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個典故怎麼來的?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什麼?

小潔


“寡婦門前是非多”形容失去丈夫,且獨立生活的女性的私生活,很容易引起旁人對她的特別關注。

寡婦一詞來自《詩·小雅·大田》:

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在古代社會,男性為主要生產力,如果女性失去丈夫,意味著失去謀生能力,因此在人們觀念中,這樣的女性要想生存下去,必然需要依靠男性,也就為揩油大開方便之門。

詞句前半句為“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反映了古代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僅為男性附屬品。社會對寡婦提倡的“烈女不嫁二夫”,在失落的感情生活中過著寂寞的日子。相比之下,男性好很多。


五味社


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

出處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鰥寡孤獨,最是可憐不過,但是寡婦,無疑是這其中十分尷尬的群體。注:這裡的寡婦不包括老年喪偶,主要指年輕的寡婦。

眾所周知,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腐朽的封建禮教思想,既不利於人,也不利於社會,但是在古代,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道德準則,做的好還能得到一副貞節牌坊,猶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聳立,成為遠近聞名的楷模。

寡婦門前為什麼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寡婦是弱勢群體,易招惹是非。在男權主導的社會,尤其是中國古代,女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艱難,這時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虛而入,趁機佔便宜,如果只有一個人有這種想法還說不上是非多,有這種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來了,比如說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嚴格意義上說她不能算寡婦,但是由於男人不在身邊,各種人隨著上門,各種是非也就來了。

(2)社會對女人的欺凌。弱勢群體歷來是社會的欺負對象,各種破事爛事找不到責任人,女人就成為背鍋工具,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動不動就把鍋甩給女人,紅顏禍水就是這麼來的,寡婦更是女人中的弱勢群體,更好欺負,比如說大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的天下”,對於已經遭遇不幸的寡婦來說,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鍋從天上來”,躲都躲不掉。

進入現代社會,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女人社會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獨立,越來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強之路,弱勢群體這一概念正在走入歷史,但是依舊有許多女人淪為各種是非的犧牲品。

比如說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種新類型的寡婦,男人不在身邊,女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聽起來像是女人有錯在先,但是社會對於女人犯錯的容忍度遠遠不如男人,男人出軌可以用一句犯錯來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則永遠被綁在恥辱柱上,不能不說是另外一種是非。

希望這種是非越來越少!


日慕鄉關



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典故非常多,眾說紛紜。但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是春秋時期鄭穆公女兒因與庶兄有情,被鄭穆公嫁給陳國大夫夏御舒,人稱夏姬。夏御舒早死,夏姬不耐寂寞而與丈夫的兩位同事有染,進而搭上陳國主君。夏姬兒子憤恨,設計殺害了陳國主君,另外兩人偷跑楚國,楚國派兵滅了陳國。而夏姬憑藉出眾姿色竟然倖免,在楚國一嫁再嫁。大體就是這樣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一下資料。

古代女性講究三從四德,不追求個性解放。太自由的夏姬夫亡,國滅,子喪,不可畏不慘。古人也用這個典故教育後輩女子應規蹈矩的重要性。

所謂寡婦必然是年輕女性,年老喪偶則不算。封建禮教的一座座貞節牌坊也就為了這些守節的女性而立。《紅樓夢》中的李紈,青春喪夫,竟形容枯槁,妝點無顏色,一生囚禁在那一道圍牆之內,不能不讓人感嘆。


我們看《金瓶梅》寡婦再嫁感覺沒那麼悽慘,可再嫁之前,強悍如西門慶都要翻牆來往李瓶兒家。可見人言可畏。就算再嫁,其實地位也相對較低。李瓶兒鉅富,可到了西門慶家,卻處處受氣被排擠。顯見日子並不好過。

就算到現在,寡婦的日常交際都會被指指點點,甚至寡婦往往和桃色聯繫在一起。很多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寡婦,這不光存在中國,也是世界範圍的,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事。

至於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上下句,沒有定論吧。本來也不是一首詩詞。久病床前無孝子?等等吧。不過《燈草和尚》 中的一句卻挺有意思,也對寡婦戲謔到了極致:

寡婦門前是非多,

和尚天亮歸山門。

僅供一笑而已!


