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演職員信息:麥克斯·伯金斯:科林·費斯,托馬斯·沃福:裘德·洛,菲茨傑拉德:蓋·皮爾斯,艾琳·伯恩斯坦:妮可·基德曼,海明威:多米尼克·威斯特,麥克斯妻子:勞拉·琳妮,演職員信息:麥克斯·伯金斯:科林·費斯,托馬斯·沃福:裘德·洛,菲茨傑拉德:蓋·皮爾斯,艾琳·伯恩斯坦:妮可·基德曼,海明威:多米尼克·威斯特,麥克斯妻子:勞拉·琳妮,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如果你熱愛文藝片,那麼恭喜你,《天才捕手》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可以細細品茗的享受。反之,那將是一場噩夢,從你走進影院的那一刻開始,噩夢就如影隨形。

因為它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故事乏味至極,味同嚼蠟,令人昏昏欲睡,甚還不如一場差強人意的劣質小品能激起觀眾一星半點的笑聲。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它是一部失敗的娛樂片,沒有一絲一毫的娛樂性。

而且,更可怕的是,這種無聊的折磨持續時間長達兩個小時。也就是說,當你從影院的座椅上醒過來時,電影還沒結束。

兩個老男人為了文學夢發了一輩子瘋,彼此的情誼糾纏了幾十年,直到一方去世,才以感嘆號劇終。如果要我概括給一個普通觀眾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時,我會如是說。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沒有人會對這樣近乎神經兮兮的故事興致勃勃,除非他能理解這種一連串的神經兮兮的情緒背後所蘊含著的巨大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切換為文藝模式。權且把自己當做一個文藝青年試試。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立足點是對文學和夢想的禮讚,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時代背景下經濟的蕭條,文學在這種時代下步履維艱,三個作家,一個編輯,合力詮釋了那個時代文化的重量。

片名雖有“天才”的美譽,但其實是對一位默默無聞、恪盡職守的編輯致以的崇高敬意。他給予了落魄作家湯姆以最衷心的肯定,這種肯定並不是敷衍塞責的託詞,也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而是以敏銳的眼光和遠見的卓識以及深刻的洞察力綜合分析而得出的結論,當然,閱歷也很重要,老練的營銷手段也必不可少。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東風一吹,所以湯姆順理成章的火遍美利堅合眾國,成了炙手可熱的天才作家,並載入了史冊。他就是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沃爾夫,代表作《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片中暱稱為湯姆。

大段大段的美式比喻從原作中流瀉而出,人物與人物的對話之間也充溢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高雅的文學韻味,“一塊石頭,一片落葉,一條河流”“美麗的淡藍色的眼睛,像一道耀眼的閃電,穿過我的身體,我呆呆地凝望著”“從阿爾及利亞到賓夕法尼亞,從連綿起伏的山巒到一望無盡的大海”“每天傍晚望著遠方蒼茫的落幕一點點沉入黑暗的餘燼,我不知死亡何時會降臨”……這些臺詞充滿濃濃的詩意和高雅的文學情趣,你會赫然發現那是一個談文學談詩歌無比尋常的時代,說一連串文雅的話或詩一般的語言來撩妹都是那樣的如痴如醉、妙不可言。甚至聽一首陳舊的交響樂都能被大家拍手叫好。那是一個經濟十分蕭條而文學卻十分璀璨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文學不可恥,詩歌很高尚,就像現在的人唱流行歌曲一樣喜聞樂見、習以為常。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所以他們真的是瘋子嗎?非也!為了共用出版出一部好作品,兩個男人相愛相殺,互撕互懟,大段大段地刪減修改不必要的細枝末節,二人磨合了很久很久,甚至與家人大吵大鬧、分崩離析,湯姆的妻子更是拿出手槍要將編輯鉑金斯擊斃,理由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你搶走了他(湯姆)”。這種舉動和行為放在現代人的眼裡無疑是“同志”的既視感,但其實他們之間卻是實實在在伯樂與千里馬的相知相惜或者周子期與俞伯牙心有靈犀的友誼,根本上與“同志”無關,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便是鉑金斯和湯姆之間友誼最好的詮釋。除此之外,他們對工作的熱忱和對文學事業兢兢業業樂此不疲的深耕易耨,也是當今時代的編輯和作家們應該學習和效法的榜樣。尤其是編輯鉑金斯,對人才的愛惜和襄助更值得人尊敬。

