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範範範範範範範er


如果說在過去這話還有一定的適用性,那麼現如今還有人相信這話的話我就不太能理解了。

這話“靠譜”的前提無外乎如下幾個因素:

1小學知識簡單;

2、小學學習方法比較單一——死記硬背都可以高分;

3、減負環境之下考試題目大都容易,高分太多。

4、初中知識的特點註定了“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

過去

再過去,由於很多家長文化程度、對教育的關注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與現在相比相差太大;社會上的教育資源甚至也包括父母自身的能力過去與現在也是沒法比。

別的就不去說了,在過去有幾個會上輔導班的?有幾個孩子的父母是所謂的“知識分子”?

所以正如其他答友分析的一樣,有部分小學成績並不是很優秀的,反而在初中階段能夠逆襲。而有些在小學階段成績還不錯的孩子,到了初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然了這個問題也會比較複雜,很多時候未必是學習能力上的問題。

因此諸位的分析,在“過去”來看是有道理的。

現在

說真的,就像那句寒門難出貴子一樣,我認為成績差的小學生也越來越難“逆襲”了!

我們先看看什麼樣的孩子會逆襲:

1、愛看書的。

2、腦子活躍、思維敏銳的。

3、天賦好的。

至於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什麼的,這些東西在過去其實談的並不是很多,多數時候還是老師怎麼要求,學生就怎麼做罷了。

但是現在真的不同了!

就說那個年代有多少孩子會上英語班,有多少孩子會上奧數班有多少孩子會上閱讀寫作班?另外那個年代的興趣班也遠遠少於現在。所以說現在很多孩子的智力開發能力提升,尤其是在學習能力上的提升,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也就是說我們把過去年代和現在年代的同齡孩子放在一起,他們已經不是一樣的人了。

所以說過去的經驗已經不好用了。

不過我還是認為小學生去真的有“欺騙性”。但是這個欺騙性主要體現在,因為題目太難,範圍太窄,不足以展示出孩子們的綜合實力!

以英語為例:可能小學英語考試內容非常之簡單,可以這麼說,你只要跟老師認真學,然後認真完成作業,定期複習,那麼你的英語考試成績就一定不會低的。但是你要知道,另外一些考高分的孩子,他們可能連新概念一甚至新概念二都學完了——這在過去根本不太可能發生。

再以語文為例:多數小學的語文考試還是集中在基礎知識的考核上。那麼顯而易見,對於那些老實聽話的孩子,其實你沒有什麼閱讀好習慣,你也能夠把成績考得高高的,因為它非常依賴於記憶和重複。但是同樣考高分,有些孩子,他們卻進行了大量的閱讀積累,甚至是國學積累,那麼等到他們上了初高中之後,這種優勢就非常明顯了。同樣的道理在過去,這種人非常少,但是現在這樣的學生真的是太多了。

最後以數學為例:在過去等你知道奧數這個名字的時候,可能都是高中了。可是現如今“奧數”幾乎已經成了很多,可能成績還不錯孩子們的“必學”內容了(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湊熱鬧的)。可是多數城市小學數學課內考試的難度非常低,那麼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同樣是高分,但真的暫時不出來,孩子們的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過去屬於鳳毛麟角,但是在現在卻是很多孩子都具備的。那麼也正是因為這一天,所以出現滑坡的概率也就會大大降低。

只能欺騙那些“自甘被騙”的人

其實我是想說,只能欺騙那些不願意承認現實差距的人。但是考慮如果這麼說,可能會刺激部分人,所以我就換成了“自甘被騙”。

那些付出很多的人,他們內心非常清楚,孩子的誠信只是他能力的一小部分展示。而那些付出並不是很多的人,除非孩子是天才,否則他們必須應該認識到,這個成績,可能是孩子的全部能力體現。比較只想著兩個孩子在初中出現兩極分化也是必然結果不是嗎?

所以你可以說小學成績有“欺騙性”,但是你絕對不能往:“小學學習好,到了初中學習就會變的不好”或者“小學成績一般,到了初中可以逆襲”等這些方向去思考。好好想想為什麼說“可能難再出貴子”,想明白這個問題,也就想明白題主的問題了。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很多孩子在上小學的幾年裡,學習成績都很好,每次考試分數都不低,家長一直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沒有問題的。但當升入初中後,家長心中的好學生,學習成績竟然下降了。這讓很多家長,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孩子依然是認真學習的,小學學習成績也挺不錯的,為什麼上了初中以後,就開始下降了呢?

