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到阿里巴巴後,短短几周他又離職了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免費通過文章獲取職場文化、職場禮儀和管理等知識,承諾永久免費分享!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阿里巴巴有沒有文化?”,這是一個偽命題。

小到家庭、社區都可以說有自己的文化,如果沒有文化,基本沒有辦法組織協調一群人行動。

所以,許多對“有沒有文化”的探討,其實真正關心的是“這種文化好不好?”“我們是不是看得上這種文化”。

然而一旦涉及“好不好”“看不看得上”,討論的就不再是事實問題,而是價值問題。要做價值判斷,當然眾說紛紜。

跳槽到阿里巴巴後,短短几周他又離職了

我一直希望談談企業文化的話題,也在拉拉雜雜地寫,和朋友討論,總沒有成形。

阿里從不否認自己有文化,而且文化很強勢。

自然而然的,大家對阿里文化的評價也有很大分歧。

身處技術行業,我有朋友對這種文化恨之入骨的,也有相當適應這種文化的。

經常也會有人問我,對這種(開發)文化怎麼看,到底是好是壞。

我想,我沒辦法簡單給阿里的文化貼個“好”或者“不好”的標籤。

因為它是個複雜的綜合體,既然是綜合體,就有多個側面,一個標籤絕對難以概括。

更值得做的恐怕不是決絕地得出“好”或者“不好”的結論,而是瞭解不同的側面,知道不同的感受和評價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下面,我簡單講講幾個朋友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

即便“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只見樹葉不見森林”,看清楚幾片樹葉也不是壞事。

跳槽到阿里巴巴後,短短几周他又離職了

01

跳槽阿里後

他短短几周就離職,迴歸老東家

某友在騰訊工作多年,為追求新鮮感,打算換家公司。

看來看去,最後選了阿里。

好不容易把合同敲定,工作交接完,入職之後短短几周就提出離職,然後迅即迴歸老東家。

想想這哥們也工作十來年了,不是血氣方剛的年齡,為何還會做這種事情?

後來我與他詳細聊了聊,他說,阿里的工作讓他最受不了的有三點,而且這三點恰恰與之前的工作形成鮮明對比:

1.“打雞血”動作太明顯,開動員會太多、喊口號太響

而且人人都要參與,許多人明明知道是形式也只能無奈被“綁架”。

而在騰訊,大家更期望事情順其自然地發生,水到渠成地結束,即便項目時間緊張,也不會搞“誓師大會”。

2.開會太多,一天到晚開會,各種事情都要開會、協調

真正的開發往往要等下班之後,有效工作時間太短;

而在騰訊,本來沒有那麼多會議要開,許多事情都靠對應的制度和流程,雖然加班也不少,但正經上班時間基本還是能專心開發的。

3.產品經理水平太差,程序員基本沒有什麼自由發揮的空間,隨便一點改動又要修改整套原型再確認。

而在騰訊,產品經理會給程序員空間和話語權,如果程序員肯動腦,可以獲得產品上的成就感。

我既沒有在騰訊也沒有在阿里工作過,所以不知道以上是否完全屬實。

但至少我跟這位朋友聊的時候,他的反應很強烈,感受很深切,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正因為印象很深,所以後來我和一些阿里的朋友聊也會提到這幾個問題,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跳槽到阿里巴巴後,短短几周他又離職了

02

不同的人,看法竟如此不同

本來我以為大家會拿出“睚眥必報、寸土必爭”的態度,出乎我意料的是,反饋相當有趣。

關於“打雞血”,人生不能碌碌無為,應當有激情,應當去拼搏。

有個朋友說:

想想沒有去阿里之前,過得渾渾噩噩的,去了阿里巴巴被工作反覆虐,虐得死去活來。一開始很牴觸,後來才發現人生還真需要那麼點拼搏精神,這麼玩命反而有“爽”的感覺,一般按部就班的生活反而接受不了了。

關於“開會太多”,確實在阿里大量的工作都在溝通,比如你對上司的績效考評不滿意,你馬上可以去發帖投訴,然後必然會有一圈人介入,直到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阿里的規定就是這樣,如果這個員工對上司不爽,有其它團隊願意接收,他可以很容易換團隊,所以上下級、平級溝通是相當重要的。

再加上阿里的職級體系不像騰訊那麼嚴格,大級別中的T3還細分為T3.1, T3.2, T3.3,阿里只有粗疏的P6、P7、P8,職級晉升帶來成就感的機會要少,管理上當然要花更多的精力。

總的來說,需要嚴重依賴溝通來保持“動態穩定”的狀態。

關於“產品經理水平太差”,承認騰訊的產品經理、產品文化的確有獨到之處,不只是工作能力,而且包括產品體系、層次感,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如果沒有這麼嚴密成熟的體系,又要保證快速迭代,加上阿里的產品從誕生起就是和錢、交易打交道,容錯程度遠不如社交,綜合起來產品經理“死板”一點也情有可原。

除此之外,也有阿里的朋友跟我講了他們對於技術的思考,給我很多啟發,我把記得的摘錄在這裡:

技術到底是什麼?