但是人一出名可能就會得意忘形,就會忘記初心,沉湎於自高自大或紙醉金迷的奢華里不可自拔,我不得而知歷史上真實的托馬斯是否因沉浸在巨大成功後的吃喝嫖賭中糜爛而死,但好在影片中給出了一個讓大眾喟然長嘆的結局:托馬斯雖溘然長逝,但卻在臨終前漸漸清醒,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愧疚和對挖掘出自己才華改變自己命運的編輯鉑金斯致以最衷心的感謝。這樣的清醒,也算得上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了吧。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更多精彩內容或交流敬請關注

微信公眾 lyx-1991112

QQ在線閱讀:http://book.qq.com/search/index/type/all/wd/羅毅祥.htm

由邁克爾·格蘭達吉執導,科林·費爾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領銜主演,蓋·皮爾斯、勞拉·琳妮傾情加盟的好萊塢劇情長片《天才捕手》,宣佈定檔3月10號於全國院線公映,並隨之曝光定檔海報和預告。

《天才捕手》改編自美國國家圖書獎暢銷書,講述出版界最富盛名的傳奇編輯珀金斯與天才作家沃爾夫之間的恩怨故事。《華盛頓郵報》曾讚譽該片“故事看似平凡卻美麗動人”,BBC也評價演員的超水準演技“如行雲流水般流暢”。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天才調教師引關注夢幻陣容實力護航

作為全球著名作家的幕後推手,獨具慧眼的珀金斯曾力排眾議,一手捧紅了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海明威(《老人與海》作者)、沃爾夫(《天使,望故鄉》作者),堪稱美國出版界的“大神級”編輯。他與沃爾夫之間互為對比的個性魅力,如膠似漆又針鋒相對的合作關係,格外令人動容。這個充滿戲劇性的題材立即吸引了關注,好萊塢一線明星也紛至沓來尋求合作。

最終,奧斯卡影帝科林·費爾斯、裘德·洛(兩次獲奧斯卡提名)、影后妮可·基德曼、勞拉·琳妮(兩次獲奧斯卡提名)確定加盟,全演技派明星組成“二王二後”夢幻陣容。預告片裡,磅礴激越的情感已初露端倪,素淨沉鬱的影調十分抓人眼球,四人之間的爭執充滿看點,內斂隱忍的表演散發著捉摸不透的神秘感。活躍於英國戲劇界的導演邁克爾·格蘭達吉雖首次觸電,但在知名編劇約翰·洛根(代表作《雨果》《飛行家》《角鬥士》)的加持下,《天才捕手》一推出便入圍第66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同年獲第31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提名。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冰火雙男主賺眼球女神妮可殺氣十足

從首次曝光的三款海報中可看出,人物相應的服裝、道具、場景非常考究,參考各自的表情也可略窺人物的概貌。科林·費爾斯扮演的珀金斯眼神老辣、個性沉穩,舉手投足間依然散發出禁慾的紳士範;但裘德·洛則一臉狂放不羈,眼神中透露出渴望與迷思,徹底捨棄以往油滑的貴族氣息;女神妮可·基德曼神情冷豔,在來往人群間自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卻隱隱有股狠勇拼殺的乖張氣勢。

