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小洁


“寡妇门前是非多”形容失去丈夫,且独立生活的女性的私生活,很容易引起旁人对她的特别关注。

寡妇一词来自《诗·小雅·大田》: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在古代社会,男性为主要生产力,如果女性失去丈夫,意味着失去谋生能力,因此在人们观念中,这样的女性要想生存下去,必然需要依靠男性,也就为揩油大开方便之门。

词句前半句为“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反映了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仅为男性附属品。社会对寡妇提倡的“烈女不嫁二夫”,在失落的感情生活中过着寂寞的日子。相比之下,男性好很多。


五味社


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出处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鳏寡孤独,最是可怜不过,但是寡妇,无疑是这其中十分尴尬的群体。注:这里的寡妇不包括老年丧偶,主要指年轻的寡妇。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既不利于人,也不利于社会,但是在古代,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道德准则,做的好还能得到一副贞节牌坊,犹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耸立,成为远近闻名的楷模。

寡妇门前为什么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寡妇是弱势群体,易招惹是非。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女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艰难,这时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虚而入,趁机占便宜,如果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还说不上是非多,有这种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来了,比如说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严格意义上说她不能算寡妇,但是由于男人不在身边,各种人随着上门,各种是非也就来了。

(2)社会对女人的欺凌。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的欺负对象,各种破事烂事找不到责任人,女人就成为背锅工具,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动不动就把锅甩给女人,红颜祸水就是这么来的,寡妇更是女人中的弱势群体,更好欺负,比如说大宋太祖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天下”,对于已经遭遇不幸的寡妇来说,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锅从天上来”,躲都躲不掉。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正在走入历史,但是依旧有许多女人沦为各种是非的牺牲品。

比如说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种新类型的寡妇,男人不在身边,女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听起来像是女人有错在先,但是社会对于女人犯错的容忍度远远不如男人,男人出轨可以用一句犯错来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则永远被绑在耻辱柱上,不能不说是另外一种是非。

希望这种是非越来越少!


日慕乡关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典故非常多,众说纷纭。但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是春秋时期郑穆公女儿因与庶兄有情,被郑穆公嫁给陈国大夫夏御舒,人称夏姬。夏御舒早死,夏姬不耐寂寞而与丈夫的两位同事有染,进而搭上陈国主君。夏姬儿子愤恨,设计杀害了陈国主君,另外两人偷跑楚国,楚国派兵灭了陈国。而夏姬凭借出众姿色竟然幸免,在楚国一嫁再嫁。大体就是这样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一下资料。

古代女性讲究三从四德,不追求个性解放。太自由的夏姬夫亡,国灭,子丧,不可畏不惨。古人也用这个典故教育后辈女子应规蹈矩的重要性。

所谓寡妇必然是年轻女性,年老丧偶则不算。封建礼教的一座座贞节牌坊也就为了这些守节的女性而立。《红楼梦》中的李纨,青春丧夫,竟形容枯槁,妆点无颜色,一生囚禁在那一道围墙之内,不能不让人感叹。


我们看《金瓶梅》寡妇再嫁感觉没那么凄惨,可再嫁之前,强悍如西门庆都要翻墙来往李瓶儿家。可见人言可畏。就算再嫁,其实地位也相对较低。李瓶儿巨富,可到了西门庆家,却处处受气被排挤。显见日子并不好过。

就算到现在,寡妇的日常交际都会被指指点点,甚至寡妇往往和桃色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寡妇,这不光存在中国,也是世界范围的,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事。

至于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下句,没有定论吧。本来也不是一首诗词。久病床前无孝子?等等吧。不过《灯草和尚》 中的一句却挺有意思,也对寡妇戏谑到了极致:

寡妇门前是非多,

和尚天亮归山门。

仅供一笑而已!


君笺雅侃红楼


寡妇门前是非多,其实是小农社会非常恶俗的传统。

不要觉得,寡妇门前是非多是寡妇自己心痒难耐,跑出去到处勾搭汉子去了。

实际上,这和中国古代农村之间的械斗传统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以湖广这种容易发生水灾的地方,大水之后,哪块地是谁家的,悟空问答都不知道。

于是大家抢地就变得特别正常,村与之间抢地自然不在话下,比如在我吃西红柿写的《九鼎记》里,就讲过类似桥段,村子里抵御外敌受伤的男人,回家是要被全村养起来的。

但是,由于资源紧张,村子里的生活状态也没那么团结,有男人的家里和没男人的家里也大不一样,一个家里要是没有个男人,一定会被人上门花式欺负。

但是考虑到传统农村都是多生的传统,除非运气太差,家里总是有几个男丁的。

于是寡妇,就成为了同村人花式欺负的对象。

上门调戏的小伙子倒也无所谓,更加麻烦的问题是,寡妇好欺负。

所以别人抢你地不能还手;

