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都說“放肆”,而不說“放叄”、“放伍”?

人不狠站不穩34283284


《說文解字》對“放”的解釋是“放,逐也”,後來“放”的含義由“放逐”逐漸引申為“放縱”的意思;而“肆”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是“肆,極陳也”,也不好理解,後來也逐漸引申為“放縱”的意思;現在人多理解為肆意妄為、肆無忌憚等等。

“肆”還有一種解釋是“棄市”的意思,據《周禮》記載,被處死的人要“肆之三日”意思是說要把被處死之人的屍體捨棄陳列到集市上示眾三天,“肆”作為“棄市”的解釋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


“放”和“肆”組成了同義連用的複合詞組,,其意思就是放縱、不加約束、輕率、沒有禮教等等。

這個“肆”並非數字“4”,現在一般用得比較少,只是銀行用來作為大寫代表“4”,因此“肆”與數字“4”既不沾親、也不帶故,所以就無所謂的放叄、放伍了。


放肆多形容某人做事太過而不能被人容忍,這個大家用得比較多的口頭詞語從何而來,有多種說法,莫衷一是。


有一種說法是從《周禮》的“肆之三日”引申過來的,如果某人顯得過分地囂張,就可以威脅要把他“放肆”,是說要殺死他再把他示眾三天,漸漸地這句帶威脅的“放肆”就演變成今天斥責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就與數字聯繫上了,一般的一二三是少數,四五六以上是多數,而肆(四)是多數的開始,用放肆來對行為不端的人進行的警告。

“放肆”也為某些地方的方言,在湖南一帶方言中有大膽、無節制、無顧忌之意,如:放肆吃、放肆玩大等等。

當然也不要太深奧的解析,文化來源於民間,民間有事不過三的說法,不管是誰欺負人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做到四就有點過了,就超越人們忍耐的底線了,那就太放肆了。


一字一華夏,一字一文章,何國有此脈,唯吾大中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典永流傳。


遺產君


真不知道這算個什麼問題?本來沒有什麼回答價值,但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就涉及到漢字「肆」的詞源和字源意義。


我通讀了一遍文獻,發現從「肆」的甲骨文造字本義來看,跟一種動物和祭祀有關。


如果從這個點以小見大,可以解開整個「肆」字演變、引申過程。就這一點來說,還是蠻有意思的。

------------------------------------------------------------

先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古人都說“放肆”,而不說“放叄”、“放伍”?

這相當於問「奧巴馬」為什麼不是「奧巴牛、奧巴羊」?這個「馬」只是一個表音符號,是不能以「馬」的本義理解的。

  • 「放肆」的「肆」用的是引申義,是從本義聯想引申的意義。

  • 「四」的大寫「肆」用的是假借義,相當於把「肆」當做音符「si」用,「假借義」是「同音借用」而得到的意義。


假借原理就是諧聲,因此千萬不要從字義強行關聯,而只能從讀音找關聯。


漢語中有些意義太過於抽象,沒有辦法訴諸象形造字,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達,這種方法叫做假借,比如這些字都是假借義:


  • 漢語虛詞:者、也、之、乎。
  • 漢字數字:四、五、六、七、八、九。
  • 漢字大寫數字: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
  • 外來詞:佛陀、菩薩、美利堅。

也就是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是題主沒有分清楚漢字的「假借」和「引申」,混為一談。

------------------------------------------

既然「放肆」的「肆」是用的引申義,那是如何從本義引申而來的呢?

