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古色古香道口鎮

安陽市位於河南省最北部,是晉、冀、豫三省的交匯處,西依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北隔漳河與河北省邯鄲市相望,東與濮陽市毗鄰,南與鶴壁、新鄉連接。

安陽境內的大運河為永濟渠南段,流經安陽下轄的滑縣、湯陰與內黃三縣,與今衛河的流向有所重疊。永濟渠廢棄後,河道逐漸湮沒。距今考古調查,僅滑縣、湯陰及內黃部分為地上河,上有跡可循。其中,以滑縣段運河故道及兩岸保存作為完整,而滑縣段又以由南向北曲川道口古鎮的河岸保存最為完好。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一行來到安陽滑縣道口鎮,探尋曾與運河興衰相關聯的道口古鎮,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馳名中原的“道口燒雞’的技藝和形成歷史,揭秘道口古鎮的神秘面紗。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古色古香道口鎮


01探尋浚縣道口古城牆

道口鎮位於滑縣西北隅的衛河之濱,原名李家道口,簡稱道口。隋代開通永濟渠後,衛河水路上達源頭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檣林立”,民船四時暢行。清代以後,道清、道楚鐵路南通清化,北通楚旺。道口成為水路、鐵路與公路的交匯點,逐漸發展成為商賈雲集的“水旱碼頭”,被譽為“小天津衛”。

道口鎮的興衰可以說與天津一脈相連。清代中葉,天津得漕運、海運和蘆鹽之利,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大量天津進口洋貨經南運河和衛河輸入山東臨青州、河北大名府、豫北彰德府、衛輝府和懷慶府。而這些地區也大量地向天津運送藥材、棉花等貨物。

“正所謂‘南糧北運、津貨南來’。道口是重要的集散地,日進斗金,成為富饒的豫北重鎮。”還未到達道口鎮,張秉政教授就開始和考察組成員講解起來道口鎮的由來和運河的作用。

考察組一行驅車前往道口鎮的運河遺產點,西關衛河邊上的古城牆,現如今它即作為縣城城牆,也成為衛河的御洪堤壩。現在的滑縣城牆、碼頭以及衛河河道共同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察組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在傍晚前來到了滑縣道口鎮的西關,在找尋西街村的位置上,沿路打聽的村民卻是眾說不一。幾經輾轉,考察組終於在位於道口鎮政府西南角的西街村附近,找到了衛河的身影。

一下車子,張秉政教授看到了運河遺產點的紀念碑,在紀念碑的旁邊也見到了資料上顯示的滑縣道口古城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啊。”張秉政教授提著相機就往城牆下跑去,完全忘記了昨晚還在疼痛的腳踝。

在城牆邊上的小路上,村民們三五成群,提著鋤頭等農具,有的騎著電動車,有的騎著腳蹬三輪車,有說有笑的經過古城牆,與傍晚的夕陽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古色古香道口鎮


“這就是市井民情,也是咱們考察的任務之一,要好好抓拍。”張秉政提起相機,頻頻按下快門,一張張照片呈現在了考察組的相機中。

道口古城牆,是隋唐大運河滑縣段(衛河)的一部分。隋唐大運河滑縣段(衛河)自橋上村曲穿道口古鎮流入浚縣,全長8.24公里,寬約33米,流域面積約271920平方米。該運河段在戰國時稱為清河或清水。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挖永濟渠,清水成為永濟渠的一部分。北宋時期永濟渠更名為御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9年)又改為衛河,並一直沿用至今。

衛河也稱衛漕,在明代既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溝通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平原西南部與京津地區的主要交通幹線。在清代為增加衛河水源,對其幹流及各支流進行了數次治理拓展,並一直承擔著繁忙的航運任務,20世紀70年代停運。

考察組在現場看到了至今保存完整的一段土質老城牆,坐落在滑縣道口的城牆之上,目前當地政府又重新修葺,黃色的土質與下方的青磚相呼應,在夕陽下顯得非常醒目。

每個土質城牆之間還有空隙,是為了防禦工事。順著古城牆向南行走不遠處,就看到了穿過滑縣道口的衛河,河水上還漂浮著雜草和秸稈,河岸兩旁的城牆和碼頭倒映在水中,與岸邊上的樹木叢林交相呼應,映射出來的環境非常優美。

在河岸旁,幾位遛狗的村民在這裡聚著。“70年代衛河裡的水還能喝,現在不行了。”西街村村民畫紅軍向考察組介紹說,上游工廠的汙水往衛河裡面排放,所以汙染較嚴重,申遺後現在好多了。“早年間這裡還通航,都是一些運糧和運鹽的大船,這些個碼頭也能夠使用。”

畫紅軍說,主要是因為防治不到位,衛河水汙染也不好解決。近些年運河申遺成功,政府多次治理水汙染,“還多次修葺老城牆呢,之前比現在糟糕。”

據瞭解,大運河滑縣段現有河道本體、城牆、碼頭、水閘及老街道、老胡同、老店鋪等數千處文物和古建築遺址,衛河也一直沿用至今。

02溯源興衰的運河碼頭

順著城牆往東行走,每隔幾百米就可以看到衛河邊上的碼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西街碼頭。據瞭解,西街碼頭位於道口鎮西街村北衛河東南岸,是清代建築,由清末當地聚昌店老闆趙子仁所建,為趙家專用碼頭。