珀金斯與彼時一文不名的天才作家沃爾夫的相遇,即開啟了美國文學史上的另一奇蹟,因此《天才捕手》也大膽地採用雙男主模式,通過兩個男人對待家庭、事業、人生的不同態度,互為對比中呈現兩種值得反思的生命姿態。作為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妮可·基德曼扮演的伯恩斯坦夫人的出現,加劇了兩位奇蹟拍檔的衝突裂變。在與科林·費爾斯和裘德·洛的演技較力中,妮可不僅絲毫不落下風,還貢獻出年度最具衝擊力的顛覆演出。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天才捕手》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即將於3月10日在全國院線上映。

這是一個掙快錢的時代。

工作使人快樂,無非因為它能讓荷包滿滿。對於很多人來說,工作的意義尚且如此,更不要提敬業。想起早前日本匠人小野二郎的記錄片: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有誰心之嚮往的是人家十年如一日的敬業?還不都是為了壽司。

在職業自豪感和責任感嚴重缺失的社會大環境下,今天上映的這部電影當真是一記狠巴掌。

《天才捕手》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這是一個偉大的編輯如何將作家長達幾十萬字的煌煌鉅著雕琢成器的故事。

你把作品交給我,我用自己的出版經驗和閱讀見解,還你萬千讀者。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影神敢說,如果沒有麥克斯威爾·珀金斯這位編輯獨到的眼光和高度的盡責,文學史上可能至今沒有海明威,沒有菲茨·傑拉德,也沒有托馬斯·沃爾夫。

他敬業,首先就表現在對文章潛在價值有著敏感的預見性。

從業幾十年,沒有固化的思維。

對於打破當時文學品味的新人作家,能夠給予更多的機會去變革。

吐故納新這一舉動的背後,可能藏著他對商業性和藝術性的深刻認知,藏著大量的閱讀積累,藏著時時的自省……

過硬的職業能力,才是敬業的根基。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他敬業,因為他甚至做了超出編輯責任的事。

如果需要,他會幫助作家確定作品的結構、給書起標題、構思情節;

他也是他們的心理分析師、失戀的顧問、婚姻法律師、職業規劃師,或者放款人。

排除擋在作家面前的一切絆腳石,幫助他們都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他之前,幾乎沒有一個編輯對書稿做了那麼多工作。

最讓人敬佩的,是他敬業卻不自知。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他埋入書堆,把一生獻給了文字。

他的慧眼改變了一個時代,他對文學的奉獻成為出版界的傳奇。

而他卻始終在幾尺見方的辦公室,日復一日不厭其煩地批閱文章。

那些我們至今捧在手裡的傳世之作對他而言,也只是書架上多了一本展書而已。

“沒有什麼比一本書更重要的。”——麥克斯威爾·珀金斯

這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現。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反觀現今。

很多人在自己工作上的努力程度,甚至談不到責任感和使命感。

稍微出色一點的,只能稱之為職業素養高。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優秀是一種習慣。

影神認為,敬業也應是一種常態。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然而工作中時經常有這樣一類人,把“獨善其身”走到黑。

不是我的分內之事我不清楚,不是我的活我不幹,誰幹誰傻。

其實,人是社會大環境的組成部分,只有審視自己時才是個體。更多時間,我們都在進行信息溝通和傳遞。因而你的工作並不獨立存在,部門之間有所交叉的直接體現就是對工作上承下傳的要求。

比如在廣告公司,文案只是碼字?不,他可能還要懂營銷以便與市場部積極配合。設計只是做圖?不,他可能還要懂印刷以便下一級更好地執行。

所以“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自己活”缺少配合的人。

聽影神一句勸,別工作了,你比較適合荒島求生。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此外還有一種更嚴重的,只做自己活都偷工減料的人。

也許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養家餬口是件殘酷的事兒。

熱愛工作的人,加班加點也甘之如飴。

但這不代表從事不喜歡的工作就可以得過且過。

一個在社會主義光輝照耀下被八榮八恥和16字核心價值觀教導長大的成年人,至少要摸著自己的良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吧。

你以為你是螺絲釘就責任分散了?