狹義的技術,比如語言、框架、中間件,比如你說要搞個數據庫,搞個消息隊列,搞個秒殺系統,這個阿里和騰訊都有,做出來了,也確實是“有技術”。

不過在此之外,我們還有人專門在思考其它的問題,比如:

技術團隊的構成是不是合理?“賽馬機制”對業務合適,對技術是否合適?不同的團隊各有千秋,怎樣統一衡量效率和產出?怎樣打破部門和團隊的壁壘形成技術合力?

你看到年復一年搞“雙11”很熱鬧,但同時,在“雙11”中錘鍊出來的技術組件已經遠遠超過其他同類的產品,其他團隊哪怕想做,只要沒有參與“雙11”就沒有這樣的鍛鍊機會,那麼技術再好也沒用。

這時候再橫向推廣已經被“雙11”驗證的技術,順理成章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

我猜,騰訊大概沒有人在做這樣的事情,至少沒有看到有什麼明顯的成果。

跳槽到阿里巴巴後,短短几周他又離職了

03

不少公司模仿“硅谷文化”

其實是徒有其表

如果你問我“阿里有沒有文化”或者“阿里的文化好不好”,我只能說,基於上面我得到的信息,沒辦法下簡單結論。

不過,我也有一些觀點可供參考。

首先,雖然許多人也許不喜歡,但我必須承認,企業文化在中國真的很重要。

就我的觀察,我們所受的教育裡,真的比較缺乏培養完整的世界觀和健康的愛好,所以不少人除了(不得已)工作,都不知道也沒想過自己究竟要乾點什麼,甚至連正經的興趣愛好都沒有,只有無聊。

如果是這樣,塑造使命感,讓人在持續的努力工作中找到意義和價值,也不是什麼壞事,

甚至是件好事,起碼能避免走上歧途。

其次,“硅谷文化”其實沒有那麼神秘而美妙。

我們看到過許多對“硅谷文化”的描摹,充滿了讚美甚至崇拜,工程師們當然要全情投入,但精神上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然後就把了不起的事情給做成了。

我不得不說,這都是玫瑰色的幻象。

跳槽到阿里巴巴後,短短几周他又離職了

再次,即便國內有許多公司要學“硅谷文化”,學的也是殘疾的文化。

眾所周知,硅谷乃至整個加州,政治取向都是“偏左”、強調平等的。

國內不少“互聯網公司”的文化看似放鬆隨意,其實充滿了對女性的不尊重,隨處可見對女性的物化和歧視,俗不可耐。

可是即便被人指出,大多也是大大咧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對於公司裡的性騷擾、人工智能用於軍事之類的話題,在硅谷或許是討論的熱點,是大家真正願意討論的,在國內不少公司卻是被簡單貼個“白左”的標籤嗤之以鼻的。

所以不少公司崇拜和模仿的所謂“硅谷文化”,其實是徒有其表。

最後,我很同意駱軼航的觀點,阿里巴巴的文化融合了紅色文化和武俠文化,反而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本土化”文化。

無論怎麼看待“紅色文化”,都無法否認它是在艱苦奮鬥的環境下誕生成長的,其組織和動員能力也是公認的,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重複通過精心構建的敘事(阿里的很多報道充分體現出來)來構建共同記憶和凝聚力,塑造崇高感和使命感。

同時,武俠文化的巧妙混入,既接續了普羅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又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高科技創業所需的平等、自由的感覺。

所以單從結果來看,“山溝溝裡的馬列主義”恐怕會再次贏得對“言必稱希臘”的勝利。

來源:餘晟以為(ID:yurii-says)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並表示歉意,謝謝!^_^。

歡迎關注【兔斯基飛翔記】頭條號,每天學一點職場文化、職場禮儀和管理知識,兔斯基助您升職加薪!

網友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