君箋雅侃紅樓


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是小農社會非常惡俗的傳統。

不要覺得,寡婦門前是非多是寡婦自己心癢難耐,跑出去到處勾搭漢子去了。

實際上,這和中國古代農村之間的械鬥傳統有很大關係。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以湖廣這種容易發生水災的地方,大水之後,哪塊地是誰家的,悟空問答都不知道。

於是大家搶地就變得特別正常,村與之間搶地自然不在話下,比如在我吃西紅柿寫的《九鼎記》裡,就講過類似橋段,村子裡抵禦外敵受傷的男人,回家是要被全村養起來的。

但是,由於資源緊張,村子裡的生活狀態也沒那麼團結,有男人的家裡和沒男人的家裡也大不一樣,一個家裡要是沒有個男人,一定會被人上門花式欺負。

但是考慮到傳統農村都是多生的傳統,除非運氣太差,家裡總是有幾個男丁的。

於是寡婦,就成為了同村人花式欺負的對象。

上門調戲的小夥子倒也無所謂,更加麻煩的問題是,寡婦好欺負。

所以別人搶你地不能還手;

搶你糧食不能還手;

各種被欺負。是非也就多了。


酒騎風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春秋時期的鄭穆公有一個容貌絕世的女兒,她有多美呢?據說小時候杏臉桃腮,長大後身材火辣。但是夏姬不僅貌美如花,而且非常多情。與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不清不楚,因此她在鄭國的名聲非常地不好。為了趕緊“禍水東移”,鄭穆公把她嫁給陳國大夫夏御叔,因此後人稱她為“夏姬”。

一開始他們的日子挺好,還生了個兒子叫夏徵舒。但是好景不長,夏御叔英年早逝。她也就成了寡婦。但是俗話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而好巧不巧的是丈夫的好友孔寧和儀行父,經常對她進行“慰問”。正直”芳華“的夏姬,在一來二去下三人產生情愫。而這件事又夏御叔的上司知道,三人時不時的結伴前來”慰問“,更加糜爛的關係開始了。

為了在三人裡面”脫穎而出“,陳靈公做了一件蠢事:封夏姬的兒子夏徵舒為司馬。司馬是幹什麼的?掌管兵權之人!歷來諸侯都把兵權握的死死的,而陳靈公直接送人。但是夏徵舒卻對母親的行為深惡痛絕,陳靈公這樣一做無異於給自己難看。在某次四個人正準備”行樂“,陳靈公被夏徵舒埋伏在家中的士兵給殺死,而另兩位趕緊逃到楚國搬救兵。

然而陳國群龍無主,楚國乾脆坐收漁翁之利,吞併了陳國。為了平息眾怒,將夏徵舒車裂,而”罪魁禍首“的夏姬被送給了楚莊公。英雄難過美人關,立刻被夏姬吸引。但是在群臣極力勸阻下,而楚莊公見鰥夫(喪妻)家中無人做飯,正所謂是”鰥夫房頂炊煙少“,便賜給了他。

寡婦配鰥夫,是再合適不過了。但是夏姬天生剋夫,尹襄老去世而夏姬又成了寡婦。楚國的大夫屈巫見她貌美,在三言兩語的誘惑下,夏姬又和屈巫私奔了。總的來說,夏姬是寡婦裡面的”王者“。因為除了上面之外,夏姬總共創下了”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的壯舉。