「肆」從甲骨文來看,從「手(又)」從「㣇」:

「肆」的甲骨文隸定為:

從甲骨文字形來看,「㣇」這個字像形是一種動物:

《說文注》和《爾雅·釋獸》解釋是有長鬃毛的豪獸,可能不是「野豬」就是「豪豬」:

  • 《說文》和段玉裁註解:
引《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1030
  • 《爾雅·釋獸》:貄,修毫。疏:貄獸體多長毛。《類篇》本作𧳙。

《說文》《爾雅》說的「修長的豪」:野豬和豪豬都有:

從「肆」的甲骨文從字形來看,似乎表示「宰殺㣇獸」,有些甲骨文還有表示「血點」的筆畫:

有些字形強調㣇有長尾:

所以,甲骨文「肆」字形像「以手持獸,宰殺流血」,會意「解牲祭祀」。

解釋成這個意義與甲骨文、傳世文獻的用字之義無比吻合:

  • 在甲骨文中「肆」字用作「祭名」(見合集28964)。「羞祭」和「肆祭」都是「奉上牲肉獻祭」,二者造字意圖也很相近,「肆」從「手從「㣇」,「羞」從「手」從「羊」:

  • 《書·周書·牧誓》中周人的「檄文」中歷數受(紂王)的罪名有:「昏棄厥肆祀弗答」 意思就是「紂王不用肆祀祭祀祖先,輕視祖先」。

  • 《周禮•夏官•小子》更有「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散肉豆」,意思是將羊肢解放在豆器中祭祖。


  • 《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肆」也有「解牲體祭祀」的意思:


「以肆獻裸享先王」。鄭玄注:肆者,進所解牲體,謂薦孰時也。


那麼,說到這裡,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其他答主說的「陳列、放置、殺伐」等等,其實都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都是從本義「宰牲解獸,陳肉獻祭」這個意義引申而來的。

我們看經傳文獻中的用法,可以非常明顯的發現這個意義引申的過程:

  • 「陳設、放置」是從「陳設祭肉」引申而來的


《小雅•楚茨》二章:“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毛傳》:“肆,陳。”《鄭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或奉持而進之者。”《周禮·地官·司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鄭玄注:“陳猶列也。辨物,物異肆也。肆異則市平。’
  • 「縱兵攻打、突襲」由「宰殺傷害」意義引申而來,再引申就是「放縱、放肆」:

《大雅•大明》八章:“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朱熹《集傳》:“肆,縱兵也。”應劭《風俗通義•皇霸》引作“襲”。
《大雅•皇矣》八章:“是伐是肆。”《鄭箋》:“肆,犯突也。”朱熹《集傳》:“肆,縱兵也。”《關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遊觀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 其他答主提到「肆」有「屍體」的意思,其實沒有「屍體」的意思,而是「刑殺以後,屍體在集市示眾」,叫做「肆」,很明顯也是從本義引申而來:

《周禮·秋官·鄉土》:“獄訟成,士師受中,協曰刑殺,肆之三日。”《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鄭玄注:“踣,殭屍也。肆,猶申也,陳也。”

「肆」還有很多假借意義,比如:表示「今(故)、遂」等虛詞,表示大寫的「四」就是假借義之一。

---------------------------------------------------

「肆」在甲骨文以後,字形開始聲化增繁,還有劇烈的訛變:

要注意的是:「肆」中的偏旁「㣇」字與「豸」字形完全一樣:「大口獠牙之獸」,「貓、豹、豺、貔貅」從「豸」,它們應該是一個字所分化:

「肆」的金文加偏旁「巾」表聲:

篆文有個訛變:「手、巾」兩個偏旁訛變變成了「隸」,「㣇(豸)」變成了「镸」:

隸楷書階段「隸」又變成「聿」,也就是今天的字形「肆」:

所以,「肆」的左半部分應該是「㣇(豸)」,右半部分的「隸」。「肆」是「𧳙、貄」的訛變形體,它們互為異體字。籀篆偏旁在隸書中變為不同的偏旁符號非常常見,比如:「赤、光、照」都有「火」這個偏旁。


-----------------------------------


結論部分:


至此,我們可以還原「肆」字整個演變過程的脈絡圖:


1、「肆」的初文是(㣇又),像「手持牲獸宰殺」之形,本義是「宰牲解獸,陳肉獻祭」。


2、「肆」的「陳列、放置、殺伐、放縱」等意義,都是由「宰牲解獸,陳肉獻祭」引申而來。「放肆」的「肆」也是引申義。


3、大寫數字「肆」是假借義,漢字大寫系統,大概是起源自唐宋,在元明固定下來,所以,不要用什麼《易經》中的句子來解釋數字「肆」。易經成書時代,「肆」根本不表示數字。