不,你是生鏽了。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我們心裡或許都有一條標準線。

今天多做了就對自己的滿意度很高,少做了便心存愧疚。

然而真正有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應該是那些心裡沒有線的人。

沒有做多做少,只有百分之百的投入。

說高雅一點,所有的榮耀都是職人頭上無形的冠冕,一點不沉,因為沒人在乎。

說俗氣一點,所有的獎金都只是讓那些為人父母、為人妻夫、初出茅廬的輕年、堅守崗位的長者在回家的路上,腳步更輕快些。

因為,工作是一種修行,敬業本身才是對敬業人最好的褒獎。

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匠心在每個領域都有土壤。

只是有的人培育出了果實,有的人開墾成了荒漠。

少嘲笑別人的荒漠,不如靜下心問問自己:我的果實種好了沒。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文學編輯麥克斯·鉑金斯(科林·費斯 飾)將彼時還默默無名的托馬斯·沃爾夫(裘德·洛 飾)的自傳《天使望故鄉》出版,並大獲成功。麥克斯幫助沃爾夫對作品刪繁就簡,兩人忘我工作,但都各自影響到自己的家庭。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片子改編自文學編輯麥克斯·鉑金斯的傳記,英文原名《Genius(天才)》,所指的不僅僅是麥克斯,還應該有托馬斯。前者發掘出了海明威、菲茲傑拉德等美國文學巨擘,而後者則用文字就能調動多方情感。一語雙關,表明片子應該是一個雙主人公的故事。而中文譯名,“天才”同“捕手”,是沒有間隔號的,它指的只是麥克斯這個人物,一個捕手,一個能慧眼識人的編輯。可能是由於片子的故事同《心靈捕手》太像,所以就搬了這個譯名。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看完影片,除了最後的信戳中淚點外,其他部分並沒有強烈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文化的緣故,我無法感受到大洋彼岸那個時代的文學氣息,正如同年輕的一輩無法體會上世紀父輩們對顧城詩歌的痴迷。片子在單主人公和雙主人公之間搖擺,麥克斯原則是主角,因為除了同托馬斯有交集外,影片還零零碎碎地加入了海明威和菲茲傑拉德的生活境況。然而,托馬斯的戲份實在太足,完全佔據了引導故事走向的上風,而人物也比麥克斯要鮮明許多。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對於這點,可以參照《心靈捕手》。《心》是從馬特·達蒙的角度來講述整個故事的,他的家庭、愛情以及學業等等是故事的主線,而羅賓·威廉姆斯扮演的只是一個智者的形象,在關鍵時刻給予馬特·達蒙一些幫助和引導,核心是完成馬特·達蒙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轉變。而本片轉變最大的無疑是托馬斯,他從落魄到揚名,從夫妻恩愛到心生間隙,從孤獨的存在到感受到溫暖,從健康到死亡,他在時間洗禮下因境遇轉變而產生的愛恨情仇,才是最動人的。作為智者的麥克斯,在成為主角後,他的生活波瀾不驚,他的心已經是歷經風雨後的平和狀態了。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由此,如果故事選取的是托馬斯為主要視點,以落魄生涯裡夫妻扶持為開頭,以第一部書揚名、夫妻小嫌棄為發展,進而有揚有抑地進行故事敘述,或許比現在“成功-再次成功-悲劇”這樣的結構要好一些。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總而言之,兩個“天才”,總比一個“捕手”要好一些。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前言:你可能不瞭解美國圖書出版界最富盛名的傳奇編輯,但也許聽說過《天堂此時》、《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天使,望故鄉》、《永別了,武器》、《菸草路》、《死在午後》、《夜色溫柔》、《時間與河流》……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電影《天才捕手》講述的就是這些著作背後的推手——傳奇編輯珀金斯的故事,但它不僅是麥克斯韋爾·珀金斯(科林·費斯飾)與天才作家托馬斯·沃爾夫(裘德·洛飾)之間糾纏十載的恩怨,還講述了所有天才之間都避免不了的激情與剋制、信任與責任、背叛與決裂、惺惺相惜又針鋒相對的兩元對立合作模式。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它順便還揭開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文學黃金時代的神秘面紗。在那短短二十年中,不僅有爵士年代和迷惘的一代,還有現代美國作家中最令人扼腕的天才逝去。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電影改編文本來自197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傳記獎,A.司各特·伯格出版的第一本傳記《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這本書其實在1987年就已經引入到我國,但沒引起足夠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也翻譯了托馬斯·沃爾夫的代表作《天使,望故鄉》。一直到2015年,《天才的編輯》才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再次翻譯,並做成精裝圖書,引起了巨大反響,被眾多年度書評排行榜評為“年度圖書”。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987年的《天才的編輯》中文版,只印刷了1620冊,現已絕版