後世多用來勸告寡婦檢點一點,畢竟容易引起男人的”覬覦“。


史之策


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在這漫長的文明延續的過程當中,勞動人民的智慧很多就以諺語這種短小凝練的方式流傳下來。可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有很多都被時間淘汰了,於是那些為數不多至今還在廣為傳頌的民間諺語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當然,也必須有它自身的道理在,才能讓人主動的去傳頌,畢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在農村並沒有多麼豐富的業餘生活,於是吃完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就成為了主要的娛樂項目,這時候多多少少都會聊到別人的家事。記得小的時候,在我們村有一個寡婦人很好,總是很熱心腸的幫大家的忙。街坊鄰居對她也是沒有半句抱怨,說起來都是讚美。但是讚美歸讚美,鄰居們與她的交往也僅僅侷限於日常普通鄰居之間的互相幫忙,沒有人願意和她成為朋友。從大人的言談中我聽到一句話叫做"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句話,當時還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只知道一定不是什麼好話。

後來時不時地聽到別人說這句話才明白,原來這句話是說,寡婦家裡的麻煩事兒比較多,儘量和她少接觸。但是,能有什麼麻煩事兒呢?奶奶告訴了我其中一二:"以前女性的地位比較低,人們把貞操看的特別的重要,貞節牌坊這種東西只有特別貞潔的寡婦才能獲得,人們也把這看作是一種最高的榮譽。但是在過去,男人是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女性失去了丈夫和喪失了生活來源是一樣的,所以啊,寡婦改嫁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改嫁了又會被人們視為不守婦道。假如不改嫁的話,家裡的農活總是需要男人來幫忙吧,都說這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家的男人自然免不了要經常幫兩把手,可是這村裡人又會對寡婦指指點點,這也成了不守婦道。這寡婦不管怎麼做都是裡外不是人,村裡人也害怕流言蜚語,所幸就離寡婦遠點兒,可不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嗎!"。

後來來到城裡工作,樓下一位看上去很慈祥的張奶奶經常去給一個獨居的大叔送飯吃。張奶奶說大叔跟他兒子差不多大,看到大叔就想起自己的兒子。聽鄰居們說這位大叔幾年前妻子不在了,就一直是一個人居住很少做飯。這個奶奶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就時不時地去給大叔送頓飯改善生活,鄰居們還說:"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鰥夫房頂炊煙少,我看這男的遇見張奶奶就是天上掉餡餅了,炊煙不少反多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水平的提高,如今寡婦改嫁是一件不能再稀鬆平常的事情了,已經很少能夠聽到前半句話了。不過這後半句倒是第一次聽說。"鰥夫房頂炊煙少"是什麼意思呢?

回家以後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搜索了好大一會兒才搞明白。原來這鰥夫就是和寡婦相對應的,意思是妻子去世的男人。在過去,農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生火。所以,一個人丁興旺的家庭,房頂的炊煙幾乎是不間斷的。但是鰥夫就不一樣了,他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大多數都是不願意費心為這一口飯操勞。甚至經常性的飢一頓飽一頓,自然這房頂的炊煙就比較少了。

雖說這兩句俗語是上下句的關聯,但是"寡婦門前是非多"是講在舊社會女性受到的歧視。但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又在表達一個女性在家庭裡的重要性,有女性在的家庭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妻子在家操持家務,將生活的酸甜苦辣加進精心準備的一日三餐,原本平淡的日子,成了很多鰥夫的奢望。短短的一句話,就對失去配偶的男女不同的生活處境做了高度的濃縮概括,不得不感慨,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十分偉大。

如今,時代不同了,很多老話都已經過時了,但是,寡婦和鰥夫仍然是屬於特殊的一個群體,在他們的心中有很多的無奈,需要大家給予他們一定的關懷。好在現在人們的思想水平都在提高,幾乎不再有人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人。也請各位能夠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寡婦門前是非多,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句話你之前聽過嗎?關於這句話你有什麼自己的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進行交流討論!


