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英央行續簽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本幣互換協議?

小車點評


美元,世界頭疼。物物交換,有一定額度。這是3500億計劃。

每個缺美元國家,都想這麼做。但顯然是短暫的。


問題的實質


可以看出,繼上次日本訪華以後簽訂的2000億人民幣互換,以及這一於英國簽訂35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之後,有傳聞中國於阿根廷又準備在原有700億的基礎上再次追加600億的貨幣互換。

很多人會覺得阿根廷經濟這麼不好,如果阿根廷再次貶值,那中國豈不是虧大了?事實上不用擔心,先來解釋一下貨幣互換的概念:

貨幣互換(又稱貨幣掉期)是指兩筆金額相同、期限相同、計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貨幣不同的債務資金之間的調換,同時也進行不同利息額的貨幣調換。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雙方先以一個擬定的匯率(非市場匯率)交換貨幣,然後在期滿後(例如三年後)在以一個擬定的匯率換回來。


比方說,現在中國換了1000元的阿根廷幣,現在匯率是1:1,換了人民幣1000元,可是未來阿根廷貶值,變成了10:1,阿根廷依然需要給中國1000元錢,這時候需要用10000元的阿根廷幣在國際上兌換成人民幣1000元償還給中國;

貨幣互換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都是用第三方貨幣來進行貿易,那麼必須持有大量第三方貨幣,如美元,可是持有第三方貨幣是有通貨膨脹的,那麼就得購買美國債券來進行保值增值,這中間會有債券價格變化風險、匯率風險、手續費等等;

而貨幣互換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於雙方有貿易的國家來說,實行匯率互換能夠減少很多麻煩。


本幣互換則是另一種方式的去美元化,或者是去第三方貨幣化。因為現在世界貿易量太大,貿易需要用貨幣,而如果用美元,則會受到美元的巨大影響。而且還會受到美元的控制。美元的變動將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巨大影響。


實際上,這是對美國石油美元的一種抗爭,同時也是由美國經濟經濟實力下滑的表現,也是美國影響力逐步下滑的表現,同時也是國際上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種方法。不然這些國家不會進行過多的這種互換來削弱美元的霸權。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大家普遍認識到美元對全球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極大增加了對其他國家的危害。

我們可以發現2008年以後,全球的貨幣互換變得越來越多。


以股易金


貨幣互換是一種間接的去美元化。國際貿易資金來往一定要通過美元結算。也就是美國控制的美元支付系統。

離開這一系統就無法完成國際貿易的資金結算。因此美國十分強勢。可以利用這一系統監控資金流向。並隨時切斷資金流動。

因此美國想制裁誰就制裁誰。不管是敵人還是盟友。美國都非常強硬。像最近的伊朗問題。美國憑藉的就是美元支付系統。逼迫很多歐洲跨國企業退出伊朗市場。讓歐盟非常生氣。因為沒有美元支付系統寸步難行。

因此歐盟要打造一個獨立於美元的新支付系統。那就是歐元支付體系。得到歐盟。伊朗。俄羅斯。敘利亞的贊同。

在沒有新的支付系統下。實行本幣互換是一個代替性的措施。可以規避美元支付系統。利用本幣結算。像我們就與英國。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等國家展開本幣互換協議。簡化支付程序。

目前世界金融市場亟待打造一個新的獨立於美元的支付系統。改變美元支付壟斷地位。降低美國影響力。但這一過程還很漫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