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按這樣的標準 泱泱A股沒有一隻股票可投

我也喜歡折扣很大的便宜貨, 但是我更喜歡買入一個持續產生複利價值高質量的組合。 我不願意把今天的結果外推得太遠, 因此我不願意為我認為是一個偉大的企業支付較高的價格。 因為未來很難預測, 以較低的價格買入會增加投資組合的安全邊際, 並減少定性分析的失誤。

——巴菲特
坤鵬論:按這樣的標準 泱泱A股沒有一隻股票可投

坤鵬論之前聊了不少股票投資的話題,也介紹了幾位價值投資的牛人,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明白了一些道理,今天就先來分享一下。

一、認知的堅定是首位

投資的關鍵在於你本心對於它的認知,以及這個認知夠不夠堅如磐石。

不管你掌握了多少方法、多少公式,在操作時,關鍵就是能不能一直堅持、堅守住,多少人高喊著價值投資,結果真到了實際操作時,卻變成了盲目的投機。

人都是趨利避害,每次市場開始有波動的時候,大多數的投資者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這樣往往會導致買了牛股卻拿不住,最終賺不到錢,甚至是虧錢。

而偉大的投資者之所以偉大,恰恰是因為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為外界因素所幹擾,某些時候敢於站在人群的對立面。一些短期看似奇怪乃至愚蠢的行為,其實包含的是極大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只有加以時間的錘鍊,才能看到真相。“只有潮水退出,才能看見誰在裸泳”。

巴菲特牛就牛在一直堅守自己的認知幾十年,從不妥協,不懂就堅決不投,即使是2000年左右互聯網股票大行其道,他也巋然不動,那段時間沒少被同行、媒體嘲笑挖苦。

2000年的伯克希爾年會上,他和自己的老搭檔芒格遇到了與互聯網公司投機有關的問題,巴菲特直言,一切都會有最終清算的一天。

“歸根結底,財富只能由企業創造出來,這是唯一的渠道。”巴菲特解釋道,“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想要變得富有,只有企業才能讓他們達到目的。”

在巴菲特看來,互聯網技術從來都沒有問題,他和芒格也一直承認這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世界。

關鍵是,巴菲特認為許多互聯網公司的股票估值實在是太荒唐可笑了。

他說:“到最後,還是要看估值。當大量參與者一起投入一個總數持續增加的遊戲,就會創造出一種表面上的真實,這樣的情況也可能會持續相當的時間,但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實話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寥寥無幾,99%號稱價值投資的其實都是偽價值投資,或可稱為價值投機,他們在選股時可能運用了價值投資的方法,當買入後就將價值投資全都拋在腦後,整天守著電腦盯盤,頻繁買進賣出。

如果是牛市,他們大概率會賺,不過熊市一來,他們也會賠得很慘。

當他們賠了,他們不會反思自己,卻會怪價值投資誤了自己。

坤鵬論一直說,每個人都是有價碼的,錢給到位了,再大義凜然的人都可能為非作歹。

同樣,投資也一樣,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底線,在底線之內,可以風輕雲淡,笑談價值投資,一旦投資超過了底線,便會患得患失,不自覺地步入投機的殿堂。

人的認知不到一定境界,在金錢這個最大考驗面前,真的是脆弱得不堪一擊。

所以,坤鵬論建議,如果你初入股市,一定要設置一個低低的底線,少投一些,甚至是拿出一點小錢來投資練手,不僅可以相對風清雲淡地驗證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實踐試煉人心,唯有在實踐中的千錘百煉中才能將價值投資的認知夯實。

坤鵬論認為,投資股票最難的不是選股,不是方法,而是改變認知,堅守認知,就像世間的許多事情,變誰都會,關鍵則在於能不能守得住。

人心的那道堤壩實在不值一提,稍稍一個波浪就能將它徹底沖毀。

坤鵬論:按這樣的標準 泱泱A股沒有一隻股票可投

二、人類一直進步,企業不斷前行

投資股票從大道理講,真沒那麼複雜,也不用懂什麼技術流,就是通過購買股票參股到一家公司,它好你也好,它壞你也跟著損失。

所以巴菲特才會說,投資只要會小學數學就能做,“要想成功地進行投資,你不需要懂得什麼專業投資理論,事實上大家最好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