山農老兵


不止是這句話的上半句很少有人知道,自古以來歷史的很多典故,人們都是隻記得住其中的一句話,而忘了上半句或者是下半句,或許是因為其中一句太過出名了吧,人們就選擇性忽略了剩下的一半,鰥夫房頂炊煙少是此話的上半句。

先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鰥夫在古代的時候就是指妻子死了之後沒有再娶妻的男子,字面意思就是鰥夫家裡沒有人做飯,至於寡婦想必不用解釋了吧,寡婦門前是非多,從字面意思就能得出是寡婦的門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語。

這句話史書其實並沒有專門記載是怎麼來的,如果非要說的話,曾經有個這樣的記載,相傳宋朝時期有個女子,結婚兩年之後丈夫過世,自己成了寡婦,有一日家裡的長工不小心把水灑在了這個女子身上,恰巧被她的婆婆看到了,這個婆婆便罵她不守婦道,沒過多久,十里八鄉的都知道她和長工不清不楚了。

至於鰥夫房頂炊煙少還真沒有具體來歷,多是現代的人杜撰的。這句話表達的是人們對這種鰥夫的同情,農村做飯是需要生活的,這句話說明鰥夫家中沒人做飯,所以炊煙少,肯定是自己不做飯才這樣,如果有個妻子便不一樣了。

鰥夫和寡婦都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從這兩句話也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同,男子死了妻子就很可憐,可是女子死了丈夫,就會面臨很多的閒言碎語,古時候人們認為,女人自己一個人離開老公是沒有謀生能力的,肯定要依靠其他男人,所以才會被人們這樣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古時人們幸福家庭生活的寫照,但這是夫妻二人健全健在的情況下,一旦少一個人會怎樣呢?其實還有對應的兩句詩“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一旦遭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生活境地,可以說就比較悲慘了,不管是“鰥夫”還是“寡婦”,一下子就陷入了不同的窘境,男子無法正常飲食,女子,則會遭遇無盡的是非麻煩。

至於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來源,但凡這種平白直述式的生活表達方式,大多形成於人們的口耳相傳之中,並沒有什麼特定的人或著機構來收集整理這類人間悲劇。

不像《詩經》,有專門的機構採集六國傳頌的詩歌,彙集成冊留世。


當然就“寡婦門前是非多”,顯然具有鮮明的封建特色意味,是“一女不事二夫的”補充,說到底一句話:嚴格限制古時女子的行為,尤其是紅杏出牆的桃色事件。

當然丈夫在世為“紅杏出牆”,一旦丈夫失世,則成了“寡婦門前”,總而言之,這類成文且成熟的表達,都是對女子貞潔觀的一種再認可,形成的社會輿論氛圍,本身就會轉化成一種約束人的力量。

當然時代不同,如今這種觀念早已不能大行其道,至少女子有了選擇的權力,有了選擇的機會,至於說“是非”是多了還是少了,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隔壁有個村就愛搞破鞋,你也攔不住不是!


歷史三日談


典故由來,不過口口相傳。全句應為: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不過後半句實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沒無聞,吸引了所有的噱頭和關注。

其實這些話原本沒有定式,也就意味著沒有標準答案,我覺得即使說成“久病床前無孝子,寡婦門前是非多”也不傷大雅——自然,這句話仍然是噱頭。

(一)

古時農村的鰥夫房頂上當然不容易見到炊煙,這起碼分為四種情況:

  1. 走親訪友、呼朋引伴,喝酒應酬去了;

  2. 老無所依,投靠親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純粹的不會做飯、不愛做飯,寧可噎饅頭、吃泡菜、喝涼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鄉下長大,僅以我們那兒的農村而論,無論是失獨老人還是大男子主義的父輩,不會做飯的可以說是佔到99%。

如今的農村,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大多數家裡都有電器,有沼氣,更見不著炊煙啦!

想起小時候,每當朝陽初升、午間歇憩、夕陽西下的時候,在屋後的山樑上,可以看到灣前灣後、嘴上嘴下(我們那兒的農村,地名以xx灣、xx嘴居多),家家戶戶的煙囪邊、房頂上都繚繞著炊煙,並最終氤氳到大片大片的樹梢上,灣裡有成群的白鶴,偶爾懶洋洋的飛翔就如同在雲端上漫步。有時候父親在身邊,就會告訴我,“聽說過‘因火生煙夕夕多’嗎?這就是了。”

而出仕的鰥夫呢?