2、電影開始,麥克斯·珀金斯於斯克里伯納出版社編輯室裡書架上的圖書,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在1919到1929年這十年之間,他陸續挖掘了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和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兩個美國最偉大的作家,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出版了人生中的前三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美麗與毀滅》,以及影響了幾代人的,爵士時代的最高傑作《了不起的蓋茨比》,而海明威初試啼聲,出版了“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按次序:《美麗與毀滅》《人間天堂》《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

3、麥克斯·珀金斯後半生幾乎除了睡覺時間外都戴著這樣一頂淺頂軟氈帽,幾乎成了一個怪癖,他甚至稱其戴的帽子為:“獨立之帽、個性之帽、美國之帽”,據說這主要因為他聽力不夠好,帽子則能將他耳朵壓往前處,更好地傾聽別人的談話。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4、托馬斯·沃爾夫處女作《天使,望故鄉》開始命名為《啊,迷失》,是麥克斯·珀金斯利用書中的意象天使而重新改的書名。為作者託付的小說改個好名,一直是珀金斯的拿手好戲,其最得意的莫過於將《西卵的特里瑪洛》改成《了不起的蓋茨比》。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5、麥克斯·珀金斯的妻子路易絲·桑德爾終其一生都想成為劇作家和演員,而珀金斯始終大男子主義,覺得妻子拋頭露面去當演員讓自己很不爽,到了五個女兒都成年之後,路易絲還在堅持自己的業餘演出,珀金斯只得慢慢讓步,可是,妻子此時已變成了虔誠的天主教徒,徹底讓兩人的婚姻走向破裂。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6、正如片中這個描寫,托馬斯·沃爾夫非常唐突地闖入了麥克斯·珀金斯的編輯室,他本意是萬念俱灰,準備拿回手稿(之前紐約城中的其它出版社已經統統拒絕了他),從此熄滅心中從事文學的熊熊火焰,在這過程中,沃爾夫激動萬分,不僅在編輯室的地毯上踱來踱去,還在翻閱編輯室的書架的時刻,言語不斷譏諷珀金斯之前出的書籍,結果珀金斯很平靜地自謙一番,但“除了托爾斯泰”,意寓托爾斯泰是他最欽佩的作家,他的編輯人生就是要挖掘出跟托爾斯泰並肩的偉大作家和著作。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原因在於珀金斯自小喜歡拿破崙以及戰爭小說,而他一生中最欽佩的小說就是托爾斯泰描寫拿破崙入侵俄國的不朽鉅著《戰爭與和平》,據說,凡是他中意的作家,珀金斯都會送一本《戰爭與和平》,讓他去揣摩其結構和對細節的描寫。在其影響下,沃爾夫也視《戰爭與和平》為文學楷模,此後,他的文稿甫一問世,他都要問珀金斯,有沒有趕上《戰爭與和平》的希望?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7、托馬斯·沃爾夫這段在火車上的自白實際上是代表著美國真正具現代意義小說流派的出現,他是在僅排在亨利·詹姆斯之後的美國意識流技法先驅者,而且一生中最崇拜的作家就是意識流大家,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但他沒有沿襲亨利·詹姆斯創立的精緻、細膩的寫作傳統,而是把喬伊斯的意識流和惠特曼的豪邁奔放糅合在一起,這裡他自詡為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的半人半獸的怪物卡利班:孤獨自閉但又野蠻殘忍。