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書法名家在做視頻教學演示時,臨帖既不像也不準確?

西湖漫步3


為什麼書法家中,名聲如雷貫耳的人,他們的視頻教學演示時,卻沒有名不見經傳的人做的視頻示範準確呢?



因為著名的書法家,他們是意臨。意臨嘛,就是大意的臨,當然是不能象,不然怎麼叫做意臨?而一個著名的書法家,不會意臨,沒有自己的東西,臨象是初學者乾的事,咱丟不起這個人!我只能這麼解釋。不然,做為一個著名書法家,怎麼可能臨不象呢?人家的‘著名書法家’稱號可不是抽獎得到的。


凡事沒有絕對,臨帖好的名家也有不少。作為一個著名書法家,其實也挺難做的。臨象了,大家都說他是印刷體,複印機。臨不象,大家又會說沒有傳統功底。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學習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要跟誰學才對。

在這裡給初學的朋友們一個建議,初學打基礎的時候,看誰臨的好,講的好,你就跟誰學。不要受有名無名的影響,名家的名氣不能給你帶來絲毫的幫助。除非你投入到他的門下,他親自給上課,他承認有你這麼一個徒弟。不然,網絡上的教學視頻,何必要去看名家的臨帖示範呢?當看了感覺還不如你寫的時,產生出莫名的怨氣來,弄壞了心情,傷害了身體,豈不冤枉!



子衿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些個人看法,歡迎大家共同來討論。

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做很多事情了,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我們熟悉的書法也登上了網絡,可以說是互聯網加書法了。

我們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很多書法視頻,很多名家的講解和書寫作品的視頻,例如啟功,陳忠建,盧中南,田英章,田蘊章,歐陽中石,楊再春等等書家都在網絡上出現過。

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些書法名家在做視頻教學演示的時候,臨帖既不像也不準確?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例如王正良在書法節目裡做的硬筆書法的示範,就只是輕描淡寫得寫了一下,寫得很粗糙,大概是那個意思。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1.環境的影響

從古至今,寫字都是一件很安靜的事情,為什麼古代人有書房,有書齋呢?就是寫字時圖個安靜舒適。在如今的網絡上做視頻演示,因為前面就是鏡頭,環境是比較嘈雜的,因此影響了臨帖或者書寫的質量。

2.心理因素

在電視上做書法節目直播,面對的是臺下的觀眾,這時就可能影響到講解者的書寫水平,並且是一邊講解一邊書寫,如果是網絡直播的話,即使沒有面對觀眾,也是面對廣大網友,還是會受到一些影響,並且很少進行塗改,基本要求一步到位,所以,這樣就出現了在做教學視頻的時侯,臨帖既不像也不準確的情況了。

3.目的不一樣

在書房裡靜靜寫作品,目的可能是送人或者參加展覽,而做視頻教學時,是為了講授方法,這兩者的出發點和目的是不一樣的,視頻教學時,更多的是說理論要求,而弱化了怎樣去寫的過程。所以就出現了臨帖既不像也不準確的情況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對此,你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鐵匠論書畫


事情確實是這樣的,我們一直說臨帖一定要寫像,古人也是這樣說的,有時候還要引用古人的話來證明,比如經常說的孫過庭的名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但是現在的很多名家大腕寫的根本就不像,我們看到網上很多的視頻,他們寫的都非常的隨意,並沒一筆一筆的去描摹。

他們一邊說臨帖要寫像,一邊自己又寫的不像,難道是在騙我們嗎?

其實不是的。

我們說的臨帖要寫像是有階段的,在書法的初學階段是一定要寫像的,因為這個時候是在學習書法的規則和規律,這個時候的臨帖確切的說是訓練狀態,不是寫字狀態。

訓練就要按部就班,一筆一畫都要按照原帖的規則去寫,通過這種方式去體會和領悟古人書寫的規律和法則。

這個就像我們小時候學習自行車,家長一般在後面扶著自行車,還要求孩子雙手握緊自行車把,目視前方,然後一點一點的往前騎。

等孩子真正學會了騎自行車,他是不可能一直目視前方的,也不可能騎這麼慢,他需要左右觀察周圍甚至後面的交通情況,以免發生危險。

一個是訓練狀態,一個是騎車狀態。

學習書法也是一樣的,要求臨像寫慢就是一個訓練狀態,而這些名家的視頻是一個寫字狀態。

因為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這本字帖的法則,可以自由書寫了,沒必要亦步亦趨了。

所以看這種書法視頻,要去分析他的用筆,而不能只看他的書寫習慣,要去發現他們筆下規律性的東西。

這也是自學者的一個弊端,有時候光看視頻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需要老師的專門的指導。視頻能夠展現的信息量是很小的。

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專家寫的確實不行。


不二齋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提的好。臨摹書法示範,既不像也不準,說到底是對書法經典的用筆理解有嚴重的缺陷。

為什麼我們臨摹經典書法作品會有理解上的嚴重問題呢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複雜。但是,我們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意臨。

