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為何不敢觸碰“明十三陵”?

張鐔月


對於膽大包天做人底線低到土裡的孫殿英來說,用“敢不敢”來形容他為什麼不敢動“明十三陵”都有點侮辱他的肆無忌憚了,說白了,也就是沒讓他逮著合適的機會,要不然,別說“明十三陵”,就是“十四陵”、“十五陵”,孫殿英也能給他翻個底朝天!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孫殿英之所以在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發掘盜墓,那是因為就當時孫殿英的實力,碰巧遇到了合適的時機,在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撤出關外時留下了權力真空,孫殿英又恰好到了這一帶,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無論如何,這猴子他的確就是當時獨一無二的“大王”。

一旦清陵所在的遵化縣普陀裕沒有與孫殿英爭鋒的實力,並且孫殿英可以完全掌控局勢時,盜掘清陵只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事情,誰不知道清陵裡面有好東西,孫殿英就是趕走了盜墓賊,自己接著把活幹完的。


而且盜掘清陵當時有一定的輿論基礎,畢竟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喊了多少年了,仇恨已經被拉了出來,孫殿英盜掘清陵,那不就是替天行道,懲惡揚善嗎?

世道不靖,這樣理解雖然強盜了一些,但能有什麼辦法。

同時說道“明十三陵”,不是孫殿英不惦記,也不是他不敢,而是沒有盜掘清陵時那樣的“淨土”,“明十三陵”在今天的昌平區天壽山南麓,與清陵所在的位置相去甚遠,孫殿英也始終沒有控制過這一地區。

總不能厚著臉皮去搶吧,孫殿英要是有搶的勢力,還至於說盜掘清陵,落得萬世罵名嘛!因此沒有敢不敢,只怨條件不成熟!


歷史三日談


孫殿英,要是敢碰一下“明十三陵”,不被人弄死才怪。



明朝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意義重大,雖然孫殿英不怎麼在意,但是輿論一轟炸,百口難辯。

在孫殿英盜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待遇上就可以看出來,孫殿英盜清東陵,一盜走紅,轟動全國,震驚滿人。相關滿人連忙控告孫殿英,但是經過他的上下打點,卻是逍遙法外,還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



何況當時的口號還是“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何況人家滿清政府都沒碰!

同時,你碰陵寢,你總得找入口吧?

而“明十三陵”地宮複雜,入口難找,即使找到了,也是越挖越是感覺在走迷宮。加上,它還在北京。綜合考慮,成本遠遠大於收益!

與其大費周折碰它,還不如跑去河北碰清陵寢!


非常茴香豆


孫殿英是民國時期一個臭名昭著的軍人,以盜竊清東陵而被人唾罵,至今讓人不齒。

“明十三陵”作為明朝皇帝的陵寢,裡面的珍寶自然不會比清東陵差,孫殿英沒有染指,悅史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明十三陵”位置特殊

明朝京師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就搬到了北京,因此,“明十三陵”全部都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

雖然從1927年以後,民國首都搬到了南京,但北平作為以前清朝和北洋政府的首都,仍然受到很大的重視,“明十三陵”的守衛自然也很嚴密。

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孫殿英,就是比他再厲害的軍閥,也不敢在這裡動土,“明十三陵”也幸運地保留下來。

第二,孫殿英的駐地問題

在民國的諸多軍閥中,孫殿英根本稱不上號,但他也有自己的一支隊伍,不斷跟隨大的軍閥,有一些流動的據點。

根據悅史君的統計,孫殿英曾先後駐軍安徽、河南、陝西、山東、河北、江蘇、天津、山西、寧夏、內蒙古等地,可謂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但裡面並沒有北京。

其實,孫殿英有一個機會到北京,1936年,民國將領宋哲元曾邀請孫殿英到北平,但他也只是在房山縣待了幾個月,就撤到了河北山區,這也是他離“明十三陵”最近的一次。

既然孫殿英沒有到過“明十三陵”,當然就沒有機會了。

第三,“明十三陵”地位特殊

清末以來,革命黨人的多次起義,都是以排滿為口號,要推翻清朝的,與此同時,就是對明朝的尊重和嚮往。

到了1912年民國建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很多民國要人都去拜謁過明孝陵或者“明十三陵”,進一步加強了明朝陵寢的重要性。

