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人不狠站不稳34283284


《说文解字》对“放”的解释是“放,逐也”,后来“放”的含义由“放逐”逐渐引申为“放纵”的意思;而“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肆,极陈也”,也不好理解,后来也逐渐引申为“放纵”的意思;现在人多理解为肆意妄为、肆无忌惮等等。

“肆”还有一种解释是“弃市”的意思,据《周礼》记载,被处死的人要“肆之三日”意思是说要把被处死之人的尸体舍弃陈列到集市上示众三天,“肆”作为“弃市”的解释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


“放”和“肆”组成了同义连用的复合词组,,其意思就是放纵、不加约束、轻率、没有礼教等等。

这个“肆”并非数字“4”,现在一般用得比较少,只是银行用来作为大写代表“4”,因此“肆”与数字“4”既不沾亲、也不带故,所以就无所谓的放叁、放伍了。


放肆多形容某人做事太过而不能被人容忍,这个大家用得比较多的口头词语从何而来,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有一种说法是从《周礼》的“肆之三日”引申过来的,如果某人显得过分地嚣张,就可以威胁要把他“放肆”,是说要杀死他再把他示众三天,渐渐地这句带威胁的“放肆”就演变成今天斥责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就与数字联系上了,一般的一二三是少数,四五六以上是多数,而肆(四)是多数的开始,用放肆来对行为不端的人进行的警告。

“放肆”也为某些地方的方言,在湖南一带方言中有大胆、无节制、无顾忌之意,如:放肆吃、放肆玩大等等。

当然也不要太深奥的解析,文化来源于民间,民间有事不过三的说法,不管是谁欺负人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做到四就有点过了,就超越人们忍耐的底线了,那就太放肆了。


一字一华夏,一字一文章,何国有此脈,唯吾大中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典永流传。


遗产君


真不知道这算个什么问题?本来没有什么回答价值,但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汉字「肆」的词源和字源意义。


我通读了一遍文献,发现从「肆」的甲骨文造字本义来看,跟一种动物和祭祀有关。


如果从这个点以小见大,可以解开整个「肆」字演变、引申过程。就这一点来说,还是蛮有意思的。

------------------------------------------------------------

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这相当于问「奥巴马」为什么不是「奥巴牛、奥巴羊」?这个「马」只是一个表音符号,是不能以「马」的本义理解的。

  • 「放肆」的「肆」用的是引申义,是从本义联想引申的意义。

  • 「四」的大写「肆」用的是假借义,相当于把「肆」当做音符「si」用,「假借义」是「同音借用」而得到的意义。


假借原理就是谐声,因此千万不要从字义强行关联,而只能从读音找关联。


汉语中有些意义太过於抽象,没有办法诉诸象形造字,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这种方法叫做假借,比如这些字都是假借义:


  • 汉语虚词:者、也、之、乎。
  • 汉字数字:四、五、六、七、八、九。
  • 汉字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 外来词:佛陀、菩萨、美利坚。

也就是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是题主没有分清楚汉字的「假借」和「引申」,混为一谈。

------------------------------------------

既然「放肆」的「肆」是用的引申义,那是如何从本义引申而来的呢?

「肆」从甲骨文来看,从「手(又)」从「㣇」:

「肆」的甲骨文隶定为: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㣇」这个字像形是一种动物:

《说文注》和《尔雅·释兽》解释是有长鬃毛的豪兽,可能不是「野猪」就是「豪猪」:

  • 《说文》和段玉裁注解:
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1030
  • 《尔雅·释兽》:貄,修毫。疏:貄兽体多长毛。《类篇》本作𧳙。

《说文》《尔雅》说的「修长的豪」:野猪和豪猪都有:

从「肆」的甲骨文从字形来看,似乎表示「宰杀㣇兽」,有些甲骨文还有表示「血点」的笔画:

有些字形强调㣇有长尾:

所以,甲骨文「肆」字形像「以手持兽,宰殺流血」,会意「解牲祭祀」。

解释成这个意义与甲骨文、传世文献的用字之义无比吻合:

  • 在甲骨文中「肆」字用作「祭名」(见合集28964)。「羞祭」和「肆祭」都是「奉上牲肉献祭」,二者造字意图也很相近,「肆」从「手从「㣇」,「羞」从「手」从「羊」:

  • 《书·周书·牧誓》中周人的「檄文」中历数受(纣王)的罪名有:「昏棄厥肆祀弗答」 意思就是「纣王不用肆祀祭祀祖先,轻视祖先」。

  • 《周禮•夏官•小子》更有「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散肉豆」,意思是将羊肢解放在豆器中祭祖。


  • 《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肆」也有「解牲体祭祀」的意思:


「以肆獻裸享先王」。鄭玄注:肆者,進所解牲體,謂薦孰時也。


那么,说到这里,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其他答主说的「陈列、放置、杀伐」等等,其实都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宰牲解兽,陈肉献祭」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的。

我们看经传文献中的用法,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这个意义引申的过程:

  • 「陈设、放置」是从「陈设祭肉」引申而来的


《小雅•楚茨》二章:“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毛傳》:“肆,陳。”《鄭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或奉持而進之者。”《周禮·地官·司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鄭玄注:“陳猶列也。辨物,物異肆也。肆異則市平。’
  • 「纵兵攻打、突袭」由「宰杀伤害」意义引申而来,再引申就是「放纵、放肆」:

《大雅•大明》八章:“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朱熹《集傳》:“肆,縱兵也。”應劭《風俗通義•皇霸》引作“襲”。
《大雅•皇矣》八章:“是伐是肆。”《鄭箋》:“肆,犯突也。”朱熹《集傳》:“肆,縱兵也。”《关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 其他答主提到「肆」有「尸体」的意思,其实没有「尸体」的意思,而是「刑杀以后,尸体在集市示众」,叫做「肆」,很明显也是从本义引申而来:

《周禮·秋官·鄉土》:“獄訟成,士師受中,協曰刑殺,肆之三日。”《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鄭玄注:“踣,僵尸也。肆,猶申也,陳也。”

「肆」还有很多假借意义,比如:表示「今(故)、遂」等虚词,表示大写的「四」就是假借义之一。

---------------------------------------------------

「肆」在甲骨文以后,字形开始声化增繁,还有剧烈的讹变:

要注意的是:「肆」中的偏旁「㣇」字与「豸」字形完全一样:「大口獠牙之兽」,「貓、豹、豺、貔貅」从「豸」,它们应该是一个字所分化:

「肆」的金文加偏旁「巾」表声:

篆文有个讹变:「手、巾」两个偏旁讹变变成了「隶」,「㣇(豸)」变成了「镸」:

隶楷书阶段「隶」又变成「聿」,也就是今天的字形「肆」:

所以,「肆」的左半部分应该是「㣇(豸)」,右半部分的「隶」。「肆」是「𧳙、貄」的讹变形体,它们互为异体字。籀篆偏旁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偏旁符号非常常见,比如:「赤、光、照」都有「火」这个偏旁。


-----------------------------------


结论部分:


至此,我们可以还原「肆」字整个演变过程的脉络图:


1、「肆」的初文是(㣇又),像「手持牲兽宰杀」之形,本义是「宰牲解兽,陈肉献祭」。


2、「肆」的「陈列、放置、杀伐、放纵」等意义,都是由「宰牲解兽,陈肉献祭」引申而来。「放肆」的「肆」也是引申义。


3、大写数字「肆」是假借义,汉字大写系统,大概是起源自唐宋,在元明固定下来,所以,不要用什么《易经》中的句子来解释数字「肆」。易经成书时代,「肆」根本不表示数字。


4、「肆」是「𧳙、貄」的形体讹变,这种动物不是野猪就是豪猪我个人觉得是野猪的可能性大一点。

以「豳」字可证:周人的发祥地之一「豳州」的「豳」字,隶篆字形从「豕」从「火」,但金文字形将「豕」就写成「㣇」:

那么,也就是说「豕、㣇」可能是同一种动物,一个野猪,一个家猪,所以,在「豳」字中混用不分。

这是古文字中很常见的同意偏旁混用。如:「人」和「大」都是人的象形,作为偏旁部首表意没有区别,所以可以通用不分:引自:刘钊。《古文字构形学》(2006,福建人民出版社),页41

小汉字见大历史


“放肆”来源于放狗之说。话说从前有个秀才先生,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很有江湖人物气魄,有一天秀才在家听到一女子的喊叫声就急急跑出来一看,是四个无懒在拖拉毒打一位年轻女子,于是秀才就上前一声怒喝“大胆!光天白日之下胆敢如此昌狂”!四个无懒见是个文弱书生便不理睬他继续毒打女子,秀才忍无可忍于是大叫一声“放…?…”“狗”字刚到嘴边就觉得有失丝文就马上改口“四”,因为秀才家里养有四条大狗看家,四条大狗听到主人的命令后就恶狠狠地冲向四个无懒乱咬一通,咬得四无懒四处逃走。之后街边行人个个赞赏秀才丈义行为,见到不公平的行为纷纷效仿秀才之义正严词的一声怒喝“放肆!”。不要喷我不识字,我就是这水平oo


漓江烟雨楼


1、「放肆」中的「肆」,不是“四”的意思,因此也不存在「放叁」、「放伍」的可能性。

2、认为「放肆」来源于“杀人弃市陈列尸体”也是一种误解,很牵强的附会。「肆」的确有陈列、杀人的意思,但古籍里不存在把“放”和“肆”连用表示这一意思的例子。

3、「放肆」两字连用作为一个词汇,大量出现在汉代的典籍里,古文比较重视韵律,常常会把两个相同意思的字叠在一起使用,形成强调的语气,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词汇都来源于古人的这种词语创造方式。