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8、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1930年代開始步入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妻子澤爾達被察覺患了精神病,摯友海明威瞧不上他靈感全失,而他只能靠短篇小說在雜誌上刊登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了不起的蓋茨比》已被世人遺忘,新作《夜色溫柔》無人識貨,慘有問津,就在他即將要崩潰之時,唯有珀金斯不斷接濟著他,一直支撐到他去好萊塢寫劇本賺取收入,甚至死時。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這場戲發生後的1931年,菲茨傑拉德在珀金斯“除了你,沒有人能敲響爵士時代的喪鐘”的鼓勵下,寫下了《爵士時代的回聲》這篇文章,為1920年代蓋棺定論,從此,美國文學史上就多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爵士時代”和其旗手——菲茨傑拉德。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9、《彼得潘》於1904年12月27日在倫敦公演後,引起巨大轟動,次年在百老匯上演,從此長盛不衰。1930年代,大托馬斯·沃爾夫17歲的情人艾琳·伯恩斯坦將這出戏劇重新改編、同時兼任服裝設計師和舞臺造型師。艾琳職業發軔之初所在的劇場叫做“四鄰劇場”,艾琳擔任的是場景設計師,但從截圖我們可以看到,上映《彼得潘》的劇場叫做“假面劇場”。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0、關於托馬斯·沃爾夫最大的一個軼聞是他寫《時間與河流》的時候,初稿需要三個壯漢抬著三個箱子的手稿步入珀金斯的編輯室,而且手稿長達百多萬字,壘起來大概有50英尺高,從1930年開始,一直到1935年出版,珀金斯都與沃爾夫並肩奮戰,這段經歷就是電影《天才捕手》的主要內容。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書出以後,珀金斯直言這是他一生中經歷的最大職業挑戰,而沃爾夫則將此書題獻給珀金斯,珀金斯卻悶悶不樂地接受,因為他預感到敏感的沃爾夫以後將把珀金斯對這個題獻的接受視作其自大的證據,後面的事態演變果然應證了珀金斯的預感,《時間與河流》是兩人合作的巔峰,亦是關係破裂的開端,電影在這點刻畫上做得相當不錯。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1、珀金斯一生循規守矩,包括吃飯都是如此,從1920年代開始,他總是在位於紐約第五十三街,意大利人開的切里奧酒店樓梯下左手邊的六人圓桌上吃午飯,桌面上永遠放著一塊“已預訂”的牌子和一瓶特製的辣椒粉,而且他午餐永遠都要伴隨著一杯純馬蒂尼入肚,到了晚年,一杯馬蒂尼變成了兩杯。如果一個作家能被珀金斯邀請去切里奧酒店吃午餐,那就證明他的手稿出版有望了。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2、 珀金斯秉承著新英格蘭人的守時傳統,在沒有加班的情況下,無論喝得多醉,珀金斯總會在紐約時間下午6點左右出現在紐約大中央終點站,趕那趟6點過2分開往新坎南的火車,他的住所位於新坎南,是岳父所贈的結婚大禮,在那裡,他一直住到1930年代中期才搬到曼哈頓的新寓所。電影中這個細節是真的,看門人永遠要等到珀金斯先生上了車或者6點過1分半,才會鎖上候車室的大門,以至於其它乘客都以為這趟火車是專門等候珀金斯的。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電影中對紐約大中央終點站的還原擬真程度值得稱讚