價值投資的根基在於,人類的勞動效率在科技不斷進步的推動下總是在不斷增長,未來的經濟肯定要比現在強,即使是遭遇經濟危機,也只是一種規律性的調整和優化,過去後肯定會比以前強。

而作為經濟的基本組成單元——企業,創造的總價值自然也是不斷攀升,儘管企業也有壽數,有生也有死,但整個盤子的趨勢是越做越大。

所以,選擇最優質的企業,購買它們的股票,就相當於和它們一起成長,一起獲利,在一起的時間越久,收穫越大。

價值投資的第一要點是安全,也就是所謂的安全邊際,安全邊際可以從價格與價值的差距中得出,也可以從企業的質量中得出,後一點實際上是前者的一部分。

比如:一個能夠以每年12%的速度穩步擴張其內在價值的企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其價值遠遠超過一個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價值的企業,由於高質量的公司比低質量的公司更有價值,因此高質量的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安全邊際。

三、最簡單的神奇公式

前些天坤鵬論在《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中介紹了喬爾·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人家依靠這個公式在1985年成立至2005年的20年間 ,資產規模從700萬美元增到8.3億美元 ,年均回報率高達40%,其中前10年(1985-1994)複合增長更是高達50%,被譽為華爾街投資史的一項奇蹟。

不過,坤鵬論不太喜歡用這個神奇公式所選出來的股票,因為我們更偏愛穩重,我們更相信在這個科技的窪地時代,大者恆大,強者恆強,投資就是買最賺錢的公司,今天就來說說我們心目中的神奇公式。

1.完全市場化領域的壟斷者

這個理念得益於巴菲特,我們曾在《投資股票猶如Shopping 這樣理解價值投資好輕鬆!》中詳細介紹過,完全市場化行業的壟斷者都是真刀真槍在兇殘的商戰拼殺出來的,特別是商業講的是叢林法則,誰更有戰鬥力,誰活得更久,獲得的戰利品更多,從投資人角度看,最起碼投資給這樣的企業,資金更安全。

投資股票就是投資公司,投資公司就是分享它們的利潤,而壟斷者因為壟斷,所以在一定程度具備了定價權,它們才是市場的超額利潤最大受益者。

在這裡坤鵬論提醒大家,選股票儘量避開那些不能完全市場化的行業,比如:政府管制的公共事業,雖然也是壟斷經營權,但它們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價格會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無法市場化,只能獲取平均利潤率,無法取得超額利潤率。

特別要指出的是,銀行股建立不要碰,因為我國是貨幣嚴格管制的國家,銀行在很大程度要聽從政府的指揮棒,很多事情就不能完全從市場化的角度去操作。

同時,銀行具有強經濟週期性,繁榮寬鬆時,它們很火,很賺錢,經濟衰退緊縮時,它們一樣艱難前行,而目前全球的經濟大形勢大家都懂的。

2.經營時間超過5年

企業都是有壽命的,特別是中國的企業,央行行長易綱都說了:“美國的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8年左右,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年,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年左右。”

據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集團企業平均壽命是7年至8年,中小企業是2.9年,由於90%以上是中小企業,由此可得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3年。

當然我們也別自卑,就連美國大約60%的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而它們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一般不超過7年,大企業不足40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到42年。

所以,企業經營時間絕對要作為一個硬指標,不管是巴菲特,還是格林布拉特,又或者施洛斯,他們持有股票的時間最少也要3年起。

而且,沒有在市場中打拼5年以上,都不能算是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沒有經過嚴格考驗怎能放心把錢給它!