就像孫殿英曾經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盜挖清東陵是為了報仇,這可能還有一點市場,那麼,換成“明十三陵”,他還有什麼藉口嗎?當然不可能有。

……

綜上,孫殿英不是不敢觸碰“明十三陵”,而是根本就沒有機會下手。

相比有些人給孫殿英盜墓的行為找藉口,悅史君認為,沒有任何理解,孫殿英的行為註定遺臭萬年,是非常惡劣的做法。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一,東陵大盜孫殿英駐紮在河北薊縣時,聽聞清東陵就在附近,於是動起了歪心思,想盜墓。

孫殿英

當時慈禧下葬東陵也不過20幾年時間,找到入口不是什麼難事,甚至有當時參與過東陵封口的老人健在,所以也為孫殿英盜取東陵提供了方便。



藉口很好找,當時是軍閥割據的民國初年,假借軍事演習的民意,討伐土匪。

清東陵慈禧遺骸

理由也很好找,鑑於清末民初民意對於滿清的怨恨。孫殿英扯起民族大義的旗幟很好地遮掩了他想盜墓發財的意圖,對外宣傳他是明末抗清英雄孫承宗之後,此次盜取清東陵是為了為先祖報仇。鬼才相信他的話,不過不要緊,這樣即使盜取了清東陵的財寶,漢人也不會大吵大鬧。

除了滿人,以及清朝遺老遺少,傅義知道清東陵被盜之事後,發誓要讓孫殿英死無葬身之地。但是孫殿英通過上下打點,賄賂蔣介石夫婦等國民黨高層。最終逍遙法外。

二,但是孫殿英絕對不敢對明朝十三陵有企圖,原因如下:



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明朝十三陵在北京,一來這是京師重地,在鬧市區,防範深嚴。二來孫所駐紮的部隊在河北,離十三陵太遠,如果起心盜墓,動靜太大。

其次,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道義和社會輿論方面,孫殿英絕對承受不起。盜取清東陵,頂多滿人及其遺老遺少憤怒。打十三陵的主意,估計孫殿英會被千刀萬剮。十三陵作為最後一個漢族王朝的陵園棲息地,寄託了中國人所有的懷戀和抱負,連清朝統治者都對十三陵保護有加,甚至當時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率領大小官員親往祭奠,我想借孫殿英一萬個膽子也不敢這樣做。

明朝十三陵

小結:孫殿英最後在解放戰爭期間,被俘虜,最後病逝,結束了他傳奇荒唐並且不那麼光彩的一生。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孫殿英,河南永城人,因小時候出天花故有外號叫“孫大麻子”,1922投奔丁香玲並升任營長,後獨自佔山為王自稱旅長,1928年任國民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1930年中原大戰反蔣,失敗後投靠張學良,參加抗戰,1943年被日軍俘虜,投靠汪偽集團,任豫北剿共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投靠蔣介石,打內戰,1947年解放湯陰戰役中,被解放軍生擒,病逝在戰犯收留所。

1928年蔣介石要求各省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為減輕財政和人民負擔,各地方都要裁軍。孫殿英並非嫡系,雖未被裁但軍餉被扣是家常便飯,經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所以被迫都幹一些打家劫舍、敲詐勒索,扒墳盜墓也很正常。

1928年春,孫殿英奉命率部前往清東陵旁邊的馬蘭峪剿撫悍匪馬福田,窮瘋的孫殿英聲稱部隊要搞軍事演習,將東陵三十里內戒嚴,挖開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得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畫、書籤、寶劍等無數大量稀世珍寶,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硃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遠在天津的溥儀及清朝遺老得到消息如喪考妣、告高到蔣介石那裡,要求嚴懲,全國轟動。

孫殿英經過高人指點,將九龍寶劍等送給了蔣介石、何應欽、宋子文等國民黨要員,最後竟是孫殿英升任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而結束。