13、珀金斯除了對文學情有獨鍾外,對其他藝術形式都缺乏興趣,包括音樂,但電影中刻畫的這一刻來說,無論其真假,都是全片交代珀金斯和沃爾夫個性差異最有趣的地方,如果珀金斯開始隨著音樂搖擺著腳步,那麼證明,珀金斯成熟穩重的外表下其實一樣有顆狂放不羈的心靈,而之前,只有海明威洞悉了這一秘密。這是全片關於沃爾夫和珀金斯關係日益親密刻畫最好的一個段落。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4、艾琳·伯恩斯坦當著沃爾夫和珀金斯吞下安眠藥,威脅要自殺的這一幕是真事,原因除了電影裡交代的她嫉妒珀金斯佔據了沃爾夫所有的時間外,還有個緣由點得不明,那就是沃爾夫準備將兩人情愛的細節寫入《時間與河流》裡,這一點,讓艾琳·伯恩斯坦作為一名已婚的猶太婦女擔驚受怕,畢竟,兩人秘密同居是一回事,但宣揚於那個把婦女名節看得萬分重要的年代是另一回事,艾琳·伯恩斯坦發誓要竭盡全力阻止《時間與河流》的出版,造成了她和沃爾夫永久的決裂。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5、沃爾夫在1933年到1934年撰寫《時間與河流》最重要的關頭時,常常把自己關在布魯克林高地111號的公寓裡,一寫就是幾個星期,而他當時因為緊張和才氣縱橫,只能站著寫,而且只能是靠著一個電冰箱站著寫,主要是他太高了,有將近2米的個子,而且寫作時,稿子都任其飄落在地板上,只有一天寫作結束時,他才拾起來整理好,然後交給珀金斯看,珀金斯笑稱沃爾夫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電冰箱廣告代言人”。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16、《時間與河流》出版初始,艾琳·伯恩斯坦拿槍威脅珀金斯不是真事,但她曾經有過這個念頭,而且把這個念頭在沃爾夫未歸國時說給珀金斯聽,電影將這個虛構的情景提煉出來,但也不失為一種製造兩人關係緊張,提升戲劇張力的方法,當然,兩人最終在沃爾夫逝世後和解,其實珀金斯從來沒有氣過艾琳的無禮,相反,他在相當程度上理解艾琳當時為啥有這麼多瘋狂的舉動和念頭。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此時的沃爾夫已經徹底跟艾琳關係決裂,一個人前往他最嚮往的外國,想象中的祖居之地——德國旅行去了,在那裡,他目睹了納粹的崛起,這是他一生中重大時刻之一,從那個時候開始,沃爾夫將目光從個人的自我經歷提升到了國家民族乃至全球人類命運的高度,這些想法融入了他後期作品之中。

17、珀金斯在1935年7月4日美國國慶這天接到了沃爾夫的歸來,沃爾夫在情緒激昂的情形下,帶著珀金斯來到他最初寓居紐約的地方,第八街上某個公寓的閣樓,沃爾夫就是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斗室裡寫下了《天使,望故鄉》,離開之前,沃爾夫用一隻鉛筆在牆上寫下了:“托馬斯·沃爾夫在此住過。”兩人並肩看著曼哈頓夜景的戲其實是發生在這閣樓之後,他們來到布魯克林的聖喬治飯店頂端俯瞰全城,這是全片的高潮戲,也是兩人十年合作關係中的最親密時刻。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這一刻,沃爾夫把珀金斯當做了精神上的父親,珀金斯亦將沃爾夫視為精神上的兒子。

18、珀金斯曾坦言,到弗羅裡達半島基韋斯特這一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療養之地,與海明威度過的幾次休假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他開始跟海明威出海學釣海魚時,就釣上了一條比全世界最高紀錄還高一磅的食用大海魚,重達58磅,這可讓他一生都充滿自豪感。電影中兩人釣魚歸來並肩的場景是1935年,背景是一條非常大的旗魚,它同樣是珀金斯捕獲的。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海明威這時才慢慢轉變對菲茨傑拉德的態度,他坦言《夜色溫柔》比他想象中更好,“也許比《了不起的蓋茨比》還要好”,但他依舊憎惡澤爾達,將菲茨傑拉德的才竭歸咎於她永無止境的貪婪,“我們這一代天才最大的悲劇”,而無視她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菲茨傑拉德照顧這一事實。海明威對沃爾夫的印象也越來越不好,從最開始認識稱讚其為天才到此時覺得沃爾夫是個“狂妄自大的混蛋”,殊不知,美國文壇的其它作家也是這麼看待海明威自己的。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電影過度渲染了海明威和珀金斯之間的親密關係,這張照片就是佐證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實際照片是這樣的