3.保持良好的增速

請你牢記:

股票投資的盈利=股息收益率+估值提升收益率+業績增長收益率

其中業績增長收益率最為關鍵,坤鵬論曾看到有專家給出這樣的實例,讓人看到了業績增長的力量。

假如某隻股票的市盈率從28倍跌至20倍,如果它一年的盈利增長30%,那麼你的收益率為1.3*20/28-1=-7.14%,是負值!

但是,如果該企業保持同樣的增速增長3年,你的收益率將為1.3*1.3*1.3*20/28-1=56.93%。

如果保持該增速增長5年,你的收益率又將為1.3^5*20/28-1=165%。

很明顯,在第一年,因為估值的原因收益率下降了8/28=28.57%,但到了第5年,盈利增長使得收益率提升了1.3^5-1=371%,遠大於估值變化(28.57%)帶來的影響。

這說明什麼問題?

道理很簡單:時間的力量!

只要你買入的股票的估值不是太離譜,虧錢是很難的,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和盈利增長,盈利會抵消估值的作用,估值的影響會越來越小。

關注盈利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比關注短期估值更重要,因為只要你不是買得太離譜,估值變化幅度是很有限的,但是盈利的持續性卻決定你的本金是否虧損,影響你的長期投資收益率。

所以,投資最怕的不是短期估值變化,而是經營層面的惡化導致本金永久性的損失。比如:這家上市公司突然虧損,估值從28倍跌到10倍,之後盈利無增長,不能抵消估值下降的影響,那麼你的虧損將是永久性的,活生生的例子是樂視。

相反,如果公司持續高增長,即使短期估值貴了一些,高盈利增長也會迅速抵消高估值的作用。

所以,有時候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比以低估的價格買入一般的公司好。

也正應了凱恩斯的那句名言:一隻好股票勝過十隻爛股票。

坤鵬論:按這樣的標準 泱泱A股沒有一隻股票可投

4.同行業不超過兩家

既然前面說是要選行業壟斷者,那麼就意味著這個行業基本只有一家可選,當然醫藥股除外,因為中國的國情,各家醫藥公司基本屬於一招鮮,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卻很難去爭奪別人已經壟斷的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坤鵬論不太喜歡醫藥股的原因,實話說,看不懂,並且它們同樣和政府離得太近。

同行業的股票不能多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秉承的是雞蛋不能放到一個籃子裡的理念,因為在股市中一個行業集體大跌很常見,但多個行業同時下跌的情況不常有。

另外,只要行業競爭激烈,就會出現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甚至像中國互聯網那樣,呈現721法則,老大佔7、老二佔2,其他的佔1。

而且坤鵬論認為,在沒有新科技出現的窪地時代,就是一場叢林吞噬戰,兼併叢生,當強者無法維繫自身的高速增長時,它們往往會選擇吃掉別人,一是吃進市場份額,二是消滅競爭對手。

話說,誰不想做大做強,誰不想趁人病要人命。

近來,國家政策也不斷釋放積極的信號,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11月8日表示:“持續推進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發揮上市公司兼併重組對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

證監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市場發生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近3000單,同比增長69.5%,已超去年全年總數,交易金額近1.8萬億元,同比增長46.3%,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而就在11月9日那一週,證監會的併購重組委召開了兩次會議,審核6個項目。

而此前一週,併購重組委召開4次會議,審核10個項目,是今年併購重組上會項目最多的一週。

此前,併購發審委幾乎保持一週一會,最多一週兩會的節奏。

所以,坤鵬論認為,不管是外部的經濟形勢,還是國家的大力支持,再或者是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未來幾年裡,大部分行業的第一名將更加巨大,而更多三名以後的企業不是被併購就是被消滅。