孫殿英只挖清東陵,不挖明十三陵原因大體如下:
一、“明十三陵”地位特殊:

自1927年以後,民國首都搬到了南京,但北平作為以前清朝和北洋政府的首都,仍然倍受重視,“明十三陵”的守衛自然也很嚴密,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軍閥也不敢在此肆意肆意妄為,“明十三陵”也幸運地保留下來。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由漢人統治者的王朝,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清末以來,革命黨人的多次起義,都是以排滿為口號,就是對明朝的尊重和嚮往。

到了1912年民國建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很多民國要人都去拜謁過明孝陵或者“明十三陵”,更說明明朝陵寢的重要性。如孫殿英敢動“明十三陵”,就是與全國人民為敵,他敢嗎?

二、挖明十三陵,名不正言不順

孫殿英對外一直自稱是明朝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的後人,孫承宗當過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入過內閣,打過後金,功勞赫赫,最後被權臣掣肘,後來告老還鄉,1638年11月,清兵進攻高陽,高陽全城百姓和士兵誓死抵抗,而賦閒在家的孫承宗更是率全家一百多口上了城牆抗擊侵略者,最後城破,孫家一百多口遇難,而孫承宗也自縊而死,壯烈殉國,可謂是滿門忠烈是也。

還有種說法是孫承宗城破被擒,是被清兵拖在馬尾巴後邊活活拖死的,何其悲哉!

孫殿英後來說:“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孫中山有同盟會、國民黨,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馮玉祥稱讚孫殿英說:我們永遠是革命同志,我革了活人的命,你革了死人的命。

孫殿英作明朝忠臣的後代去挖明朝皇帝的陵墓,這不是啪啪打臉嗎?孫殿英和滿清那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他挖清陵,那是理所當然了。

三、盜挖十三陵條件不許且經濟不划算

北京是閻錫山的地盤,晉綏軍的一個師就駐紮在順義,孫殿英沒有膽量穿過晉綏軍的防區去挖明十三陵。

孫殿英盜墓就是為了錢,明十三陵已有數百年,裡面是否保存完好二說,而 乾隆帝僅有130年,慈禧更短才20年,康乾盛世,慈禧獨斷清朝近半個世紀,都是有錢的主,孫殿英說“滿清統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財帛不知多少,今天我發陵,是為通天下財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他的算盤打得山響。

孫殿英雖然盜墓不義,但他熱河池峰口抗戰中,地頭蛇湯玉麟帶著自己的十萬大軍逃跑,而他要誓死守住熱河,與日軍血戰七晝夜,被稱為抗日英雄。

  • 更有意思的是“父斷清廷之龍脈,子守漢室之皇陵”,孫殿英的兒子孫天義特別熱衷於文物保護事業,退休後留在陝西為黃帝墓守靈,任黃帝陵基金會會長。


美麗青春您真痘


孫殿英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年他藉著軍事演習的名字,明目張膽的盜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因為皇帝陵墓,堅不可摧,孫殿英就命令手下,直接炸藥伺候。相比盜墓賊的高技術含量作業,他的手段極其粗暴。

帝王陵墓裡,有無數財寶,據說光拉這些東西就裝了三十多車,可見陪葬品之豐厚。野史稱孫殿英部隊還對慈禧遺體做出了不可描述的汙穢之事,這就有點重口味了。那麼為什麼孫殿英要破壞清朝帝王墓呢?



