞肋故事,大家一定也是耳熟能詳。那麼疑問就來了,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就被殺了呢?



因為他做了兩件錯事,第一件,曹操對於他的兩個兒子很是器重,喜歡曹丕又喜歡曹植,但是曹植是小兒子,曹操對於以後自己的皇位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經常出題考驗曹植,但是曹植每次都可以通過考驗,後來曹操知道,就是楊修這個人在後面指導他,使得曹植變得很高傲。對於這件事他對楊修可以說是憤怒之至。第二件事就是大家經常說的雞肋的故事,還有闊字謎的事情,曹操最好的就是面子,但是楊修不懂,他最愛顯擺,所以曹操早就對他恨之入骨。



然後就是司馬懿了,第一點,司馬懿並沒有做任何對曹操不利的事情,反而司馬懿還是聰明之人,經常獻計給曹操。第二點,司馬懿的表面忠心,他表現忠心支持曹魏,故意討好曹丕,他知道曹丕才是以後得皇帝,如若得到曹丕的保護,曹操必然會手下留情。所以曹操根本沒有理由殺掉這個人。那麼第三點便是曹操很喜歡司馬懿的才華,而且很討曹操喜歡,所以便沒有痛下決心。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楊修之死怨不得曹操,此人太過恃才傲物,不知收斂,曹操在剛建好花園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看見後命人立即拆掉。曹操聞知問楊修為何拆掉門,楊修說丞相門上寫一“活” ,乃是闊字嗎,是嫌門太大了,所以我才命人拆掉改小些。

其實,曹操手下能臣志士多如牛毛,曹操玩的文字遊戲,看透的人豈止楊修一人,大家都故意裝傻充愣,唯獨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幾次犯了曹操的大忌,這絕非曹操的嫉賢妒能,而是不允許別人把自己內心世界揣摩的一清二楚。加之後來楊修又加入了曹丕與曹植奪位之爭,才是曹操最終決定除之而後快。

司馬懿是個老滑頭,平日不顯山,不露水,像是來曹操這裡混閒飯吃的。在曹操生前唯一一次露臉,是在孫權將關公首級送給曹操的時候。司馬懿一針見血指出這是孫權的移禍之計,曹操對司馬懿驚人之語大加讚賞。估計司馬懿回家後打了自己好幾個嘴巴,罵自己這張嘴不爭氣。要是被多疑的曹操盯上,以後肯定沒好日子過。

可惜,曹操不久因頭疼病發作,不治身亡。如果曹操再能多活個三五年,一定會發現司馬懿這顆埋在自己身旁的定時炸彈。以曹操寧可錯殺一千的性格,司馬懿的下場估計好不到哪去。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親口說過: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實我早就該死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立場,楊修心裡非常明白。同樣的,一樣的作為,一樣的立場,為什麼曹操沒有殺司馬懿呢?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捲入世子之爭的鬥爭當中,這本來就是非常兇險的一件事情。歷來皇儲之爭,失敗者往往都是被滅門。這一點楊修非常清楚,那麼楊修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才導致曹操動了殺心呢?

應該說,在前期,楊修以及他輔佐的曹植是佔盡優勢的。曹操是個聰明人,自然喜歡聰明的兒子。曹丕和曹植兩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聰明百倍。因此,從曹操內心深處來說,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選。

(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曹操喜歡節儉,反對衣著華麗。曹植正好也不尚華服。曹操喜歡考驗自己的兒子,而曹植每次對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寵愛曹植,甚至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

當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舉止放浪形骸,飲酒沒有節制。這一點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觀察,到底是穩重的曹丕好,還是聰明的曹植好?