5.如何用指標篩出好公司

之前坤鵬論介紹過PE、PEG、PS、PB等,它們大部分是用來衡量相應的股票值不值得投資的指標,今天,我們再來看看測試公司品質的指標。

(1)看主營產品在行業排名,第一名是必須的,如果第二和第一相差不多,可以把範圍擴展到前兩名。

也有人直接用i問財拉列表,然後從列表中選取,也不知道是不是坤鵬論的操作有問題,每次搜出來的公司仔細看歷年數據總有不符合條件的。

既然我們要以行業壟斷者為首選,而且要做自己能看懂的行業,還不如直接看行業產品排名更直接。

(2)最基本的三大公司運營指標必須要過關,坤鵬論推薦你用i問財網站來查詢,只要輸入比如:“股票代碼(或名稱)+三年毛利率”這樣的關鍵詞,就能快速列出結果,甚至還可以多隻股票對比,只要連續輸入股票代碼,之間加“;”即可:

毛利率:最能反映出公司產品的盈利能力指標,又要高還要穩,還得持久,最好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這樣的企業產品競爭力才夠強大。

當然,不同行業的毛利率平均水平是不同的,但咱們是投資,選就要選能賺錢的公司。

營收和淨利潤:這兩個指標最理想的狀態是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增加,但現實是隻有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公司才能達到,對於成熟行業,把行業前十名拉出來對比。

(3)接著再看進階的指標

ROE(淨資產收益率):這麼經典的數值必須看,巴菲特曾說過:“如果非要我用一個指標進行選股,我會選擇ROE(淨資產收益率),那些ROE能常年持續穩定在20%以上的公司都是好公司,投資者應當考慮買入。公司能夠創造並維持高水平的ROE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少了!因為當公司的規模擴大時,維持高水平的ROE是極其困難的事。”

ROE也要看五年,並且都要超過15%,直接在i問財的搜索框中輸入:股票代碼(或名稱)+連續5年ROE。

坤鵬論試著輸入了“連續5年ROE>15%”,整個大A股,只有105只股票符合條件,改成“>20%”,就只有26只股票了。

如果非要放寬條件,坤鵬論認為也要遵循:7%不要投!>ROE>20%非常好!

資產負債率:巴菲特說,長期負債要在利潤的3~5倍之間才算優質,但負債率過低的企業,管理層可能過於保守,能夠控制的槓桿不用白不用,負債在50%左右較好,最高不要超過75%,當然,銀行股不在這個評估範圍。

讓我們到i問財把“連續5年ROE>15%;負債<75%”輸入進去,結果只有93只股票符合。

讓我們再添加選股的重要指標PE試試,把它設置為15,“連續5年ROE>15%;負債<75%;PE<15倍”,結果是25只股票,如果把ROE修改為20%,3000多家上市公司只有3只股票符合,而且這裡的PE還取的是動態PE,如果是靜態的話,符合標準的可能也就一個了。

這說明A股確實虛高太多,真的要跌掉一半才能迴歸其真正的價值,但是如果真這麼跌,國家承受不了。

那就逆向思維,讓上市公司的真正價值提升,這下大家應該想通,為什麼國家如此鼓勵併購重組了吧?

6.更加苛刻的公司品質指標

彼得·林奇的《戰勝華爾街》曾介紹過一種極為簡單的選股方法:

在你日常生活中留意哪些產品或商家很紅火很暢銷,然後買入其股票即可。

結果不少人信了,結果事與願違,發現事情遠沒那麼簡單,單憑日常生活經驗選擇股票,問題多多。

可能遭受的投訴太多,2000年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的序言中作了聲明:

“我從來沒有建議過僅僅因為喜歡在某家商店買東西你就應該購買它的股票,也沒有建議過僅僅因為某家廠商生產你最喜歡的產品,或者因為你喜歡某家飯店的飯菜就應該購買它們的股票。喜歡一家商店、一件產品或者一家飯店,是對一家公司產生興趣並將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單的一個很好的理由,但這並不是購買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還沒有對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財務狀況、競爭地位、發展計劃等情況進行充分研究之前,千萬不要貿然買入它的股票。”