其實,他是要破壞滿清風水,報仇雪恨。據說,孫殿英是明朝後人,他的祖上幾代人都為抗擊滿清入侵拋頭顱灑熱血。孫殿英說,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我仍然不解恨,唯有挖墳,斬斷他們的風水。


當然,他是不會挖明朝陵墓的。在慈禧墓裡,有翡翠西瓜,夜明珠等寶物,都被盜走。另外,慈禧的遺體被丟棄荒野,乾隆的頭骨也不知去向。由此可見,孫殿英對滿清十分不滿,但其實終極目的就是為了錢。


歷史密探


說到孫殿英的大名,其實很多人都聽說過,曾經以軍事演習為藉口一炮把慈禧的墓給轟了,炸完之後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東陵大盜”,的確就是撐死膽大的就餓死了膽小的,這這一波盜墓孫殿英得到的寶貝估計十輩子都花不完,但是同樣這也是很多人想做的不敢做的事情,盜完墓之後孫殿英的確遭到了很多人的唾罵,尤其是那些清朝的後人要求蔣介石要懲治孫殿英。



但是孫殿英這個人聰明機智,花了其中一小部分的錢打通了關係,比如送了一把墓中的寶劍給蔣介石,送了一顆夜明珠給宋美齡,你說孫殿英都這樣做了,蔣介石也沒有必要他他往死裡逼啊,最後也就是不了了之了,所以事情就這樣圓滿的解決了,於是就有很多人要問了,孫殿英都敢盜慈禧的墓,為什麼不敢去動“明十三陵”呢?誰還會怕錢多啊。



孫殿英這個人還是有點心思的,他之所以敢盜慈禧的墓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清朝政府本來就不是漢人統一的王朝,而且當時清政府很腐敗,第二原因是慈禧本身,慈禧這個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罪孽一般的存在,因為他中國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滯緩了中國的發展,所以孫殿英知道慈禧墓很多人都惦記著,而如今墓就算是被盜了,罵的人也只是滿清子弟和那些嫉妒他發橫財的人,只要不是遭到全國但對就影響不大。



而不去盜“明十三陵”的原因呢,第一:名不正言不順,莫名其妙去盜墓有點扯,上一次盜慈禧墓就是什麼軍事演習,難道這次還用這個?第二:明朝是漢人統治的王朝,漢人多的不行,所以明朝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一樣的。第三:不敢去,孫殿英當時盜慈禧墓那是因為正好在附近一帶剿匪,所以順帶盜了,但是明十三陵不一樣啊,明十三陵在北京,路途遙遠不說,而且當時是閻錫山的地盤,所以不敢帶人直接去盜。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原因有三,僅供參考。



1.距離近

清東陵在河北遵化,孫殿英的十二軍駐所恰好在遵化一帶,而明十三陵在北京何必要捨近求遠跑到別人地盤上盜明帝的墓呢?加之馬福田等匪患對東陵也垂涎三尺,正好給了孫殿英剿匪的由頭去監守自盜。



2.清陵價值更高

孫殿英盜墓的直接原因是軍費欠缺,所以盜墓的重點應該是哪裡的文物價值大數量多。清東陵相比較於明十三陵,肯定是清朝的陪葬品價值和物件更多些,於是富裕的慈禧墓和乾隆墓就成為了他的目標。



3.輿論影響

公開盜取皇家墳墓是個政治事件,明朝是公認的漢人王朝而孫殿英也是漢人,如果盜取了明十三陵比然會遭到輿論的強烈抨擊,正好趁著清朝新亡,還能把國仇家恨作為由頭理直氣壯的去盜墓,在輿論上也不至於過分被動。


納蘭談史


先說一說孫殿英其人

孫殿英,河南永城人,小時候出天花,所以有個外號叫“孫大麻子”,他父親為鄉里出頭與旗人爭執而入獄,當日被打死在獄中。小時候,頭腦靈活,混過廟道會,還幹過商販,1922年拉了一幫子小弟投入到河南陸軍第一混成團團長兼豫西鎮守使丁香玲的部隊,升到營長的時候,就開始單幹了,佔山為王自稱旅長,1924年,利用直奉戰爭的機會招兵買馬,隊伍擴大到數千人。1928年投靠國民黨,任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1930年中原大戰反蔣,失敗後投靠張學良,參加抗戰,1943年被日軍俘虜,投靠汪偽集團,任豫北剿共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投靠蔣介石,打內戰,1947年解放湯陰戰役中,被解放軍生擒,病逝在戰犯收留所。

孫殿英為什麼要挖清東陵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像孫殿英這樣的軍閥太多了,他本來是籍籍無名之輩,就因為他一夜之間盜光清東陵,在歷史上留下了狠狠的一筆。