小學時期的成績有可能是虛假的,這裡的虛假並不是指孩子小學成績不好或者作假。

平時家長太過於強調分數,認為只要高分數,就代表孩子成績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學習課本知識,減少業餘知識的培養,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不斷的進行課本知識反覆複習,補習。孩子一點沒有時間看一些課外書,學習的知識面只限於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當然需要學習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學好課本知識,考出高分數就是真的成績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識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課本的知識太過單一,不能滿足孩子大腦的需求量。

孩子小學除了學到課本知識,腦海裡沒有大量的閱讀量,沒有豐富的知識,大腦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開發。

學習的好壞是不能僅僅用分數來評判的,家長只注重強調孩子的成績,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學課本內容簡單,一般孩子在學習上都不會存在太大困難,只要認真學習,成績就會比較理想。但由於缺乏平時課外知識的積累,往往升入初中後,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小學期間哪些把全部經歷用來考高分的學生,和平時成績不是太突出但課餘生活豐富,博覽群書的學生,在升入初中後,會發現,原來學習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到了初中學習成績有的反而比小學考高分的還要好。

孩子的學習不應該是片面的,更不該是以分數來決定好壞的

全方面的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孩子更多的知識,綜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評孩子成績的關鍵。就好比一個每天被規定呆在家裡學習的孩子,對外界的接觸和新知識的積累及思維上,遠遠不如經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觸新事物的孩子。

平時接觸的事物越多,學習的範圍越廣,積累的知識才更全面

大腦需求越得到滿足,孩子的聰明天賦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說只注重課本知識,考高分的成績是存在虛假性的。

這種成績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會造成孩子因為知識面的缺失,時間越長,成績越明顯出現不理想,而平時大量積累業餘知識的孩子,往往會在以後的時間裡成績上升,後來者居上。


決勝網


家裡有小學生,親戚也開著小學託管班。我對這個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學知識的著重點問題。如果說初中、高中的考試更注重考核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那麼,小學考核更著重於學生對知識“亦步亦趨”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後者相對於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識。小學生只需要聽話,認真,細心,緊跟老師的思維,考試成績基本問題就不大。

第二、小學考試方式的問題。通過對周圍小學生的觀察,小學生4年級之前,期末考試前很多老師會提前讓孩子們做一次試卷,這樣,到正式期末考試的時候孩子們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師們和家長們都皆大歡喜。到了5、6年級,這種方式被置換為80%原題,20%活題形式。即試卷上的80%的試題是平時反覆練習過,甚至連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題,包括語文作文也是這樣,提前會有範圍,孩子們只需要在給定範圍之內背誦範文然後考試的時候靈活“挪移”即可。而額外的20%則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對課本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考核,考題的靈活度和難度係數都比較高,有的難題甚至60-80%的學生都做不出來。比如上學期我家孩子所在學校的數學考題,最後一道題全年級將近200人,做出來的可能不到10個學生。

小學生這樣的知識考核重點和方式就導致小學成績往往呈現如下特點:分數密集度高。孩子們語數外分數分佈在85-95之間的是常態,一分之間,全區可能會有成百上千個學生。因為難題大部分同學都很難做出來,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分差,不過就是一個細心與否造成的落差。基於此,小學成績的欺騙性和虛假性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但我的觀察,高分者,也就是說能把範圍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學生依舊鳳毛麟角,這些學生的脫穎而出,與其在學習上時間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勤于思考和認真細心高度相關。這些都是學霸的潛質,這些潛質將會以一種良性影響延伸至他們未來的學業中,照亮他們的學業前景。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我是一名工作20多年的語文老師,對這種說法,我實在不能苟同。我想這是對我們小學老師工作的懷疑,是對孩子們的懷疑。

如果說對小學1、2年級的考試成績帶有一定的虛假性,我還勉強能夠贊同。這個階段的孩子識字量太少了做題的時候需要老師念題,有的還需要老師幫忙分析題,這樣的考試成績的確是不完全真實的。但是三到六年級的考試成績大都是真實的。

我想,提這個問題的人大概是因為孩子上了初中後,各科成績有些下滑。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理智地分析孩子學習的現狀,而不應該在小學老師的身上去找原因。

1、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少,孩子的精力充沛。

小學階段孩子們住只學語文、數學和英語。六年只學三門學科,甚至是兩門學科,而知識是呈螺旋上升的,孩子們前面沒有掌握好,後面還有機會可以繼續掌握。

孩子們上初中後,學習的科目變多了,每一科花的時間和精力當然是遠遠比不上小學階段。

2、小學和初中的學習方法是有區別的。

小學階段就拿語文和英語來說是重在記憶,理解感悟的相對來說要考得少一些,而且好多考點都是書本上有的。老師的複習和孩子們的學習都是有針對性的。

而上了中學後,特別是語文學科考的很多知識都不是書本上有的,需要孩子們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與積累。作文分數比例增加,而且要求是越來越嚴格。