抢你粮食不能还手;

各种被欺负。是非也就多了。


酒骑风


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春秋时期的郑穆公有一个容貌绝世的女儿,她有多美呢?据说小时候杏脸桃腮,长大后身材火辣。但是夏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非常多情。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不清不楚,因此她在郑国的名声非常地不好。为了赶紧“祸水东移”,郑穆公把她嫁给陈国大夫夏御叔,因此后人称她为“夏姬”。

一开始他们的日子挺好,还生了个儿子叫夏徵舒。但是好景不长,夏御叔英年早逝。她也就成了寡妇。但是俗话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而好巧不巧的是丈夫的好友孔宁和仪行父,经常对她进行“慰问”。正直”芳华“的夏姬,在一来二去下三人产生情愫。而这件事又夏御叔的上司知道,三人时不时的结伴前来”慰问“,更加糜烂的关系开始了。

为了在三人里面”脱颖而出“,陈灵公做了一件蠢事:封夏姬的儿子夏徵舒为司马。司马是干什么的?掌管兵权之人!历来诸侯都把兵权握的死死的,而陈灵公直接送人。但是夏徵舒却对母亲的行为深恶痛绝,陈灵公这样一做无异于给自己难看。在某次四个人正准备”行乐“,陈灵公被夏徵舒埋伏在家中的士兵给杀死,而另两位赶紧逃到楚国搬救兵。

然而陈国群龙无主,楚国干脆坐收渔翁之利,吞并了陈国。为了平息众怒,将夏徵舒车裂,而”罪魁祸首“的夏姬被送给了楚庄公。英雄难过美人关,立刻被夏姬吸引。但是在群臣极力劝阻下,而楚庄公见鳏夫(丧妻)家中无人做饭,正所谓是”鳏夫房顶炊烟少“,便赐给了他。

寡妇配鳏夫,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夏姬天生克夫,尹襄老去世而夏姬又成了寡妇。楚国的大夫屈巫见她貌美,在三言两语的诱惑下,夏姬又和屈巫私奔了。总的来说,夏姬是寡妇里面的”王者“。因为除了上面之外,夏姬总共创下了”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壮举。


后世多用来劝告寡妇检点一点,毕竟容易引起男人的”觊觎“。


史之策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文明延续的过程当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多就以谚语这种短小凝练的方式流传下来。可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很多都被时间淘汰了,于是那些为数不多至今还在广为传颂的民间谚语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当然,也必须有它自身的道理在,才能让人主动的去传颂,毕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农村并没有多么丰富的业余生活,于是吃完饭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就成为了主要的娱乐项目,这时候多多少少都会聊到别人的家事。记得小的时候,在我们村有一个寡妇人很好,总是很热心肠的帮大家的忙。街坊邻居对她也是没有半句抱怨,说起来都是赞美。但是赞美归赞美,邻居们与她的交往也仅仅局限于日常普通邻居之间的互相帮忙,没有人愿意和她成为朋友。从大人的言谈中我听到一句话叫做"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句话,当时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只知道一定不是什么好话。

后来时不时地听到别人说这句话才明白,原来这句话是说,寡妇家里的麻烦事儿比较多,尽量和她少接触。但是,能有什么麻烦事儿呢?奶奶告诉了我其中一二:"以前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人们把贞操看的特别的重要,贞节牌坊这种东西只有特别贞洁的寡妇才能获得,人们也把这看作是一种最高的荣誉。但是在过去,男人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女性失去了丈夫和丧失了生活来源是一样的,所以啊,寡妇改嫁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改嫁了又会被人们视为不守妇道。假如不改嫁的话,家里的农活总是需要男人来帮忙吧,都说这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家的男人自然免不了要经常帮两把手,可是这村里人又会对寡妇指指点点,这也成了不守妇道。这寡妇不管怎么做都是里外不是人,村里人也害怕流言蜚语,所幸就离寡妇远点儿,可不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吗!"。

后来来到城里工作,楼下一位看上去很慈祥的张奶奶经常去给一个独居的大叔送饭吃。张奶奶说大叔跟他儿子差不多大,看到大叔就想起自己的儿子。听邻居们说这位大叔几年前妻子不在了,就一直是一个人居住很少做饭。这个奶奶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就时不时地去给大叔送顿饭改善生活,邻居们还说:"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我看这男的遇见张奶奶就是天上掉馅饼了,炊烟不少反多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如今寡妇改嫁是一件不能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已经很少能够听到前半句话了。不过这后半句倒是第一次听说。"鳏夫房顶炊烟少"是什么意思呢?

