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书法名家在做视频教学演示时,临帖既不像也不准确?

西湖漫步3


为什么书法家中,名声如雷贯耳的人,他们的视频教学演示时,却没有名不见经传的人做的视频示范准确呢?



因为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是意临。意临嘛,就是大意的临,当然是不能象,不然怎么叫做意临?而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不会意临,没有自己的东西,临象是初学者干的事,咱丢不起这个人!我只能这么解释。不然,做为一个著名书法家,怎么可能临不象呢?人家的‘著名书法家’称号可不是抽奖得到的。


凡事没有绝对,临帖好的名家也有不少。作为一个著名书法家,其实也挺难做的。临象了,大家都说他是印刷体,复印机。临不象,大家又会说没有传统功底。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学习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要跟谁学才对。

在这里给初学的朋友们一个建议,初学打基础的时候,看谁临的好,讲的好,你就跟谁学。不要受有名无名的影响,名家的名气不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帮助。除非你投入到他的门下,他亲自给上课,他承认有你这么一个徒弟。不然,网络上的教学视频,何必要去看名家的临帖示范呢?当看了感觉还不如你写的时,产生出莫名的怨气来,弄坏了心情,伤害了身体,岂不冤枉!



子衿书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欢迎大家共同来讨论。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做很多事情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我们熟悉的书法也登上了网络,可以说是互联网加书法了。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书法视频,很多名家的讲解和书写作品的视频,例如启功,陈忠建,卢中南,田英章,田蕴章,欧阳中石,杨再春等等书家都在网络上出现过。

今天我们要说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书法名家在做视频教学演示的时候,临帖既不像也不准确?

其实,这个问题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例如王正良在书法节目里做的硬笔书法的示范,就只是轻描淡写得写了一下,写得很粗糙,大概是那个意思。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1.环境的影响

从古至今,写字都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为什么古代人有书房,有书斋呢?就是写字时图个安静舒适。在如今的网络上做视频演示,因为前面就是镜头,环境是比较嘈杂的,因此影响了临帖或者书写的质量。

2.心理因素

在电视上做书法节目直播,面对的是台下的观众,这时就可能影响到讲解者的书写水平,并且是一边讲解一边书写,如果是网络直播的话,即使没有面对观众,也是面对广大网友,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并且很少进行涂改,基本要求一步到位,所以,这样就出现了在做教学视频的时侯,临帖既不像也不准确的情况了。

3.目的不一样

在书房里静静写作品,目的可能是送人或者参加展览,而做视频教学时,是为了讲授方法,这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一样的,视频教学时,更多的是说理论要求,而弱化了怎样去写的过程。所以就出现了临帖既不像也不准确的情况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读文史!


铁匠论书画


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说临帖一定要写像,古人也是这样说的,有时候还要引用古人的话来证明,比如经常说的孙过庭的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但是现在的很多名家大腕写的根本就不像,我们看到网上很多的视频,他们写的都非常的随意,并没一笔一笔的去描摹。

他们一边说临帖要写像,一边自己又写的不像,难道是在骗我们吗?

其实不是的。

我们说的临帖要写像是有阶段的,在书法的初学阶段是一定要写像的,因为这个时候是在学习书法的规则和规律,这个时候的临帖确切的说是训练状态,不是写字状态。

训练就要按部就班,一笔一画都要按照原帖的规则去写,通过这种方式去体会和领悟古人书写的规律和法则。

这个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自行车,家长一般在后面扶着自行车,还要求孩子双手握紧自行车把,目视前方,然后一点一点的往前骑。

等孩子真正学会了骑自行车,他是不可能一直目视前方的,也不可能骑这么慢,他需要左右观察周围甚至后面的交通情况,以免发生危险。

一个是训练状态,一个是骑车状态。

学习书法也是一样的,要求临像写慢就是一个训练状态,而这些名家的视频是一个写字状态。

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本字帖的法则,可以自由书写了,没必要亦步亦趋了。

所以看这种书法视频,要去分析他的用笔,而不能只看他的书写习惯,要去发现他们笔下规律性的东西。

这也是自学者的一个弊端,有时候光看视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老师的专门的指导。视频能够展现的信息量是很小的。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专家写的确实不行。


不二斋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提的好。临摹书法示范,既不像也不准,说到底是对书法经典的用笔理解有严重的缺陷。

为什么我们临摹经典书法作品会有理解上的严重问题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复杂。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临。