嚴格來說,孫殿英就是一個小軍閥,不是專業的盜墓賊,那個年代,像孫殿英這樣的小軍閥多如牛毛,一幫子人靠他吃飯,怎麼辦?誰有錢就跟誰走唄,孫殿英也不例外,老闆是換了一個又一個,有奶就是娘,這樣的結果就是,你既沒有實力也不是嫡系,所以剋扣軍餉也就是家常便飯,經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這麼多兄弟跟著自己,還要招兵買馬買武器,咋個辦?其實,很多軍閥私下裡都幹一些打家劫舍、敲詐勒索的私活,偶爾扒墳盜墓也很正常,只不過孫殿英扒開了清東陵,就成了軍閥裡面的天字第一號盜墓賊了,聲名鵲起。

孫殿英等候多時的機會來了

窮瘋了的孫殿英一直在找發財的門路,早就對清東陵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28年春,悍匪馬福田叛逃到清東陵旁邊的馬蘭峪,國民革命軍命令孫殿英率部前往剿撫,孫殿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馬福田到馬蘭峪就是奔著清東陵來的,孫殿英聽說後,馬上命令第八師師長譚溫江帶兵前往,把馬福田給攆的遠遠的,然後就開始暗地裡做準備,為掩人耳目,四處張貼告示,聲稱部隊要搞軍事演習,將東陵三十里內戒嚴,把老百姓全部趕走,然後又以部隊演習埋地雷為名,把守陵的人也驅走,接著就挖開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裝了四五十箱,加封蓋章後拉回軍營。

孫殿英挖這麼多寶貝都到哪兒去了?

炸開慈禧的墳墓後,得到了大量稀世珍寶,孫殿英仍不滿意,順勢挖了乾隆皇曆的裕陵,他親自進墓裡清點,得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畫、書籤、寶劍等無數,後來他回憶說:“乾隆的墓堂皇極了,棺材內乾隆屍體已化,只留下頭髮辮子。陪葬寶物不少,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硃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孫殿英掘開東陵後,滿人譁然,旗人團體、清朝遺老、溥儀等連連譴責,高到蔣介石那裡,要求嚴懲,全國轟動。

孫殿英經過高人指點,馬上開始上下打點:

九龍寶劍託戴笠送給了蔣介石;

另一柄寶劍託戴笠送給了何應欽;

乾隆脖子上的108顆朝珠送給了戴笠;

慈禧的翡翠西瓜枕頭送給了宋子文;

慈禧嘴裡的一顆夜明珠,分開是兩塊,無光,合起來是一個圓球,透出碧綠寒光,送給了宋美齡;

兩串朝鞋上的寶石送給了孔祥熙;

價值50萬的黃金送給了閻錫山。

雖然迫於輿論壓力,東陵案多次開庭審理,主犯譚溫江拒不承認盜掘一事,而主謀孫殿英更是逍遙法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後經過孫殿英的不斷交涉,譚溫江也被釋放,孫殿英不斷升官,這事兒不了了之。

孫殿英為什麼不挖明十三陵,卻挖清東陵

1、挖明十三陵,名不正言不順

為了給自己一個好的出身,顯得根正苗紅,孫殿英對外一直稱自己是明朝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的後人,孫承宗當過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入過內閣,打過後金,後來告老還鄉,崇禎十一年,清兵進攻高陽,孫承宗率全家一百多口抗擊清兵,城破後,全家戰死,孫承宗自縊身亡,壯烈殉國,滿門忠烈。民間傳說,孫家並沒死完,有個僕人帶著小少爺躲過屠殺,得以血脈延續。

孫殿英紅口白牙說自己是孫承宗後人,為的就是混個好出身,明朝忠臣的後代去挖明朝皇帝的陵墓,這不是啪啪打臉嗎?