於是兩人身邊的謀士也被列為觀察的對象,曹植身邊的謀士是楊修、丁儀、丁廙兩兄弟,曹丕身邊的謀士是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曹植的首席謀士是楊修,而曹丕的首席謀士是吳質。那麼司馬懿呢?其實司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馬懿隱藏的更深。依照司馬懿低調的性格,他是不會重度參與世子之爭這件事情的。

(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司馬懿並沒有在純粹的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而是幫助曹丕幹了許多真正的實事來樹立曹丕務實的形象。司馬懿當時主要的服務對象為曹操,而曹操派司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為了讓曹丕多向司馬懿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司馬懿處理政務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種結合、邊疆將領考察,形勢分析等等。

至於那些與楊修鬥爭的事情交給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吳質

吳質非曹丕府人員,無故不能接觸曹丕。因此,曹丕為了請教吳質,每次都讓人把吳質藏到箱子裡面,然後偷偷運送進府。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楊修所發現,於是楊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氣,派人來查看此事。

吳質於是心生一計,他讓曹丕照舊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裡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發現箱中只是衣服而已,並沒有藏人。於是曹操對楊修心生懷疑,認為楊修為了陷害曹丕而不擇手段。這是兩人第一次交鋒,楊修失敗。

曹操後來考驗曹丕和曹植的臨時應變能力,讓兩人帶著王令出城,但是又對城門交代,不到規定時刻,不允許任何人出城。

吳質給曹丕的建議是:遇到城門宣讀王令,能過則過,不能過要尊令返回。而楊修給曹植的建議是: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擋者斬之。

曹操是個法度的倡導者,曾經為了實踐法度而割掉自己的頭髮來示眾(曹操馬驚,踏壞了麥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夠遵守法度。而城門開啟時間是預先約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

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請示。而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竟然違反法度闖門而去,甚至還殺了門守。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壞法度是大事。於是曹操心裡有了底,隨後賜死了楊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脩遂以交構賜死。

楊修被賜死的理由是交構罪,交構的意思是離間。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楊修惡意製造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矛盾,離間他們之間的兄弟感情。甚至離間曹操和兩個兒子之間的自然感情,摻雜曹家家務事情太多,不得不處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此時經過漫長的觀察,心中開始傾向於曹丕。在曹操向賈詡詢問世子人選時,賈詡舉了袁紹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隨之定下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楊修真的對曹植好,就應該規勸曹植收斂自己的行為,戒酒戒行,多做實事。但是結果卻是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楊修一味的去猜測曹操的想法,幫助曹植討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猜度別人的小心思,而是實實在在的理政能力,這一些楊修都沒有教會曹植。

相反的,在楊修的幫助下,曹植越來越狂妄自大,以至於最後醉酒駕車夜闖司馬門。曹操徹底怒了,終於對曹植徹底失望,也對楊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選擇了曹丕,那麼必定要放棄曹植。而曹植身邊的謀士在一日,對曹丕都是個威脅。曹操不忍心殺掉曹植,那麼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鋒利的刺就是楊修。於是順理成章的,楊修就要被處死。

反觀曹丕,曹丕贏了。贏了的結果就是自己當上世子,身邊的謀士也隨之平步登雲。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討厭曹丕身邊的謀士呢?

以吳質和司馬懿為例,兩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曹丕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司馬懿教會曹丕別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吳質在曹操率兵出征時趕緊勸曹丕大哭,曹丕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寫一句文采斐然的詩句,只是大哭一場就感動的曹操淚流滿面。

反觀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寫了一篇辭藻華麗的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顯得是那麼做作。因此,

相比而言,曹植在楊修的輔佐下表現過於積極,讓人心生討厭。而曹丕則顯得要穩重和平和許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楊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參與世子之爭本就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輸者往往性命難保。其次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他沒有幫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相反的過於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機取巧,表現的過於明顯。甚至於教善良的曹植去斬殺門守,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諱的,於是曹操以交構罪賜死了楊修。反觀司馬懿和吳質,他們兩個都教會曹丕要低調,只要曹丕不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遲早是自己的。最後,這個目標果然實現。而結局是殘酷的,楊修被處死!楊修值得同情嗎?我覺得不值得。


每日趣評


曹操臨死時,確實是殺了楊修卻沒殺司馬懿,這是因為楊修站錯隊了,楊修確實是十分聰明的謀士,他的錯誤就在於,他極力想輔佐曹植做太子,做了太子意味著將來就可以接曹操的班了。


楊修的做法,觸犯了曹操的底線,曹操講究正統,曹操堅持“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

曹操認為曹丕是長子,太子之位非他莫屬,恰好司馬懿是曹丕的心腹謀士,也就是說,司馬懿輔佐的曹丕,正和曹操之意。當然曹操愛屋及烏,喜歡長子曹丕,自然不會殺掉司馬懿,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吧?

