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陽市人祖先編寫的南陽地方誌都承認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的襄陽隆中?

飄逸的歷史


主持官修南陽地方誌的未必是南陽人祖先,不排除是認同襄陽說的非南陽藉人士到南陽做官。例如南陽臥龍崗武侯祠那副著名的和稀泥楹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其作者就是時任南陽知府的湖北人顧嘉蘅。

做為博學多識、自詡為諸葛亮‘’異代相知‘’的東晉襄陽人習鑿齒,一定和眾多史家一樣熟讀《出師表》,知道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所以他沒說諸葛亮躬耕於襄陽,只是在《漢晉春秋》裡定位了一處無限貼近襄陽城卻又屬於南陽郡的‘’亮家‘’——‘’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現代襄陽說者和襄陽人認定這個‘’隆中‘’就是今天的諸葛亮故居(兼躬耕地)——古隆中。假定古隆中等同於習鑿齒定位的‘’亮家……隆中‘’觀點成立,我們來探討一下隆中、古隆中與襄陽城的關係。

一、這個‘’襄陽‘’城在哪裡?

湖北某學者依據最新考古發現,定位、繪製了一處古襄陽城(歐廟鄒灣遺址:東漢襄陽城);而東晉習鑿齒時代的襄陽城位於北津(今襄陽古城,其考古文化層最早為東晉)。這兩個‘’襄陽‘’城一南一北相距三十多公里。

二、譚其驤先生為配合習鑿齒《漢晉春秋》(裴注)記述及由此衍生的歷代襄陽說理論,修訂了中國歷史地圖東漢篇——初版隆中地區屬荊州南郡,82年再版時隆中改屬荊州南陽郡(襄陽說者拿古隆中套路‘’躬耕於南陽‘’時引此為佐證)。

三、我們來按圖索驥。按照82版《中國歷史地理圖集.東漢篇》,古襄陽城(鄒灣遺址)以西二十里妥妥地屬於東漢南郡地盤,與南陽之鄧縣無關,也沒有叫隆中的地名;古襄陽城(鄒灣)北距古隆中三十多公里,顯然不是習鑿齒用以定位‘’亮家隆中‘’的襄陽城。

四、我們仍按82版《中國歷史地理圖集.東漢篇》尋找,襄陽古城(北津)以西二十里有鄧縣,但仍然沒有隆中(秦制一里合公制415米,二十里合公制8.3km);而古隆中在襄陽古城(北津)以西13.6km(合秦制約三十三里),顯然襄陽古城(北津)也不是習鑿齒用以定位襄陽隆中的襄陽城。

五、既然一南一北相距三十公里的兩處襄陽城均不符合‘’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要求,我們只好做出以下或然性判斷:①習鑿齒定位的隆中不是今天的古隆中,或屬虛構;②今天的古隆中不是真正諸葛亮故居;③習鑿齒用於定位隆中的襄陽城純屬虛構——孰是孰非?相信讀者自有心證。

六、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古隆中並非習鑿齒在《漢晉春秋》裡記述的‘’亮家‘’隆中;結合國家文物局對古隆中文物年代的清晰認定——襄樊古隆中:明清建築(明王陵、寺廟及清‘’隆中十景‘’合稱)——合理推斷:‘’古隆中諸葛亮故居‘’為清人所建紀念性文物,與習鑿齒《漢晉春秋》裡記述的‘’亮家‘’隆中無關,與真實的諸葛亮故居無關。既然古隆中不是真實故居(亮家),又何來‘’躬耕於南陽‘’即古隆中?

最後再說一說延續了幾百年的躬耕地爭議:

①《史記》、《漢書》、《後漢書》,甚至包括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對兩漢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的記載大同小異、一脈相承;但卻導致習鑿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的說法疑竇叢生。

②古隆中諸葛亮故居傳說源於習鑿齒‘’號曰‘’隆中,卻又不符合習鑿齒對‘’號曰‘’隆中的座標定位,應屬以訛傳訛;但古隆中做為有一定歷史時長和大量受眾的古建築群及襄陽說者神祗,我們又不能單純地說它一無是處、徒有虛名,稱之為僑置更合適一點。韓國襄陽郡能把照搬自中國古襄陽的峴山、鹿門、端午節等地名和習俗玩出花來(峴山申遺),襄陽古隆中的橫空出世與之異曲同工。

③諸葛亮《後出師表》記述‘’……操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此處‘’南陽‘’指南陽郡治宛城;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記述‘’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此處‘’南陽‘’亦指宛城;諸葛亮《出師表》自述‘’躬耕於南陽‘’,按理說這裡的‘’南陽‘’指宛城順理成章,但襄陽說者一口咬定此處‘’南陽‘’應指南陽郡(之鄧縣隆中),絕不可以指南陽郡之宛城,否則無法解釋古隆中故居何以兼具‘’躬耕受三顧地‘’的身份——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襄陽說群體的固執己念也挺可愛?