4、「肆」是「𧳙、貄」的形體訛變,這種動物不是野豬就是豪豬我個人覺得是野豬的可能性大一點。

以「豳」字可證:周人的發祥地之一「豳州」的「豳」字,隸篆字形從「豕」從「火」,但金文字形將「豕」就寫成「㣇」:

那麼,也就是說「豕、㣇」可能是同一種動物,一個野豬,一個家豬,所以,在「豳」字中混用不分。

這是古文字中很常見的同意偏旁混用。如:「人」和「大」都是人的象形,作為偏旁部首表意沒有區別,所以可以通用不分:引自:劉釗。《古文字構形學》(2006,福建人民出版社),頁41

小漢字見大歷史


“放肆”來源於放狗之說。話說從前有個秀才先生,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很有江湖人物氣魄,有一天秀才在家聽到一女子的喊叫聲就急急跑出來一看,是四個無懶在拖拉毒打一位年輕女子,於是秀才就上前一聲怒喝“大膽!光天白日之下膽敢如此昌狂”!四個無懶見是個文弱書生便不理睬他繼續毒打女子,秀才忍無可忍於是大叫一聲“放…?…”“狗”字剛到嘴邊就覺得有失絲文就馬上改口“四”,因為秀才家裡養有四條大狗看家,四條大狗聽到主人的命令後就惡狠狠地衝向四個無懶亂咬一通,咬得四無懶四處逃走。之後街邊行人個個讚賞秀才丈義行為,見到不公平的行為紛紛效仿秀才之義正嚴詞的一聲怒喝“放肆!”。不要噴我不識字,我就是這水平oo


灕江煙雨樓


1、「放肆」中的「肆」,不是“四”的意思,因此也不存在「放叄」、「放伍」的可能性。

2、認為「放肆」來源於“殺人棄市陳列屍體”也是一種誤解,很牽強的附會。「肆」的確有陳列、殺人的意思,但古籍裡不存在把“放”和“肆”連用表示這一意思的例子。

3、「放肆」兩字連用作為一個詞彙,大量出現在漢代的典籍裡,古文比較重視韻律,常常會把兩個相同意思的字疊在一起使用,形成強調的語氣,我們如今使用的很多詞彙都來源於古人的這種詞語創造方式。

「放肆」正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放”和“肆”,都是放任、恣意的意思,是並列結構,強調“不受約束”的含義,而不是什麼殺人棄市。

漢《禮記注》:肆,放恣也。

漢《春秋公羊傳註疏》:肆:過度也。

所以也有「肆意」這個詞彙,是放任自己的想法的意思,而不是有殺人的想法。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為什麼古人都說"放肆",而不說"放叄”,"放伍"?

人們通常把言詞輕率的人稱"放肆",古時把膽大妄為也稱"放肆"。

為什麼稱"放肆"而稱"放叄"或"放伍"呢?這是有典故的。

唐時玄宗專寵楊貴妃,時常在宮裡與其玩擲骰子游戲,有一次貴妃娘娘擲出個雙數叄叄,皇上必須擲出肆肆以上才能贏,一擲果然肆肆,皇上以為肆乃他的吉祥數,就讓人把骰子上的肆染紅,(壹本來是紅的)。以後宮內再玩時因忌諱皇上,不敢再"放肆",有個新來的宮女不知道放了肆,被人們稱之為"放肆"。這是放肆的由來之一。

"放肆"還有來自民間的由來,過去百姓家有老人故去,都要停放幾天才出殯,一般是放單不放雙,放雙死雙親,三天五天或一七。有一家父親故去放了肆天就出殯了,果然母親也在這一年故去了,人們就稱這種膽大妄為是"放肆"!