有些書法家在臨摹經典書法作品時,習慣於按照自己的方法臨摹,這樣的臨摹方法,其實,從他的書法啟蒙,就沒有一套學習書法的正確理論。或者,學了一個帖之後,永遠都是按照這一個帖的基本筆法,學習書法的。

這是解小青的《麓山寺碑》視頻。請注意“泰”字的春字頭,下面兩橫是一個仰勢,解小青沒有臨摹出來,這違反了,對書法“筆勢”的理解。書法作品都有自己的“法、意、勢”,臨摹書法作品,第一眼就應該看明白。


比如,一開始學習的是顏真卿,以後學習魏碑了,結果學習魏碑是時候,還是顏真卿的筆法習慣。

事實上,他應該連顏真卿的筆法都沒有學好。

或者,一開始學的是魏碑,後來又學習王羲之了,結果,他還是按照魏碑學習王羲之。

我們把這種臨摹方法叫做習慣性臨摹。

把自己的習慣帶入新的法帖臨摹書法,說到底,是缺乏對筆法的研究。

請注意,這個“天”字的第二橫,也是一個仰勢。嚴格說,這個天字,沒有一筆是有一些字帖的筆意的。為什麼,我們要說“筆意”,因為臨摹書法作品,臨摹得一模一樣,基本就是一個理想。但是,把字帖的“法意勢”臨摹出來,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有的書法作品,都有自己的筆法。研究書法,必須能夠認識這些區別,同時,能夠示範出來,這才是真正凸顯自己對書法理解能力的證明。

意臨是一種臨摹方法,但是,不能用意臨掩蓋對書法經典筆法的無知。

如果用意臨掩蓋對筆法理解的錯誤,那就是對書法學習的自欺欺人了。

在書法臨摹面前,我們都很渺小。

第二種情況是對筆法的研究沒有科學依據。

書法學習是一個科學。這是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古代不存在科學學習書法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古代人的學習體系,叫做“悟性”學習體系。什麼叫“悟”?就是你自己去想。

這個“故”字,也沒有字帖裡的法意勢。如何做到法意勢?四點要求:即看準了字帖每一個筆畫的筆意,也就是理解準確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至少不是非常困難,所以是可行的,這就是書法學習的科學方法。


你想想,我本來就不懂,也不會想,你叫我想,我這麼想?

所以,古代的這種學習方法,成功率很低。因為,絕大多數人是“想”不出來的,但是,你也不能排除有極個別的人真想出來了呢!

因為有萬分之一的人能想出來,所以證明“悟”是有道理的。

那麼現代學習方法呢?

現代學習方法是一個邏輯證實方法。

比如學習書法,如何這樣用筆,就會有這樣的效果?

這就需要證實。所以,書法的學習方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但是,目前,對於新的學習方法,還不夠成熟,所以,也沒有統一的學習標準,因此,目前的書法家教學,大部分人或者絕大部分人的教學方法,仍然是習慣性的臨摹方法。

那麼,不但他最早學習的那個帖就學得不是很像,學習其他帖就更不像了,這個是一個必然結果。而且也不是個別人的現象。


千千千里馬


臨帖——首先得看帖——然後要看準帖……臨帖必須掌握要點。用筆方面的要點,大體包括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正斜、曲直項背,方圓藏露等。結體方面的要點,大體包括鬆緊疏密、內外收放、寬窄攲正等。有的人示範臨帖,例如一個橫折,原帖橫細豎粗非常明顯,“大師”卻視而不見,愣將橫畫寫得很粗。再例如柳楷中具有顯著特點的“高跟鉤”(鵝頭鉤),“大師”們愣是寫成了歐楷的“三角鉤”……所有這些現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老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抱負不平


學習書法臨帖之“臨”有四個缺一不可的過程。

一為“對臨”,對臨以形準為主,目的是練習、掌握點畫、結字、控筆的技巧和精準能力。

二為“背臨”,對臨熟練後必須背臨,背臨主要目的是對“對臨”加強鞏固和記憶,使自己更能深入、記住所臨碑帖的用筆、結字和風格。

三為“意臨”,背臨亦能掌握後,則應意臨了,所謂“意臨”就是在原碑帖的基礎上可發揮和融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適度變化,而不是照搬原碑帖亦步亦趨,但須保留原碑帖個性、特徵和風格、精神,這也是從臨帖到脫帖的重要過程。

四為“創臨”,創臨就是“意臨”無礙後用所臨習碑帖的用筆、結字、體勢、風格來創作書寫其它內容,讓用其它內容創作出來的“作品”亦接近或相似所臨碑帖的風格、精神,“創臨”要經常練習,要達到隨意揮寫皆能體現所臨碑帖特徵、風格,這就是出帖的關鍵過程。

無論初學或已有創作能力、實力者,皆須養成經常臨帖的習慣,才能不斷補充養分豐富創作及進步。


用戶111杜海詩書畫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