19、片中沃爾夫衝撞嘲笑菲茨傑拉德的態度是幾個時期的片段拼湊出的,恰好相反,倆人最開始嘲笑對方起頭的是菲茨傑拉德,但嘲笑菲茨傑拉德最甚的還是海明威,尤其是菲茨傑拉德在1936年間在《老爺》雜誌上寫下了《崩潰》一文,自承已經文思枯竭生活困頓之後,海明威將《非洲的青山》出版後不待評論界待見的滿腔怒火發洩在了菲茨傑拉德身上,猛烈攻擊菲茨傑拉德自稱“被擊敗了的人”簡直丟掉了做男人的資格。

沃爾夫對珀金斯賓客的無禮實際上是另外一件事,當事人實際上是一名伯爵夫人,但沃爾夫因為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出版後評價不佳而開始酗酒是不爭事實,他對珀金斯的猜忌和不滿也是從此時開始的,自後沃爾夫為了貪圖更高的版稅收入,棄珀金斯而去,改投其它出版社門下,倆人政見的不和更是火上澆油(珀金斯不待見羅斯福新政),黃金合作年代一去不復返。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澤爾達此時的境況很加不妙,基本上已經全年住在精神療養院裡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意氣風發時的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男才女貌,對比此時的困頓,不勝唏噓

20、1938年,沃爾夫奔赴美國西部旅行演講時,拜訪了在好萊塢米高梅閉門寫作的菲茨傑拉德,倆人親密交心這一段應該是為了電影情節更好展現而杜撰的,但菲茨傑拉德對珀金斯對於沃爾夫,對自己,對海明威的伯樂知遇之恩是清晰認知的,所以這段情節情理上來說都是動人的,並不為過。

菲茨傑拉德其實這時健康情況也益發糟糕了,但他還在奮力寫作自己最後的一個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大亨》,書未完成,他就去世了,同樣的遭遇發生在沃爾夫身上,他的長篇小說也沒完成,是珀金斯從他辭世時未完成的手稿中提煉出《網與石》和《你不能再回家》並加以出版,在這兩部小說裡,珀金斯以虛擬人物——編輯愛德華茲的身份出現在讀者面前,以表達沃爾夫對珀金斯致敬之情。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沃爾夫從菲茨傑拉德的口中才真正感受到珀金斯對自己的呵護和珍愛,但為時已晚

21、沃爾夫辭世後,他的長篇小說《網與石》和《你不能再回家》同樣引起了巨大反響,從此人們把他列入了珀金斯挖掘的三大天才行列中,他的書也加入了珀金斯引以為豪的書架上,與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等人的著作並列,和電影開始首尾呼應。其實何止這三位天才,那個年代只遜他們一點點的作家大把都是珀金斯挖掘出來的,這樣的作家有歐斯金·考德威爾(代表作《菸草路》和《小墓地》),詹姆斯·瓊斯(代表作《從這裡到永恆》和《細細的紅線》,對,就是那個《細細的紅線》),看完電影,要想了解珀金斯更多的生平,還是請去閱讀《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吧。

电影《天才捕手》:不见天才,但见疯子

依次為《天堂此時》、《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天使,望故鄉》《永別了,武器》、《菸草路》、《死在午後》、《夜色溫柔》、《時間與河流》。

[閩南網]

《天才捕手》即將於3月10日在全國公映,影片由奧斯卡級編劇約翰·洛根操刀劇本,英國戲劇界風雲人物邁克爾·格蘭達吉執導,集合了科林·費爾斯、裘德·洛兩大英倫男神,妮可·基德曼、勞拉·琳妮等全演技派陣容,可謂“群星雲集、實力飆戲”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