我讀過一句最涼薄無情的話是:當官三大樂,升官發財死老婆。

即使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在元配韋氏亡故後,也先後與製出薛濤箋的薛濤、安氏、裴淑、劉採春等纏夾不清;

還有我們文采風流的蘇東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開千古悼亡詞之先河,又為悼詞之絕唱,在王弗故後,老先生又續絃了王弗堂妹王閏之,又有沒有名分的朝雲。朝雲走後,老先生寫了一副輓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沒有誰會當真把誰記一輩子父母故去,也不過是“兒哭三聲找闆闆,女哭三聲找碗碗”,愛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叢懶回顧?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見?

對不起,忙著吶!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會里,已很少有人喜歡搬弄寡婦的是非。現在的娛樂生活豐富之極,真有喪偶的婦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們拿著賠償,要麼嫁人(孩子給別人打,房子給別人住,床鋪讓別人睡),要麼廣場舞、棋牌社、茶樓、旅遊、聊閒天忙得不亦樂乎,哪怕人家子虛烏有的亂嚼舌根啊!

這無疑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後曾告訴我:“那娃兒呀,這麼久了,該翻篇啦!這跟看書一個意思,一頁看完看下一頁。也告訴你媽要想開點,樂觀點!”大伯今年該是73歲,從沒跑過江湖,然而連他也有這樣的見識,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說才女:

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後第三年,嫁給了張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財物不成,便拳腳相向。李清照寧可依律坐監三年,也要告官離婚。

如何打發“悽悽慘慘慼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書有詩,當然,還有打馬。

再說一個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婦清。

這可是一個驚動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後,她忙著經商,並憑藉雄厚財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貞之節,封其為貞婦,為她築女懷清檯。是秦始皇陵裡大量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晉書·列傳第六十六》杜有道妻嚴氏,十八嫠居(嫠,寡婦),誓不改節,撫育子女,教以禮度,使兒子顯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龍氏,十三歲出嫁,不到一年夫死、兩個小叔子又跟著死去,沒辦法變賣嫁妝及紡紗織布,營葬既畢,又復享祭。誓不改嫁,守節窮居五十餘載而卒。

事實上《二十四史》自《後漢書》開始都有專門的列女傳,裡面的寡婦事蹟所在多有。

我們可以這麼說,混出名聲的寡婦都進了史書,她們生時,門前的是非或許也不會少,但終於得到了正史的承認。這種承認在今天看來當然是一種糟粕,是封建禮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當時社會風氣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飴。

只是可憐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闃寂無人時,孤枕難眠,或數著串珠唸經、或用繡花針扎大腿自虐、或打馬飲酒放縱……又豈是一句悽苦難言可堪形容?

我特別喜歡那位真性情的縣官:

接到一張訴狀,寫著

“十七娶,十八寡,公壯叔大,瓜田李下,嫁與不嫁?”

大筆一揮,“嫁!”

快哉!


王事情



♥♥【鰥夫門前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這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對【光棍和寡婦】之現象的精闢概括。


♥♥中國舊社會,由於舊封建禮制的束縛,女人在死了丈夫之後一般不許改嫁,【貞潔牌坊】面前【寡婦】難以愈越。這種舊封建禮教枷鎖了女人幾千年,直到新中國的誕生才被打破。據傳:很早以前有個女子死了丈夫為其守寡;有一天下雨,因為不小心濺了下人一身泥,於是便向下人道歉,多說了幾句話;這事傳到婆婆的耳朵,便添油加酷的一頓宣揚和呵斥!鬧的雞飛狗跳.沸沸揚揚!媳婦不堪忍受屈辱,投井自盡以表清白!後來人們便以【寡婦門前是非多】來形容【寡婦】招惹不得,於人於己會生出很多是非來!至於【鰥夫門前炊煙少】就很好理解了,一個人生活,有時對乎一頓懶得生火做飯,自然就不見炊煙了。


♥♥就是在今天的新社會,雖然死了丈夫可以改嫁;但在改嫁以前仍是【寡婦】,為了避嫌還是與之少接觸為好,以免惹出是非,弄的一身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