說到殺楊修,歷史上記載眾說紛紜,有的說楊修死於“雞肋”這個行軍口令上,有的說楊修死於“一合酥”這個食物上。有的說楊修死於“相府闊門”事件。


其實,歷史上楊修死於政治謀殺,是楊修自作自受,不識時務的選擇曹植做太子而被殺的。


秉燭讀春秋


我來談一點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感受。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所扮演的是一位大政治家,軍事家,其才能並不遜色於諸葛亮,屬於老謀深算,咬人不露齒的角色!所以,三國鼎立的情勢.最終為司馬氏所統一,成就了三國歸晉的局面。

這裡著重談一點有關楊修的有關幾個細節問題。

楊修此人相當聰明,腦子反應快,他對曹操的一舉一動,心理活動,揣測的均能到位,就連曹操對其的聰明才智也暗加讚賞!

一次,眾文武在軍中大帳中議事,有人送來一盒酥,曹操看後,順手提筆在這一盒酥上寫了"一合酥",然後拂袖出帳,別人不解其意,楊修卻將此盒酥打開分給了眾官員,眾人問其故,楊修說:"丞相寫的一合酥,明明是說一人一口酥,讓大家都嘗一嘗"。曹操回來後,見此情問其情後,不住地點頭稱是。對楊修的才智暗暗稱是。

一次,曹操讓在其花園修了一道門,幾天後,曹操帶著楊修等人前去查看,,曹操並沒有褒貶,只是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然後走了,眾人皆不知其意,楊修說:門字裡邊加一個活字,為"闊",丞相其意是說門修的大了,要拆掉重修,修的窄一點"。曹操知道此事後,心想,楊修此人太聰明瞭!

曹操在選擇未來繼承人的苦費一般心思,最終決定選擇曹丕與曹植,並對此二子常常暗中考查,一次,曹操下令,今天任何人不得出城,曹操同時命曹丕與曹植分別出城,曹植聞知後,求計於楊修,楊修哈哈一笑,"你奉丞相之命出城,誰敢攔阻,你可持劍出城,攔阻者,殺無赦"。曹植得計後順利出城,曹丕卻未能出城。

曹操知其原由後,心中大怒,"楊修你實乃膽大包天,意敢把你的小聰明耍在了我的家事之中,不殺汝,吾曹氏大業還怎能繼續下去"!

一次,曹操親領大軍與蜀軍開戰,起初,曹操麾下的謀士及將官們皆不同意曹操親征,曹操曾斷言,定能大勝而歸。

結果,與蜀軍對陣幾次未能取勝,曹操心亂如麻,不知所措。這一天的晚上,有人問曹操,今天的口令是什麼?曹操隨口答曰"雞肋"!楊修聞聽後,立即回帳收拾行囊,曹洪見後問其故,楊修說:"丞相說今晚的口令是‘雞肋’,雞肋乃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我看今晚大軍要後撤"!曹洪也立即收拾行囊,準備後退。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軍營皆在收拾行囊準備後撤!曹操聞訊後大怒,"楊修爾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亂我軍心,殺!"

楊修被殺後,大軍向後退了三十里。

楊修之所以被殺,主要原因是參與了曹氏的家族紛爭,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也敗於其之小聰明,不懂的做官之道!








聞聲36


楊修確實是一個聰明人,可是,他的聰明都是一些小聰明,沒有用到正事上來。以至於曹操在臨死前還是帶上了他,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呢?

很多人認為是楊修捲入了太子黨之爭,曹操是很喜歡曹植的,但是曹丕是長子,他也不討厭。曹操不知道自己改立誰為接班人?