2、挖明十三陵會動眾怒,而且經濟效益太差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統治者,在老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清朝的腐敗統治徹底涼了老百姓的心,所以,輿論上一直有“滿清誤我三百年”的說法,如果挖了明十三陵,會惹怒全國。

其實,孫殿英盜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錢財,明十三陵裡的帝王都埋了幾百年了,裡面到底有什麼,是否保存完好,誰也說不準,但是乾隆帝才埋了130年,慈禧埋了20年,乾隆延續了康乾盛世,慈禧獨斷清朝幾十年,都是有錢的主,孫殿英這筆帳還是算的清楚的。

3、清東陵距離孫殿英很近,十三陵距離太遠,孫殿英不會捨近求遠

孫殿英收到清剿馬福田的命令後,部隊就駐紮在天津市的薊州區馬伸橋鎮,離清東陵的所在地,唐山市遵化縣馬蘭峪只有一山之隔。

放著15公里的東陵不挖,偏要跑去140公里的昌平挖十三陵,孫殿英不傻。

況且,北京是閻錫山的地盤,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晉綏軍的一個師就駐紮在順義,孫殿英是中央系,他還沒有膽量穿過晉綏軍的防區去挖明十三陵。

4、挖清東陵,孫殿英早就準備好了一個理由

其實,孫殿英早就知道,挖清東陵是個大簍子,一旦動手,必須要準備好後路,編個好理由。

孫殿英的理由就是:我是革命呢!

孫殿英曾經說過,孫中山先生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來皇宮,我孫殿英沒有他們本事大,只有革死人的命。我的祖上是抗清英雄孫承宗,我們孫家一百多口被清兵殺了,我挖他們的墓,也算是為祖先報仇。

這個不靠譜的說法,還真有人信,馮玉祥就曾經稱讚孫殿英說:我們永遠是革命同志,我革了活人的命,你革了死人的命。

孫殿英的結局也很慘

1947年,解放軍攻下湯陰,活捉了孫殿英,雖然孫殿英壞事沒少幹,但是念在其抗日有功,也就沒有為難他,讓他去勞改,當慣了大軍閥,孫殿英受不了這樣的苦,幾次想越獄都沒有成功,最後感到人生無望,終日鬱鬱寡歡,加上多年吸鴉片留下了病根,沒多少年就病死獄中!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孫殿英的兒子,孫天義。

1931年生於北京的孫天義,是孫殿英盜墓後所生,雖然有一個“東陵大盜”的父親,但是孫天義卻自強不息,成為一代學人,是文物保護專家。

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的孫天義,先後任西安外國語學院院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中國黃帝陵基金會會長、政協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父親是東陵大盜,兒子卻是文物保護專家,兩者相比,令人感慨萬千。


葛大小姐


孫殿英因盜清東陵而臭名昭著,其生性反覆無常,開始反蔣,失敗後為張學良收編,後參加抗日,被俘後加入汪偽軍,抗日戰爭結束後,又追隨蔣與人民解放為敵,1947年在河南湯陰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中。


孫殿英為何不敢盜“明十三陵”?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十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佔地四十平方公里,不是孫殿英所轄區域,距孫殿英轄區較遠。清庭退位後,民國政府也派兵加強保衛,防護比清東陵強,孫殿英不敢冒然打“明十三陵”主意。


二、“明十陵”作為漢人皇族陵墓,其盜“明十三陵”的影響將更大,民國推翻滿清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明十三陵”是漢人皇族陵墓,師出無名,冒然盜陵必將引起民憤,況且民國政府也派兵保護。

三、孫殿英盜掘清東陵被發現後,在社會上影響惡劣,全國輿論譁然,遜清皇室包括溥儀紛紛告到蔣介石那裡,聲討孫殿英,要求嚴懲,孫殿英發了眾多墓室財寶行賄,編織眾多借口謊言,其中之一,孫殿英聲稱:“一風水先生告訴他,清室皇陵保護完好,有可能要複壁,需破壞陵墓風水,以保民國永固”;還有就是聲稱:“為復仇,為漢人報復清庭”等等,好不容易平息盜墓事件。在這風口浪尖上哪敢再動“明十三陵”。



以上個人見解,喜歡的朋友動動小指點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