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四)

出發的時候,大約計劃的是要一路去到廣州,看黃埔軍校、黃花崗烈士紀念碑、孫中山紀念堂、小蠻腰,2大約這些,再去到珠海。09年首次去珠海的時候,只因出租車司機送我的一束姜花,令我對珠海念念不忘。珠海,去吹吹海風,走走濱海長廊,也許可以考慮看看航展,然後到拱北口岸去逛逛,再來個環澳門兩小時船遊。接著去北海,銀灘去踩踩沙,看看九十年代開發失敗的那些爛尾樓,機緣巧合接觸一下那邊洶湧的1040工程,然後買船票去到潿洲島,找一定漁家樂,掏點油錢跟主人家出海打漁,然後回岸狠狠地饕餮一頓,而不顧各種過敏帶來的痛苦。

一路向南(四)

搞笑的是,因為大假堵車,我們被迫改道梧州,不敢再去廣州,直殺了湛江;又因上潿洲島的船停航至初八,潿洲島也去不了,順帶著北海也就不去了。我們成功地避開了三個目的地!而且就在這三個目的地周邊周遊!

去東海島也許是此行的敗筆~~荒蕪的海島、破敗的小鎮、昂貴而粗糙的海鮮、大霧的沙灘、垃圾遍地。回到湛江市區的時候,也許是誤入小巷,依然看到的是破敗的屋舍、逼仄的小街、隨處亂停的車輛、橫流的汙水、蠅蟲亂飛、很遠找不到一個垃圾箱、行人亂走,實在讓我無法相信這是與廣州惠州深圳青島等一起首批改革開放的城市。如果不是街邊價廉物美的甜豆漿、龜苓糕、涼茶及躲在CBD五樓的一圈小資情調的美食,以及一場南海邊觀看的《紅海行動》,對於湛江,也許會形成固有的髒亂差印象了。

湛江的人們說,數年海邊沒有遇到大霧了,我們恰恰遇到;據說三亞下島的車已經擠得水洩不通,而飛往內地的航班價格已經漲到一萬以上;我們沐著小雨一路越過北海,直奔防城港,只因為它是距離越南最近的城市;防城港的人們說,這裡已經很久沒有降溫了,而我們恰恰可以沐著海風瑟瑟發抖。

去到防城港,是我堅持的。雖然我亦從來不知道將會面對什麼,但旅行,需要的不就是對未知的解讀麼?丁兒子總結我們一行四人存在的作用:說了算的、算了說的、說算了的、算說了的。我當然是第一個,呵呵。

從夏天到秋天。後備箱的衣服越堆越多,直到今天才又一件件往回穿。

一路向南(四)

從髒亂差的湛江而來,初入防城港,寬闊的大道、帆船樣的路燈、大道兩旁筆直的椰棕、海濱遊步道、波濤盪漾的北部灣、迤邐而去的西灣大橋、一塵不染的街面,一絲清爽襲來,瞬間撫慰了我被湛江油膩著塞滿毛孔的那份汙濁。

防城港最初只是一個小鎮,顧名思議,也不過是一個避風的港口。由以於其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是我國西南海濱重要的港口,並與越南相鄰),1993年建地級市。

主城區沿狹長半島而建,環島公路圍著簡單的幾條街道。入住賓館以後,問前臺小妹吃海鮮的地方,小妹先問:你們是走路去還是開車去?言下之意,走路也差不多可以到達這座城市的好多地方。遺憾的是,值春節期間,好多海鮮館並未開門,偶有幾家開著,卻價格昂貴得離譜!於是又一次想念廈門的小眼鏡了!

海風肆虐。趁著夜色,意圖去港口逛逛,還未近海,已經走不動路。我們大叫著,被風一下子又吹回岸上。死死抓住老公的手,吼:拿根繩子拴著我,你可以放風箏啦!而前兩日換上的夏裝,早已抵不住海風吹來的嚴寒。

一路向南(四)

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沿海的人們,只要稍稍降點溫,便把羽絨服翻出來穿上;我們從北國而來,總算感受到溫暖,卻迫不及待地換上夏裝。所以,區分當地人外地人的有效方法是:穿得厚的是當地人,穿得薄的是外地人。

去年到廈門的時候,氣溫差不多十來度,遍待羽絨服。問出租車司機,說:咱們這邊,好不容易降點溫,就得緊趕著穿兩天棉衣啦!原來,南國的人們把穿羽絨服當過節,如同我們不南不北的四川把薄薄的雪掃攏了一堆來拍照,被北方的人們恥笑一般。

酒店背後的仙人山公園是全島的最高峰,夜幕降臨,霓虹閃爍,整座城市被藍色紅色桔色白色的光裝點得珍珠一般。靠山一面終於沒有了風,尋到些溫暖。拾級而上,俯瞰夜色,西灣跨海大橋妖嬈地延伸,濱海公路延伸的那頭,是我們意欲一訪的最邊境的縣級市東興市、與東興市隔北侖河相望的越南三級城市芒街,據說,那裡充斥著中國閩浙粵港的商人,做著紅木傢俱一類的生意,把芒街幾乎變成中國的一個鎮,也許與我曾去過的東北滿洲里對面的外貝加爾斯克一樣,看得到兩國家的貧富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