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他‘’躬耕於南陽‘’,躬耕於每個諸葛亮FANS堅定不移的信念裡。





望峰鳶


襄陽南陽之爭,一個主要內容是地域問題。把地域搞清楚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無謂爭議了。


比如荊州與南陽,先說荊州。荊州現在的位置在長江邊,是一個城市概念。而在西漢,東漢,卻是一個大的地域概念,範圍是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地區,廣東廣西北部地區,荊州真夠大了。在建安三年前,荊州治所(衙門)在湖南常德。那時還沒有現在荊州城的名字,荊州是相當於省的地域概念。建安三年劉表把治所搬到襄陽城,襄陽城成為首府。在襄陽駐19年以後,治所又搬遷到江陵,就是現在的荊州城。再以後,大地域的荊州,變成荊州城的名字。現在的荊州人,也承認常德,襄陽是古荊州地域的首府。

河南南陽也是這樣,在東漢時是地域概念,南陽郡被荊州管,荊州治所在襄陽城內。也就是說襄陽當時管南陽。而南陽管的範圍也大,包括現在的湖北十堰,還有襄陽的一部分地區現在的老河口 ,谷城 都是南陽的地盤。谷城的茨河就緊靠現在的襄陽隆中。歷史上有“襄陽無西的說法,”南陽當時就管谷城,管襄陽隆中就非常正常了。這個地域問題,在中國的文化歷史界,都承認。歷史上,南陽人也承認,在南陽縣誌 ,鄧縣縣誌也承認。現在的南陽非漢朝的南陽。十堰(以前叫鄖陽)已經獨立。河口市,谷城縣歸襄陽管轄了,隆中早歸襄陽管轄,諸葛亮故居當然是襄陽的了。現在,河南人在思想上如果把現在的南陽當著古時候的大南陽地域,就差之毫釐,逆之萬里了。
最後結局的問題是:很多不知道這一歷史的朋友,往往堅持《出師表》中的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瞭解這一歷史,解決襄陽,南陽之爭的問題就解決了。況且,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也認定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南陽人沒有理由爭了。


峴山石頭


不是這樣的,南陽明清的官員是襄陽人,不單是明清在很多年前湖北人都在篡改歷史,就拿長江三峽來說吧!等到若干年後湖北人就會說有歷史記載湖北就是長江三峽,實際長江三峽是三個省,上峽在四川,叫巫山峽,下峽在江西,叫石琳峽,湖北就一個灈塘峽它就妄自稱長江三峽!



無愧於天1


提問者“飄逸的歷史”網友也真是太無聊,關於光緒時期南陽地方誌這些說法早就被南陽網友駁回,因在辯論中敗下陣來,不敢辯論,該網友就只好把這幾位南陽網友拉黑,大家無法回覆他的帖子,這樣他可以放心胡言亂語了!

這次提問的內容實際是在炒冷飯,也是提問者在拼命刷存在感。

問主一天到晚就抓住某些南陽地方誌大做文章,喋喋不休,像祥林嫂一樣天天重複著同一個話題:南陽人的祖先都承認隆中為躬耕地,憑啥南陽人不承認隆中為躬耕地?

難道某些南陽地方誌真能判定隆中為諸葛躬耕地?

凡事都有因果,清代南光緒年代南陽府志的記載當時的史料是有說服力的,但南陽府志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記載未必有說服力,躬耕地之爭前幾個朝代都有,南陽襄陽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憑某些南陽地方誌就能把躬耕地之爭化解嗎?

諸葛孔明自己說“躬耕南陽”,“襄陽說”無法否定諸葛亮的話,那就只好從“南陽”這個詞語上下功夫,只好用“此南陽非彼南陽”才能讓躬耕隆中合理化。恰好,習鑿齒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就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被奉為聖旨。

雖然歷史上南陽郡的管轄範圍不斷變化,但隆中都無法碰瓷南陽。

隆中在漢水以南距離中廬縣縣治十里地,屬於中廬縣管轄(參看湖北學者石泉《荊襄古今地名考》),中廬縣建安十三年前屬於南郡管轄,以後屬於襄陽郡管轄,這個與南陽郡啥關係?