考察組觀察到,碼頭用規則的青石和白灰壘砌而成,東西長約9米,南北寬月3米多,共有22級臺階。除了方便船舶停靠外,碼頭還設有排澇口和水閘,兼具排澇防洪的功能。

附近一村民介紹說,平時城內積水可以通過排水口流入衛河,若河水上漲,可以將船閘板放入閘槽,其後將兩個閘板中間填入沙或者黃土就可以防止洪水倒灌。“後來大量的汙水也排到衛河裡面,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古色古香道口鎮

考察組遇到第二個碼頭就是老廟街碼頭,也是明清建築,與剛才的西街碼頭不同的是,此碼頭不僅設有防護門道和防洪閘槽,門道上方的鑲陰刻匾額,上面還刻有“山環水抱”四個大字,現在已經被風雨侵蝕的看不太清楚了。

岸邊還停有一個小型木質漁船,據當地人介紹是水汙染後河中魚也少了,很多漁民也換了工作,把漁船停在這裡,用鐵索拴上,等待買家購買。

碼頭上還有一名畫家在寫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觀看欣賞。整個碼頭的建築還集科學性、實用性、美觀性為一體,是大運河滑縣段現存形制比較完整、風格比較獨特的碼頭之一了。“而像這樣的碼頭,古城牆附近就有十幾個。”一附近村民介紹說。

03老街與道口燒雞

在碼頭旁,考察組還遇到了曾當過運河岸邊的縴夫,現任鎮企業辦副主任兼主管會計的趙保順先生,他也是地地道道的道口人。順著城牆走不久,就到了一面街和順河老街。“不到順河街,道口算白來。”在趙保順的帶領下,考察組走進了一條悠長而瀰漫著古老韻味的街巷。

趙保順介紹說,道口古鎮現存順河南街、順河北街、西街、一面街,長約3000米,這裡商賈雲集,貿易繁盛。糧行、茶社、旅社、酒樓、澡堂、票號、飯館、醬菜鋪、錫器店、綢布店、燒雞鋪等鱗次櫛比,大量天津布匹和其他洋貨,經衛河運到這裡,又從這裡載去藥材、棉花、糧食等本地特產。這就是有“小天津”之美譽的道口古鎮順河街。

大運河滑縣段現存的道口古鎮風貌,一面街、順河南街、順河北街,這些門面房三五間大小不等,不掛前廊,開間不到3米,但進深4米左右。這些店面都是運河發展與繁榮的歷史見證。

明清以來,永濟渠衛河段曾煥發出航運的活力,“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

衛河上溯百泉,下至天津,河南、河北、山東,兩岸無數個珍珠似的商貿碼頭中,道口鎮順河街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至今保存完好的9處碼頭中6處在順河街。這個依河而起、因河而興的老街,註定和這條運河有著千纏百繞的情緣。

趙保順介紹說,這裡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滑縣大弦戲、滑縣大平調、滑縣二夾弦、滑縣木版年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道口古廟會、蓮花燈、背閣、抬閣等;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道口燒雞馳名中外。“道口錫器曾於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金獎。”趙保順說。

“道口的燒雞很出名,要說起來最正宗的,還得是義興張。”趙保順很熱情地介紹道,“道口燒雞有四絕:型絕、色絕、味絕,還有是熟爛之絕。”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古色古香道口鎮


在老街的一個十字路口,考察組看到了義興張道口燒雞的百年老店,古老的門面,木質結構兩層小樓雖然有些破敗,青瓦覆頂在夕陽下還透出滄桑。進門之後,義興張第八代傳承人張新春正在包裝製作著燒雞。只見他在一個大缸內取出燒雞,用紙包好後打包,然後最外層在用塑料袋包裹,以防止包裝破損。

“每天幾百只燒雞,忙都忙不過來。”張新春介紹說,現在這個門店這是作為售賣,加工廠還另有他處,目前店內只有他一人負責。“兩隻外賣,馬上得給人家送去,你們先參觀一下。”說話間,張新春提著包裝好的燒雞騎上了電動車就消失在了巷子的盡頭。

在門店的另外一間小屋,這裡被裝飾成為一個小型的“義興張道口燒雞”展覽室,牆上分別貼有道口燒雞的製作流程和百年傳承的影響。展櫃中還有保存至今的大崗,製作燒雞+的工具,以及燒雞需要用到的配方和作料,並配有文字介紹,使人一目瞭然。

“咱們買一隻嚐嚐鮮,我請大家吃。”考察結束後,考察組品味了地道的義興張道口燒雞,對燒雞口味讚不絕口。

“來到中原腹地滑縣,感慨良多。人們常說,人傑地靈,我看地靈才能人傑。這裡有古河道、古碼頭、古城牆、古村落、古廟宇、古文化。真是古色古香,運河文化古韻悠揚。自然與人文結合緊密,熱鬧不失恬靜,環境風貌秀麗的好去處。活著的大運河在這裡較好地展現。真希望當地政府再下點氣力認真打造運河文化。”張秉政教授說。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