可理科就不必說了,如果小學階段的基礎打的不太好,上了初中後數學,物理,化學,往往都會出現跟不上學習節奏的現象。

3、小學階段的老師跟班跟得更緊。

我們這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學校。不管是從老師的工作態度還是敬業精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情況來看,小學階段的老師大多表現出比初中階段的階段的老師更負責,跟班的時間更多。

不管是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責任心心強的老師帶出來的孩子肯定更優秀。

4、小學階段的家長更重視。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年齡還小,就會對孩子的學習更為關注。而孩子上了初中後,家長們認為孩子已經養成了學習習慣,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所以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問的就會相對來說少一些。在農村就表現的尤為突出了。小學階段家長不一定外出務工,而孩子上了初中後,外出務工的家長會越來越多。

但是不管哪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也是孩子成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上初中後,正處於一個叛逆期,如果家長不好好引導孩子的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5、小學階段思想更單純,管理難度要小一些。

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更多的就是用來學習和玩耍。而上了初中後,女生就變的愛打扮,男生容易染上抽菸、打牌、打遊戲等不良習氣。而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旦學會了就難以改正。

這也是孩子們成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小學階段,我們就要幫助孩子讓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當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後,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要經常跟孩子交流,跟老師溝通,為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擾和思想上的難題,幫助他們平穩度過從小學到初中階段的不適應。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事實上班級考試後看到的成績排行榜和自己心目中的排行榜很多情況下是不一致的。小學階段成績確實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當然這裡並非說孩子成績是弄虛作假的,是抄襲的,而是說成績不能代表孩子的真正水平,成績不能說明什麼。

造成這樣的現象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小學階段學習的知識比較簡單,考試內容也大多來自課本,很少考察孩子的閱讀廣度,理解廣度,思維廣度。考試時很多隻要機械識記便能得分。這樣,一些孩子死記硬背,態度端正也便能考出不錯的成績。但不錯的成績並不代表他已經達到了現階段應有的水平,同等成績也不能說明孩子的能力相當,所以說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

第二。考試作為一種檢驗孩子學習的手段,其實有其侷限性、片面性的,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明顯。中學階段及大學考試答題很少有死記硬背了,更多的注重理解,注重自己的見解。這時候孩子答題需要調動自己的思維,調動自己的閱歷,調動自己的識記全方位定位得出結論,考研的比較綜合。也就是說中學階段及大學階段考試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而小學階段因為孩子思維能力,閱歷的侷限,考試檢驗更多偏重於記憶能力,很少能檢驗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有些孩子小學成績很好到中學直線下降,因為其記憶能力高於理解能力。到了理解階段便不能從容面對了。

第三。當然網絡上有個段子說的挺好的。“你考98分,學霸考了100分,不要覺得你離學霸很近了,你考98是因為實力只有這麼多,學霸考100分是因為試卷只有100分”。小學階段的試卷是檢驗不出學霸的真實水平!


小語教育




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異性朋友,性格很好,樂觀派。暑假裡有一天接到她的電話,哭哭啼啼,好像受了莫大的罪。我認真聽完之後,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

原來朋友剛從縣裡調到了市裡一所很不錯的小學,並且當上了班主任,這所學校的成績一直很好,口碑不錯。第一次期末考試,她把學生成績登記完畢後,當天晚上就一一發給了學生家長。誰知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校長大罵一通,還被撤了班主任職務。

你們知道為什麼?她把學生的真實成績發給了家長。家長們都發現自己的孩子成績退步了,然後集體鬧到了學校。校長最後出面道歉,並解釋說,試卷上少統計了兩道題,當然還有其他的措施,才解決了問題。

點根菸陷入了沉思,我小時候怎麼就沒有遇到這麼貼心的學校。


大學老師超哥


我用我的例子來詮釋一下問題。這個問題首先我是肯定的。我兒子三年級,在班裡中上吧,我還是非常重視學習的,但沒有花很多時間,特別是作文,寫的驢唇不對馬嘴我也沒參與過,兒子非常喜歡看書,只是他的表達不夠標準,老師也表示過有一肚子話,不能按照標準表達。數學有學奧數,但沒有無數次刷題,只是瀏覽題型,點到為止。為什麼沒太多時間學習呢?因為都在學特長。鋼琴倆小時,琵琶一小時,還有些不需要過多練習的特長。我認為這是培養童子功的年齡,前期也做過各種嘗試才選定的音樂方面。

我總覺得這不是專注學習的年齡,最早六年級開始專攻學習,順帶音樂練習。所以說為什麼成績有欺騙性!因為我只在學習上用了30%的時間,我只要跟得上,應試練習可以突擊進行。等我也90%時間用來學習,那我的上升空間還很大。

兒子老師有質疑過,那麼多時間搞特長,要當特長生嗎?其實真不是。學一個特長最好學的用心一點,在時間充裕的時候多積累一些,這是童子功培養的一個信念吧,我比較重視,過了這個年齡,需要的時候再學就晚了吧。


邋遢的小象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小學階段的語文成績,重在識記。比如字詞的記憶和課文內容還有每一個單元"語文園地"裡的文學常識和名言警句古詩詞名句都需要孩子們一字不差地背誦默寫。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慢工夫,字詞句上沒有功夫,何談對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實孩子們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不寫錯字,不亂用詞語,積累並會用名言警句,這樣的厚積才有初中的薄發!