林奇還特別強調,在關鍵的一點上,他的話被人們誤解了,如果你擁有一家零售公司的股票,關鍵點在於要確定該公司的擴張階段是否即將結束(林奇比喻為棒球比賽的“最後一局”)。

只在全國10%的地方設立分店的公司和已在全國90%的地方設立分店的公司相比,其發展前景當然大不相同。

投資者必須留意什麼才是公司未來的增長之源,並且預測公司的增長速度何時可能會慢下來。

再結合上面所說的良好增速,我們應該Get到了重點,那就是企業要有著不斷的業績增長之力。

接著,坤鵬論再介紹兩個更為苛刻,但對於公司品質檢測力很強的指標。

(1)ROA(Return On Assets)——資產收益率

計算公式為:

資產收益率=(淨利潤)/ 總資產總額*100%

或者

資產收益率=淨利潤率NPM × 資產利用率AU

其中:

淨利潤率NPM=稅後淨收入/營業總收入(衡量的是每一元資產所帶來的利潤)

資產利用率AU=營業總收入/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非主營業務收入)/資產總額(反映業務經營及獲利能力)

ROA(資產收益率)是業界應用最為廣泛的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之一,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資產利用效果越好,說明企業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則相反。

ROE非常流行,ROA反而有些默默無聞。

但是,ROE是存在問題的,我們都知道ROE=淨利/股東權益,股東權益=資產-負債。

ROE越高,大家就會認為它越好,那麼要讓ROE變大就有兩個方法,一是讓分子變大,二是讓分母變小。

所以ROE要高,就是淨利要高,還有股東權益要小。

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股東權益變少竟然會讓ROE變高!

股東權益少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公司很小,二是公司不小但是資金都是借來的,所以股東出的錢很少。

第一種情況沒有問題,但是第二種情況就有點詭異了。因為兩家規模一樣大,也一樣會賺錢的公司,借越多錢的公司ROE越高。

所以,合理的ROE高,應該是增加獲利,而不是減少股東權益。

但我們單從高ROE無法得知公司到底是很會賺錢還是很會借錢。

所以,前面提了要關注負債率,同時還可以用ROA給公司照照鏡子,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講,ROA比ROE更適合分析企業。

ROA用的是全部資產去計算,所以就沒有了公司借錢會拉高ROE的問題,可能有人會說,適度得運用槓桿可以增加股東的收益,應該是好事。可是這個“適度”是多少實在很難定義,同時運用槓桿也會有利息費用或週轉風險等壞處。所以坤鵬論認為用ROA來分析比較好,因為ROA不會把槓桿當作加分或扣分,只看公司能用資產賺多少錢。

另外,同樣提高ROA也是一是讓分子變大,二是讓分母變小,但這兩個方法都是合理的,那就是提高獲利和減少資產。提高獲利當然是好事;而減少資產可以解釋為公司已經成熟及飽和,不需要過多的資金及資產來擴展,把多餘的資產退回給股東(減資或現金股利)也可以維持一樣的獲利。

在這種情況,股東可以拿回一些資金用於其他投資,而且本來公司賺的錢也沒有變少,對股東來說是好事。

因為企業經營是有成本的,如果企業的ROA達不到8%,基本上就相當於和通脹、長期利率差不多。

如果一家企業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什麼錢都沒賺到,光付負債利息去了,甚至連通脹都跑不贏,那還投資什麼呢?