「放肆」正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放”和“肆”,都是放任、恣意的意思,是并列结构,强调“不受约束”的含义,而不是什么杀人弃市。

汉《礼记注》:肆,放恣也。

汉《春秋公羊传注疏》:肆:过度也。

所以也有「肆意」这个词汇,是放任自己的想法的意思,而不是有杀人的想法。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人们通常把言词轻率的人称"放肆",古时把胆大妄为也称"放肆"。

为什么称"放肆"而称"放叁"或"放伍"呢?这是有典故的。

唐时玄宗专宠杨贵妃,时常在宫里与其玩掷骰子游戏,有一次贵妃娘娘掷出个双数叁叁,皇上必须掷出肆肆以上才能赢,一掷果然肆肆,皇上以为肆乃他的吉祥数,就让人把骰子上的肆染红,(壹本来是红的)。以后宫内再玩时因忌讳皇上,不敢再"放肆",有个新来的宫女不知道放了肆,被人们称之为"放肆"。这是放肆的由来之一。

"放肆"还有来自民间的由来,过去百姓家有老人故去,都要停放几天才出殡,一般是放单不放双,放双死双亲,三天五天或一七。有一家父亲故去放了肆天就出殡了,果然母亲也在这一年故去了,人们就称这种胆大妄为是"放肆"!





金苹果老楊


首先要说一下,楼主大概理解错了,“放肆”的“肆”字并不是“四”的大写,它另有含义。

如果按照楼主的逻辑,那么我们还可以依次去深究“队伍”为什么不叫“队陆”,“收拾”为什么不叫“收玖”,那就彻底误入歧途了。

“放肆”咱们都知道,就是斥责别人太嘚瑟不礼貌的意思。那么“放肆”这个“肆”到底什么意思呢?

告诉你,“肆”居然是尸体的意思!!!!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在法律上被判处刑,是要把尸体示众一段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以儆效尤,告诉民众犯了罪就会像他这样,起到震慑民众巩固政权的作用。

《论语》里就有记载曰:“吾力犹能肆诸市朝”,意思是凭我的能力,把他杀了然后把尸体放到市集上示众,都完全没有问题!《周礼》也有记载说被处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

所以“放肆”就是把尸体放出来示众的意思。

放谁的尸体呢?放你的尸体。因为在古代,你如果对长辈不礼貌,长辈就会说“放肆”来威胁你,告诉你如果再这样继续不礼貌的话,就要把你杀了,然后把你的尸体放到外面示众。

哇,听起来够吓人的!

这么来看,其实“放肆”是一个威胁用语,从性质上讲跟“混账”完全是两回事。


马丁马小虎


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从词汇"肆意妄为","肆无忌惮\

14说4


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有天圆地方这一说,意在地有四面,方向为八方,有谁见过哪个老农把田地平整为圆形的。地有四面,稳重而厚实,于是四面引申为地球人的规矩,说三道四就是讨论行为是否超越规矩。

地方有四面,这是规距,"肆"包括了全部规矩,因此说一不二,说三道四都可以,但你不能大声喧哗,吆五喝六耍威风。

看来古时把"肆"也看成"度",人们做人做事的限度,任何人的言行不得超过这个度,不可破坏肆面规矩。如果你不守规矩,超过了限度,你就是放弃规距,就是"放肆"了;如果有人胡作胡为,就是肆意破坏规矩,就是肆无忌惮了。

如果我对"肆"的认识谬论,超出了别人的容忍程度,只能算得上"遗笑大方",但只要守得住"地方"的肆面规矩,至少没人骂我"放肆"了……


北国风向


古代肆与市为同意词,放肆解释:在集市上不守规矩,横行霸道。注解:今天的菜霸,肉霸,强买強卖,短斤少两,欺行霸市之意。



軍歌响亮


我对这个,理解不一样,其它朋友讲的是放肆的起因。我说的是历史沿革,其实,肆还有一样,在古代汉字在金钱交易凭据,记帐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是大写,壹,弍,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我写的是简化字丶不是繁体字)。直到今天,打条子,写借据,开发票,收据仍有大写一栏,其中不泛有肆字。

解放初,解放前,旧时代,唐宋元明清,对市场都称之为肆,生意,交易的地方,大的酒馆叫酒肆。为什么称肆?这里面大有玄机。《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肆在古时并没有我们现在人们牵强附会说肆不好。我个人理解,肄就比三要多,而且要数字大些。引伸出无限的遐想。就是不可想象,特别宽广更深的意思,比如说,肆意妄为,就成了放肄,基本上无法相提并论的意思,肆在古时代表东南西北海洋地域。人们有句古语叫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为家。对一件本来不大哟事情,大肆宣染,就是无限大的意思。在茫茫宇宙中,作为人是很渺小的。肆就是天地,东西南北四方。无边无际。你还能去比肆吗。叄和肆是不能颠倒的,所以人们把那些昏了头的人形容为颠三倒四。就祘一个市场,你袭断,你都不得人心,敢在肆之上的,肯定是放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