所以,說小學語文階段的成績具有虛假性是不合適的!




二、小學階段的語文在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階段的課文,最常用的結構有三種:總分,總分總,分總,按時間順序或者空間順序等表述的較多。倒敘插敘的也不多,老師不過細地分析課文,在學習之處,只是激發孩子們對語文的興趣,對文字的熱愛,所以分析綜合能力孩子們較弱。

初中之後,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們小學階段沒有作常規訓練,所以這時候就顯得手足無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學的語文成績是虛假的。實際情況是孩子們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不一樣,能力要求也不一樣,小學有小學的目標,初中的目標相對於小學階段肯定是有難度的。但不能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



第三、初中語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鑑賞性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並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說,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此時明顯不太有用。如果沒有閱讀能力的孩子,這時候真是舉步維艱,沒有鑑賞是因為讀的少,沒有獨到的見解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是因為綜合能力不夠。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只是基礎而已,簡單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孩子們應該具備,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達到的水平,畢竟有心理和年齡特徵影響認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點作文這塊,小學階段只要語句通順沒有跑題,作文分數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養孩子們敢於書寫樂於表達的習慣,所以在思想內容和遣詞造句上,謀篇構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則不一樣,孩子們的思想,語言,結構,行文的深度廣度都會影響作文的分數,故而孩子們的語文成績不會高,感覺小學語文啥也沒學到,實際是基礎紮實了,文采是每個人的天賦,對文字的敏感度每個人不同,對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語文的感覺,語感,都與孩子們的閱讀分不開。小學有時間多多書,初中也許就沒有那麼大的距離了!


漫語慢文


記得有一年,我統計了初一級部的學生,小學升初中後,原來的班級前十名,各班平均只有三四名仍在,後來居上的情況很普遍。



很多小學很優秀的孩子,上初中開始滑落,原因是兩個學段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些孩子不適應這種變化。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升初中仍能保持優勢呢?

第一,看效率。初中增加了歷史地理生物等科目,與小學相比較,科目增多,學習內容增多。這是孩子升初中面臨的最大挑戰。規定時間內能否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能否快速書寫、快速背誦、快速反應等,決定著孩子能否順利度過適應期。有些小學慢慢騰騰,靠時間取勝的孩子明顯跟不上。



第二,看積累。初中的學習,靈活性增強,能否快速理解、正確做題,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起了很大程度的影響。於是,小學愛看書的孩子的優勢逐漸顯現。

第三,看習慣。會邊聽邊記、邊聽邊思嗎?能每天覆習嗎?能按時高質量完成作業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學習很輕鬆。否則即使家長天天陪讀,也未必能看管出一個好孩子。



第四,看能力。聽說讀寫,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創新與實踐能力等等。小學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才能讓他更好地適應初中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

第五,看品質。這個品質,主要是指學習品質,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能夠從學習中發現快樂的孩子,發展肯定越來越好。



所以,小學的成績好,未必初中的發展好。同理,初中的成績好,未必高中的發展好。小學的家長們,對照檢查一下,您的孩子做好升初中的準備了嗎?

當然,說到這裡,最希望家長們瞭解的是,不要把眼睛緊緊盯在孩子的成績上,也不要僅僅關心孩子的學習,還是要著眼孩子的長遠發展。


讀思錄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講,小學成績確實有很大的水分。我是在鄉下讀了4年小學,到了城裡讀書後,每次都是倒數前幾,而且那是相當多人在老師那裡補課,自己也學不進去,老師也很兇,玩玩過了兩年,成績的確不好。到了初中分班考試,我考了全校兩百名,非常神奇,自己也不敢相信,然後就感覺自己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自己也學的就去,成績提的很快,畢業時考了全校兩百名,然後高中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差生鹹魚翻身,逆襲了,也有小學,初中不錯的人翻車,進入了普通班,自己高中高一高二平平常常的過,成績不咋的,等到了高三,高三的學習氛圍壓著你學,自己也努力了,最後高考發揮也不錯,考到了211學校。然後等到升學宴的時候,發現相當多以前成績很好的去復讀,不好的反而考的好,講的這,沒有什麼鄙視小學成績好的人,只是想說,小學成績好不代表初中,高中成績好,小學應該是一個寬鬆的時期,不應該去相互比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