金蘋果老楊


首先要說一下,樓主大概理解錯了,“放肆”的“肆”字並不是“四”的大寫,它另有含義。

如果按照樓主的邏輯,那麼我們還可以依次去深究“隊伍”為什麼不叫“隊陸”,“收拾”為什麼不叫“收玖”,那就徹底誤入歧途了。

“放肆”咱們都知道,就是斥責別人太嘚瑟不禮貌的意思。那麼“放肆”這個“肆”到底什麼意思呢?

告訴你,“肆”居然是屍體的意思!!!!

在古代,如果一個人在法律上被判處刑,是要把屍體示眾一段時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以儆效尤,告訴民眾犯了罪就會像他這樣,起到震懾民眾鞏固政權的作用。

《論語》裡就有記載曰:“吾力猶能肆諸市朝”,意思是憑我的能力,把他殺瞭然後把屍體放到市集上示眾,都完全沒有問題!《周禮》也有記載說被處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

所以“放肆”就是把屍體放出來示眾的意思。

放誰的屍體呢?放你的屍體。因為在古代,你如果對長輩不禮貌,長輩就會說“放肆”來威脅你,告訴你如果再這樣繼續不禮貌的話,就要把你殺了,然後把你的屍體放到外面示眾。

哇,聽起來夠嚇人的!

這麼來看,其實“放肆”是一個威脅用語,從性質上講跟“混賬”完全是兩回事。


馬丁馬小虎


為什麼古人都說"放肆"而不說"放叄"-"放伍"?

從詞彙"肆意妄為","肆無忌憚\

14說4


中國古代哲學家早就有天圓地方這一說,意在地有四面,方向為八方,有誰見過哪個老農把田地平整為圓形的。地有四面,穩重而厚實,於是四面引申為地球人的規矩,說三道四就是討論行為是否超越規矩。

地方有四面,這是規距,"肆"包括了全部規矩,因此說一不二,說三道四都可以,但你不能大聲喧譁,吆五喝六耍威風。

看來古時把"肆"也看成"度",人們做人做事的限度,任何人的言行不得超過這個度,不可破壞肆面規矩。如果你不守規矩,超過了限度,你就是放棄規距,就是"放肆"了;如果有人胡作胡為,就是肆意破壞規矩,就是肆無忌憚了。

如果我對"肆"的認識謬論,超出了別人的容忍程度,只能算得上"遺笑大方",但只要守得住"地方"的肆面規矩,至少沒人罵我"放肆"了……


北國風向


古代肆與市為同意詞,放肆解釋:在集市上不守規矩,橫行霸道。註解:今天的菜霸,肉霸,強買強賣,短斤少兩,欺行霸市之意。



軍歌響亮


我對這個,理解不一樣,其它朋友講的是放肆的起因。我說的是歷史沿革,其實,肆還有一樣,在古代漢字在金錢交易憑據,記帳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是大寫,壹,弍,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我寫的是簡化字丶不是繁體字)。直到今天,打條子,寫借據,開發票,收據仍有大寫一欄,其中不泛有肆字。

解放初,解放前,舊時代,唐宋元明清,對市場都稱之為肆,生意,交易的地方,大的酒館叫酒肆。為什麼稱肆?這裡面大有玄機。《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肆在古時並沒有我們現在人們牽強附會說肆不好。我個人理解,肄就比三要多,而且要數字大些。引伸出無限的遐想。就是不可想象,特別寬廣更深的意思,比如說,肆意妄為,就成了放肄,基本上無法相提並論的意思,肆在古時代表東南西北海洋地域。人們有句古語叫放之四海而皆準。四海為家。對一件本來不大喲事情,大肆宣染,就是無限大的意思。在茫茫宇宙中,作為人是很渺小的。肆就是天地,東西南北四方。無邊無際。你還能去比肆嗎。叄和肆是不能顛倒的,所以人們把那些昏了頭的人形容為顛三倒四。就祘一個市場,你襲斷,你都不得人心,敢在肆之上的,肯定是放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