有些书法家在临摹经典书法作品时,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方法临摹,这样的临摹方法,其实,从他的书法启蒙,就没有一套学习书法的正确理论。或者,学了一个帖之后,永远都是按照这一个帖的基本笔法,学习书法的。

这是解小青的《麓山寺碑》视频。请注意“泰”字的春字头,下面两横是一个仰势,解小青没有临摹出来,这违反了,对书法“笔势”的理解。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的“法、意、势”,临摹书法作品,第一眼就应该看明白。


比如,一开始学习的是颜真卿,以后学习魏碑了,结果学习魏碑是时候,还是颜真卿的笔法习惯。

事实上,他应该连颜真卿的笔法都没有学好。

或者,一开始学的是魏碑,后来又学习王羲之了,结果,他还是按照魏碑学习王羲之。

我们把这种临摹方法叫做习惯性临摹。

把自己的习惯带入新的法帖临摹书法,说到底,是缺乏对笔法的研究。

请注意,这个“天”字的第二横,也是一个仰势。严格说,这个天字,没有一笔是有一些字帖的笔意的。为什么,我们要说“笔意”,因为临摹书法作品,临摹得一模一样,基本就是一个理想。但是,把字帖的“法意势”临摹出来,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的笔法。研究书法,必须能够认识这些区别,同时,能够示范出来,这才是真正凸显自己对书法理解能力的证明。

意临是一种临摹方法,但是,不能用意临掩盖对书法经典笔法的无知。

如果用意临掩盖对笔法理解的错误,那就是对书法学习的自欺欺人了。

在书法临摹面前,我们都很渺小。

第二种情况是对笔法的研究没有科学依据。

书法学习是一个科学。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古代不存在科学学习书法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古代人的学习体系,叫做“悟性”学习体系。什么叫“悟”?就是你自己去想。

这个“故”字,也没有字帖里的法意势。如何做到法意势?四点要求:即看准了字帖每一个笔画的笔意,也就是理解准确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至少不是非常困难,所以是可行的,这就是书法学习的科学方法。


你想想,我本来就不懂,也不会想,你叫我想,我这么想?

所以,古代的这种学习方法,成功率很低。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想”不出来的,但是,你也不能排除有极个别的人真想出来了呢!

因为有万分之一的人能想出来,所以证明“悟”是有道理的。

那么现代学习方法呢?

现代学习方法是一个逻辑证实方法。

比如学习书法,如何这样用笔,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这就需要证实。所以,书法的学习方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是,目前,对于新的学习方法,还不够成熟,所以,也没有统一的学习标准,因此,目前的书法家教学,大部分人或者绝大部分人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习惯性的临摹方法。

那么,不但他最早学习的那个帖就学得不是很像,学习其他帖就更不像了,这个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且也不是个别人的现象。


千千千里马


临帖——首先得看帖——然后要看准帖……临帖必须掌握要点。用笔方面的要点,大体包括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正斜、曲直项背,方圆藏露等。结体方面的要点,大体包括松紧疏密、内外收放、宽窄攲正等。有的人示范临帖,例如一个横折,原帖横细竖粗非常明显,“大师”却视而不见,愣将横画写得很粗。再例如柳楷中具有显著特点的“高跟钩”(鹅头钩),“大师”们愣是写成了欧楷的“三角钩”……所有这些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抱负不平


学习书法临帖之“临”有四个缺一不可的过程。

一为“对临”,对临以形准为主,目的是练习、掌握点画、结字、控笔的技巧和精准能力。

二为“背临”,对临熟练后必须背临,背临主要目的是对“对临”加强巩固和记忆,使自己更能深入、记住所临碑帖的用笔、结字和风格。

三为“意临”,背临亦能掌握后,则应意临了,所谓“意临”就是在原碑帖的基础上可发挥和融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适度变化,而不是照搬原碑帖亦步亦趋,但须保留原碑帖个性、特征和风格、精神,这也是从临帖到脱帖的重要过程。

四为“创临”,创临就是“意临”无碍后用所临习碑帖的用笔、结字、体势、风格来创作书写其它内容,让用其它内容创作出来的“作品”亦接近或相似所临碑帖的风格、精神,“创临”要经常练习,要达到随意挥写皆能体现所临碑帖特征、风格,这就是出帖的关键过程。

无论初学或已有创作能力、实力者,皆须养成经常临帖的习惯,才能不断补充养分丰富创作及进步。


用户111杜海诗书画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