回家以后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搜索了好大一会儿才搞明白。原来这鳏夫就是和寡妇相对应的,意思是妻子去世的男人。在过去,农村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生火。所以,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房顶的炊烟几乎是不间断的。但是鳏夫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大多数都是不愿意费心为这一口饭操劳。甚至经常性的饥一顿饱一顿,自然这房顶的炊烟就比较少了。

虽说这两句俗语是上下句的关联,但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是讲在旧社会女性受到的歧视。但是"鳏夫房顶炊烟少"又在表达一个女性在家庭里的重要性,有女性在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加进精心准备的一日三餐,原本平淡的日子,成了很多鳏夫的奢望。短短的一句话,就对失去配偶的男女不同的生活处境做了高度的浓缩概括,不得不感慨,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十分伟大。

如今,时代不同了,很多老话都已经过时了,但是,寡妇和鳏夫仍然是属于特殊的一个群体,在他们的心中有很多的无奈,需要大家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好在现在人们的思想水平都在提高,几乎不再有人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也请各位能够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你之前听过吗?关于这句话你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山农老兵


不止是这句话的上半句很少有人知道,自古以来历史的很多典故,人们都是只记得住其中的一句话,而忘了上半句或者是下半句,或许是因为其中一句太过出名了吧,人们就选择性忽略了剩下的一半,鳏夫房顶炊烟少是此话的上半句。

先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鳏夫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指妻子死了之后没有再娶妻的男子,字面意思就是鳏夫家里没有人做饭,至于寡妇想必不用解释了吧,寡妇门前是非多,从字面意思就能得出是寡妇的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这句话史书其实并没有专门记载是怎么来的,如果非要说的话,曾经有个这样的记载,相传宋朝时期有个女子,结婚两年之后丈夫过世,自己成了寡妇,有一日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了这个女子身上,恰巧被她的婆婆看到了,这个婆婆便骂她不守妇道,没过多久,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她和长工不清不楚了。

至于鳏夫房顶炊烟少还真没有具体来历,多是现代的人杜撰的。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们对这种鳏夫的同情,农村做饭是需要生活的,这句话说明鳏夫家中没人做饭,所以炊烟少,肯定是自己不做饭才这样,如果有个妻子便不一样了。

鳏夫和寡妇都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从这两句话也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同,男子死了妻子就很可怜,可是女子死了丈夫,就会面临很多的闲言碎语,古时候人们认为,女人自己一个人离开老公是没有谋生能力的,肯定要依靠其他男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这样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古时人们幸福家庭生活的写照,但这是夫妻二人健全健在的情况下,一旦少一个人会怎样呢?其实还有对应的两句诗“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一旦遭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生活境地,可以说就比较悲惨了,不管是“鳏夫”还是“寡妇”,一下子就陷入了不同的窘境,男子无法正常饮食,女子,则会遭遇无尽的是非麻烦。

至于说“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来源,但凡这种平白直述式的生活表达方式,大多形成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并没有什么特定的人或着机构来收集整理这类人间悲剧。

不像《诗经》,有专门的机构采集六国传颂的诗歌,汇集成册留世。


当然就“寡妇门前是非多”,显然具有鲜明的封建特色意味,是“一女不事二夫的”补充,说到底一句话:严格限制古时女子的行为,尤其是红杏出墙的桃色事件。

当然丈夫在世为“红杏出墙”,一旦丈夫失世,则成了“寡妇门前”,总而言之,这类成文且成熟的表达,都是对女子贞洁观的一种再认可,形成的社会舆论氛围,本身就会转化成一种约束人的力量。

当然时代不同,如今这种观念早已不能大行其道,至少女子有了选择的权力,有了选择的机会,至于说“是非”是多了还是少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隔壁有个村就爱搞破鞋,你也拦不住不是!


历史三日谈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1.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

  2. 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

“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王事情



♥♥【鳏夫门前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是几千年來劳动人民对【光棍和寡妇】之现象的精辟概括。


♥♥中国旧社会,由于旧封建礼制的束缚,女人在死了丈夫之后一般不许改嫁,【贞洁牌坊】面前【寡妇】难以愈越。这种旧封建礼教枷锁了女人几千年,直到新中国的诞生才被打破。据传:很早以前有个女子死了丈夫为其守寡;有一天下雨,因为不小心溅了下人一身泥,于是便向下人道歉,多说了几句话;这事传到婆婆的耳朵,便添油加酷的一顿宣扬和呵斥!闹的鸡飞狗跳.沸沸扬扬!媳妇不堪忍受屈辱,投井自尽以表清白!后來人们便以【寡妇门前是非多】來形容【寡妇】招惹不得,于人于己会生出很多是非來!至于【鳏夫门前炊烟少】就很好理解了,一个人生活,有时对乎一顿懒得生火做饭,自然就不见炊烟了。


♥♥就是在今天的新社会,虽然死了丈夫可以改嫁;但在改嫁以前仍是【寡妇】,为了避嫌还是与之少接触为好,以免惹出是非,弄的一身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