“襄陽說”固執的說,隆中屬於鄧縣管轄,可是建安十三年後,鄧縣歸襄陽郡管轄,到習鑿齒時代只有“襄陽之鄧縣”,怎麼能“南陽之鄧縣”。

當考究了南陽郡歷代行政劃分後,人們會發現習鑿齒說的話並不靠譜。

習鑿齒的“南陽之鄧縣”就是紙糊的燈籠。

我們倒要問一問問主,你的老祖宗習鑿齒為什麼說話前後矛盾,語無倫次,一個晉代人要把襄陽郡的鄧縣強加在南陽郡身上,然後碰瓷南陽,把“躬耕南陽”篡改為“躬耕襄陽”?

笑談啊,晉代鄧縣還受南陽郡管轄,只能說習鑿齒是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習鑿齒的“南陽之鄧縣”流毒千古。

除了《出師表》之外,歷史上缺乏對諸葛亮躬耕地的權威記載,所以野史《漢晉春秋》關於躬耕地論述被一些人採用。正是習鑿齒篡改歷史造成歷史混亂,躬耕地之爭被無端挑起。

後世學者無法弄清歷史真實面目,躬耕地兩種說法並存,某些南陽地方誌撰寫者按照習鑿齒的說法也在情理中。

習鑿齒的“南陽之鄧縣”是某些南陽地方誌錯誤根源

這些,問主沒必要問別人,應該去問自己的老祖宗為啥硬是把襄陽郡的鄧縣塞給南陽郡?

問主不去從根源上弄清是非,不去責怪自己的混蛋祖宗,而明知故問,挑撥是非,反去汙衊南陽人?

某些南陽地方誌出現錯誤論斷並不能成為躬耕隆中證據!


南陽玉雕發佈


你認為李白,岳飛等人都是傻逼麼?嶽帥抗金北上路過南陽遇雨夜宿臥龍崗武侯祠,觀看給歷代先賢所書,有感而發,淚流滿面,竟夜不能寐,後道士獻墨,索書,嶽帥手書出師表,一揮而就。至今石刻還在臥龍崗武侯祠內。習鑿齒算什麼東西,就憑他說武侯躬耕於襄陽就是襄陽了?武侯親書“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ys越努力越幸運


說實話,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包括南陽政府在內的所有人,還沒一個直接說南陽臥龍崗是躬耕地的,都承認襄陽隆中是躬耕地。90年代後,由於改革開放,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衝擊,南陽就出現了一小波人,在網上胡說八道,篡改史書、造謠惑眾、猜測臆測。但在襄陽人用史書一再抨擊之下,這些人有所收斂,基本遁形。但他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在網上繼續流傳,有更多不明真相、不辨真偽(或說學歷低點的)南陽群眾信以為真,一再詆譭襄陽。但史實是靠史書來辨別的,這些人最終會成為過街老鼠,成為敗壞南陽地方名聲的敗類。


開心就好123153549


古南陽舊鄧縣縣城就在漢江北岸邊不遠(今樊城區內的鄧城遺址就是),離漢江對岸(南岸)的隆中,直線距離約在一、二十里路。一個縣跨江跨河管轄兩岸,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是太常見的事情。為什麼南陽人就沒勇氣承認這一基本事實呢? 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只是講一個大的地理方位。而具體的行政管轄區域,是受戰爭、承繼等多種因素而變化的。古南陽的舊鄧縣山都等縣管轄漢江南岸的都分地域,並不影響古南陽主要轄區位於山南水北的大致地理方位。


飛翔2159424


臣本布衣,躬耕於宛城。汗撒臥龍高地,日擔水千挑,行萬步,方得二餐果腹。時有張繡惡卒,欺吾孤苦,號曰,蓋下百里,一馬平川,唯此地勢隆起,可駐軍已,汝常來於此,乃曹賊細作也。遂斬。亮卒。三國終。


燈泡307


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南陽人也遇到現在胡攪蠻纏如樓主這樣的人,然後南陽人無奈的說了句你們開心就好唄,諸葛亮無論如何都是山東人,跟湖北河南都沒關係,只要樓主這樣人開心就好咯,如此縣誌上就這樣寫了…


KaIte


名可,名非,常名,地名有變,而地域始終不變,一千多年的歷史變化。。。古人已逝,諸葛孔明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不去學習用,而為了他老人家的居住環境而爭的雞飛狗跳!!!

用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不然都是扯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