所以,可以直接用一個8%的ROA卡住位,來相對確定地保證企業是賺錢的。

(2)ROIC(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投入資本回報率或投資資本回報率

是指投出和/或使用資金與相關回報(回報通常表現為獲取的利息和/或分得利潤)之比例,用於衡量投出資金的使用效果。

計算公式為:

ROIC =扣除調整稅後的淨營業利潤 / 投入資本

其中:

扣除調整稅後的淨營業利潤 =息稅前利潤EBIT x (1 - 稅率)

投入資本 =股東權益+ 有息負債 - 現金及其等價物(不包括信用借款)

ROIC = 息稅前利潤EBIT x (1 - 稅率) /(有息負債 + 股東權益 - 現金及其等價物)

簡單來說,企業的資產可以分金融資產、股權投資和經營資產三大類,對應理財收益、投資收益和主業利潤,所謂ROIC就是剔除非核心的金融和股權資產,剔除非核心的理財和投資收益,只計量經營資產的盈利能力。

所以,ROIC是用來評估一家公司歷史的價值創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它的最終(未來)價值,也是對公司進行評估的一個最主要指標。

ROIC(相對)較高,往往被視作公司強健或者管理有方的有力證據。

當然,不管是ROA還是ROIC都不用你計算,在i問財網站直接用“股票代碼(或股票名稱)+ROA”即可查詢到。

(3)多少的ROA和ROIC才是好公司

按網上投資老鳥的建議,過去五年的ROA要大於10%,而ROIC則要大於15%。

結合上面的數據指標,一個相當苛刻的組合就出來了:

連續五年毛利率>30%;

連續五年ROE>15%;

連續五年ROA>10%;

連續五年ROIC>15%。

有老錢會說,這幾個指標是不是有點重複?這麼主要是為了排除高槓杆率,優選高毛利率型的企業。

不過,這幾個指標(連續五年毛利率>30%;連續五年ROE>15%;連續五年ROA>10%;連續五年ROIC>15%)一輸進i問財,結果顯示:“抱歉,我們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股票。”

坤鵬論測了一下,這四個指標中最難的是ROE和ROA,如果按五年來找,沒有一隻股票合格,它們兩個改成四年後,有40只股票符合。

坤鵬論:按這樣的標準 泱泱A股沒有一隻股票可投

接著再用PE<15過濾哪些值得現在買入(連續五年毛利率>30%;連續四年ROE>15%;連續四年ROA>10%;連續五年ROIC>15%;PE<15),結果為0,只有將PE<17的時候,才有9只股票符合。

這樣的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就是目前咱們的大A股可投資的股票寥寥無幾。

而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投資就是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篩選的標準越嚴格,買入的質量就越好,自然最終的回饋也是越豐厚的。

有句名言:你對自己越苛刻,生活對你越寬容。

“投資真的不應該想著不勞而獲,而是應該沉靜下來磨礪自己的能力和技藝,自己牛逼了,就相當於對手變弱了,賺錢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結果。”

芒格曾說過一句特別經典的話:“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遙想當年追求女孩就走了錯誤的路線,只是一味地諂媚追求,而沒有逆向思想,將自己打造得更強,更有魅力,所以屢屢失敗也就在了情理之中。

其實,ROE高於10%,ROA高於8%的企業,通常就已經是壟斷的數字表現,所以你也可以把這兩個數字放寬搜索一下。

前面的高標準,其實就是為了保證選出來的公司具有絕對的壟斷競爭優勢。

(4)自由現金流

巴菲特相當重視企業的自由現金流,他會關注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折現,並將其作為選股的指標之一。

在i問財中輸入“股票代碼(股票名稱) 自由現金流”,可以看到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情況、每股自由現金流,以及同行業其他公司的情況。

在這裡我們可以使用存款利率比較法來確定公司是不是值得買。

可以把買股票這個行為轉換成把錢存進銀行,只是前者不保本,後者保本,存錢到銀行,首先考慮的是利息,誰的利息高,存誰家。

那麼買入誰家的股票也相當於你把錢存到了這家公司,而每股自由現金流量就相當於給你的利息,而用每股自由現金流量除以它的股價,就計算出了投資這隻股票的利息。

那麼,利息高於長期國債的利率,就說明買它划算。

當然,用各種數據和指標篩選股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小步,甚至還不足以讓你掏腰包買買買,因為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考核需要你去檢驗確認。

它到底是什麼?明天,坤鵬論繼續和你聊!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