這時候曹操就向自己身邊的謀士詢計了,賈詡建議他立長子曹丕為接班人,司馬懿也是這個意見,還有吳質,這些人都建議曹操立長子。

誰曾想楊修卻是一個例外,因為他和曹植的關係比較好。他的意思是讓曹操立曹植,並且為了讓曹植討曹操喜歡,楊修還給曹植出主意,講計策。

比如說楊修利用自己的小聰明,經常會猜透曹操要做什麼事。他就把他猜到了哪些事,一五一十地提前全部告訴了曹植。

等到曹操問曹植的時候,曹植是對答如流,就像實現知道的那麼從容。

所謂知子莫若父,這些事還是瞞不過曹操的耳目的,曹操就懷疑過曹植,他說他的兒子曹植,即使在聰明,也不會想到我會讓他做什麼事的。這背後肯定有高人在指點他。

這一查果然是楊修在搞鬼,曹操的心思豈能是容得他人猜透的,若是這個人都能猜透他的心思的話,曹操還在世上怎麼混呢?

所以,為了不致使楊修繼續為曹植獻言獻策,他只好殺掉楊修了。畢竟這時候曹操心裡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這個人就是曹丕。

為了穩固曹丕這個接班人的地位,曹植身旁的阿貓阿狗的人,當時要全部給處死了。

司馬懿是個老狐狸,他隱藏的很深,曹操根本沒把他這個人看透,再說了他還是積極的擁護曹丕的,再怎麼說,他也是一個人才,出去他的話,自己的兒子曹丕那裡就會少一個人才。

所以,最後司馬懿這個最大的陰謀家卻活了下來。


漢史趣聞


這個事情其實很容易理解,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曹操是一個統治者,也是一個家長,他希望自己的基業能夠延續下去。

楊修大家都知道,作為曹植的第一謀士,在幫助曹植和曹丕爭奪太子之位盡心盡力,雖然很多人認為楊修之死是因為自己太過於張揚炫耀,不懂得剋制自己,導致曹操的忌恨,其實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曹操當時的地位,愛才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因為一些文人謀士的性格而將其殺掉,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對於曹魏政權延續的考慮。

因為雖然曹操一再的看好曹植,但是曹植卻仍然是一個文人墨客的形象,所以此時比較陰險狠毒的曹丕只好成為了曹操的太子人選。既然確定了太子的人選,那麼就要保證太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基業,並且發揚光大,而此時作為曹植的謀士楊修,必然是第一大隱患,畢竟當時楊修處處針對曹丕,幫助曹植對抗曹丕以求獲得太子之位,所以楊修的死是必須的,這樣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曹操也沒有殺掉司馬懿,因為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謀士,其才能和謀略都很突出,雖然曹操看出了司馬懿的浪子野心,但是無奈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所以也不忍心將其殺害。


霧失高閣


楊修被殺一點也不冤枉,自負聰明,處處使老闆難堪,情商太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不死”。別說老曹,換到劉備孫權手裡這貨早晚也得被K0。

再說司馬懿,司馬懿的情商不知道要甩楊修幾條街,我對司馬懿的總結是:胸有城府,老謀深算,當機立斷。並且又懂得蟄伏,不該自己出頭的,老司同志絕對連屁都不會放一個。這種人是最難對付的,賈詡與此人不分伯仲。

至少有兩點曹操不會殺司馬懿,曹操雖然兇狠,但用人絕對老到,廢九品中正制而實行惟才是舉制,司馬懿絕對是個人材,對曹操也是盡心盡力。曹操生前或許看出司馬懿非池中之物,夢三馬同槽。但不知怎麼曹操把此跡象轉到了馬超家族頭上,又加上司馬懿表現的中規中矩,使曹操忽略了司馬懿。

其次就是司馬懿的隱忍,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應該能看出曹操的性格,所以處處低調。曹操根本找不到殺司馬懿的理由,並且司馬懿那個時候也並沒有多大的權利,給曹操造不成什麼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